科學發展觀指導職業教育事業發展

時間:2022-12-17 08:51: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指導職業教育事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指導職業教育事業發展

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生產服務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責,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技能、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是“普九”之后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一個重要戰略抉擇,不僅可以擴大青少年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而且也是推動職業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會的必然要求,這對于切實提高全體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切實改善民生、推進教育公平,確保社會和諧穩定與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科學定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事業

(一)中等職業教育應堅持服務現代化建設的辦學宗旨。首先,中等職業教育必須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按照國家實施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應當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養,特別是現代農牧業、現代服務業等緊缺的高素質專門技能人才的培養。其次,中等職業教育必須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服務。大力實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面向進城農民工開展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在城鎮穩定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和農民脫貧致富。第三,中等職業教育必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大力培養農村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普及農牧業先進應用技術,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第四,中等職業教育必須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中等職業學校要面向初中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知識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以及創業能力。

(二)中等職業教育應堅持服務就業再就業的根本導向。中等職業教育就是就業再就業教育,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應當以“服務就業”為根本導向,按照“出口暢,進口才能旺”的根本原則,加強職業指導,拓寬就業渠道。首先,中等職業教育應樹立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的專業建設理念。研究市場、緊跟市場、適應市場、服務市場,把學生培養成為市場需要,甚至是最為需要的技術人才。已經消亡的專業要堅決砍掉,不能讓學生走出校門就失業;走向消亡的專業要緊縮,建立專業預警機制,不能讓學生走出校門時難以就業;新生或即將新生的專業要預見性增設,跟上甚至適當超越時展的步伐,讓學生成為市場緊缺的技術型人才。其次,中等職業教育應樹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培養目標理念。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產品——學生,銷售的目標市場是企業,是企業生產的第一線,因此,在設計專業培養目標體系時,必須以企業一線的現實需求為目標。樹立與企業生產“零距離”的技能培養目標理念,從企業生產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加大專業培養計劃的調整力度,提高實習、實驗、實訓課的比重,切實加強實踐訓練課的組織管理,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加強實訓中心、實訓基地建設。

(三)中等職業教育應堅持實施人才強校的發展戰略。中等職業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應當樹立兩種新理念:一要樹立人才資源就是學校第一資源的理念。教師的師德、師風、學識水平、專業技能、教學方法、教研能力等直接決定著教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因此,應突出教師在中等職業學校的中心地位,使收益向教師傾斜,經費向教學傾斜,領導為一線教師排憂解難。二要樹立名師隊伍就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堅持把培養名師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工程,制定優惠政策,配置優質資源,創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鍛煉、培養、扶持名師隊伍健康成長。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聘請社會和企事業單位的知名人士到學校任教,擔任相應專業的首席客座教師。

二、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教育體制的改革,中職人才培養目標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辦學方針轉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教學模式變為“學校圍著市場轉,專業圍著產業轉,人才培養圍著需要轉”的道路,特別強調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就業創業水平。為此,該校把用人單位滿意不滿意、學生滿意不滿意、學生家長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職業教育質量的最終標準,及時調整專業結構,靈活設置專業科類,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主動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之中。

(一)農學科駐場教學模式。在學校實習農場開展大田種植,每個班級都有生產田,每生管理1畝地,從種到收,由學生自己進行田間管理;在設施農業高科技示范基地,學生駐點學習,每兩個學生管理一棟溫室和大棚,從設施建造到育苗播種,從田間管理到市場營銷都由學生全程參與,大大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

(二)畜牧獸醫類專業模塊教學模式。其核心是以崗位職業技能為標準培訓勞動者,其特點是將完成崗位工作所需的技能分解為多個相對獨立的技能模塊,教學中以技能訓練為主,將相關理論融于技能教學訓練中。

(三)定單培養模式。根據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瞄準就業崗位需求,主動做好市場調研,堅持把學生就業服務工作作為辦好職業教育的核心環節,建立穩定、有序、靈活的畢業生就業渠道和網絡。受呼倫貝爾市大雁礦物局委托,為其選擇性培養農業技術專業化人才;受莫旗組織部委托,成立了莫旗班,根據生產實際制定教學計劃及授課內容,為莫旗培養村干部及科技致富帶頭人。

(四)聯合辦學模式。按照就業需求設置專業和配置資源,根據地區和學校的優勢,在就業市場上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骨干專業品牌。近年來,該校嘗試“校企、校校、校地”聯合辦學之路,與扎蘭屯成吉思汗金絲猴乳業有限公司、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與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畜牧獸醫學院等院校簽訂了友好辦學協議;與莫旗組織部簽訂了村級后備干部培養協議;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農業科學院后貝加爾分院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五)農民培訓模式。始終堅持“面向農牧業、面向農牧區、面向農牧民”的辦學方向,充分利用學校雄厚的教育教學資源,深入到呼倫貝爾市各旗市農牧區,為農牧民宣傳普及農牧業生產實用技術,積極支持當地經濟建設,解決農牧業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2008年10月30日學校被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批準為“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農民培訓基地”;與呼倫貝爾市農牧業局簽訂了農牧民培訓協議,與通遼市農牧業局簽訂了農牧民培訓的協議;承擔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雨露計劃”與“陽光工程”的培訓任務,培訓學員1500人;為新巴爾虎右旗培訓牧民152人;為西旗阿鎮培訓嘎查(村)后備干部36人;為扶貧包扶村臥牛河富裕村開辦了果樹種植專向班,把科技送到田間地頭,培訓果農40余人。

(六)農科教結合模式。根據呼倫貝爾市農業生產實際,選擇農科教結合攻關研究推廣的課題,農研所負責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或引入科研成果的試驗研究,把先進、適用、成熟的農業科技成果及時送到推廣部門手中。學校負責對基層推廣部門技術人員和農牧民的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切實提高他們接受新技術的積極性。近年來,學校共完成研究推廣農業課題16項,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獲得自治區農牧業廳和呼倫貝爾市科技進步獎、豐收獎13項。

三、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模式的建議與思考

落實科學發展觀,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層次、多樣化的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支撐,為絕大多數人民“致富增收”提供服務,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立足之本;提高自身改革發展的動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打造人才支撐能力、知識貢獻能力、學習服務能力,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一)打造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提升中職教育的人才支撐能力。

學生就業率是中職教育的生命線。經過幾年來的努力,該校骨干專業的一次就業率達100%,部分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但目前由于大學、高職、中專同時擴大招生規模,中專招生步履維艱,同時招生門檻不斷降低,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大大地增加了教學難度。一是堅持產教結合模式。中等職業學校要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主動改革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工學結合、勤工儉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一批現代農牧業、先進制造業發展必須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和造就一大批中高級技工和熟練工人。強化服務行業企業的意識,有效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堅持“理論夠用、技術前衛、技能過硬”的教學思路,積極做好職業資格證書認定銜接工作,做到“雙證”并舉,為學生上崗就業服務;尋找農牧業和學校之間的最佳切入點和結合點,如請農技專家到校任“產業校長”,一線技術人員(技師、工程師、會計師等)任“兼職教師”,開展“雙師型”教育。二是實施“訂單式”培養模式。實施“訂單式”培養模式,是推進職業教育從專業學科為本位向職業需求為本位轉變的有效舉措,類似于市場營銷學中的“以銷定產”。實施“訂單式”培養模式,好處有三:形成校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良性循環;實現中職學校的跨越性發展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能使學生學有所用,學能所用,畢業等于就業,真正實現學校的招生與企業的招工一體化。三是引導學生崗位發展模式。中等職業學校要盡可能抓優勢專業,先求做“專”、做“精”,再求做“大”、做“強”,先行“專修”,再求“多元”,這樣才能使學校的有限資源得以充分有效利用。如果貪多求全,趕時髦、追時尚,不考慮學校可控資源而紛紛上馬新專業,就會使有限的人、財、物分散,最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此,中職學校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致力于打造精品專業,培養精品學生,切實提高學生的崗位發展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顯示中職教育的優勢,進一步拉開系統教育與短期技術培訓的距離,積極打造中職“品牌”。同時要對畢業學生全程跟蹤,量化考核,分類輔導,促其發展,對不合格的畢業生實行“召回”制度,免費“回爐充電”,令其成才。公務員之家

(二)建立學研產結合培養體系,提升中職教育的知識貢獻能力。

“學—研—產”一條龍是中等職業學校堅持自主創新,立足自我發展,整合優勢資源而打造的“產教結合”新模式,是中職始終立于不敗的有效嘗試。關于“學”就是要構建學習型學校,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通過改變教工和學生的心智模式、形成學校共同愿景和系統思考,實現學校和個人的目標。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我們的知識“折舊”速度越來越快,僅靠讀大學時的“老本”已經遠遠不夠用了。因此,必須安排教師定期到企業、工廠、農村調研學習,強化實踐技術訓練,鼓勵教師進修培訓,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學校現在已經有很多教師讀研究生班,并取得碩士學位。至于“研”就是在“學”的基礎上,注重專業的研究,把握專業的動態,瞄準專業的發展趨勢,踩準市場的節拍,實現人才的專門化和技能的細作化,進而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所謂“產”即校辦產業。學校要積極創辦相應的校辦產業,依托專業發展產業,以產業發展促進專業建設,形成“產教結合、產教并舉、以教促產、以產養教”的良性互動機制。學校借助校辦產業“平臺”,做到辦一個專業,辦一個產業,富一方群眾,促進社會的和諧;學生以校辦產業“平臺”作為提高自身技能的載體,在學習和實踐中成長,樹立創業成才、靠技術改革命運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理想。

(三)構筑教育培訓服務體系,提升中職教育的學習服務能力。

從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高度,中等職業學校有義務、有條件、有能力為廣大民眾提供職業上終身學習和繼續教育的服務。中等職業學校要根據經濟結構調整、職業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市場變化趨勢,充分利用職教資源,急民眾之所急,想民眾之所想,成民眾之夢想,構筑多種類型的培訓服務體系。在職職工—有針對性地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和新技術、新技能的培訓,為走新型工業化、現代農牧業道路服務,經常開設在職職工短期培訓班、考證班等。下崗人員—為下崗工人開展緊缺技能的培訓,中專學校應該廣開大門,引導這些下崗工人來“讀讀書”,進行緊缺技能人才行業的技術學習、技能培訓,為其再就業服務。進城民工—開展就業指導教育、綜合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使其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發揮中職在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中的獨特作用,積極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城鎮化進程的步伐。在鄉農民—開展轉崗就業技能教育和農村應用技術培訓。中職學校為“洗腳上田”的農民轉崗就業培訓專門技術,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要托起農民脫貧的希望,架起農民致富的橋梁。失學青年—開展勞動預備教育和文化知識培訓,為其升學和就業千方百計奉獻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