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知
時間:2022-06-05 04:06:00
導語:地質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委會,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府有關部門:
近年來,在各級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特別是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順利推進、部分山地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有效治理或實現搬遷避讓、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不斷完善,有效減少了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全區目前已查明的88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絕大部分未得到徹底治理,威脅著2萬余戶、7萬余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今年3月以來,在長期連晴干旱、巖石土體開裂較嚴重的情況下,受到強降雨的影響,市內北碚、酉陽、彭水、萬州等區縣先后發生多起地質災害,導致部分人員傷亡和較大經濟損失。為進一步加強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切實把各項防災減災措施落到實處,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經區政府同意,現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和諧社會建設,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今年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所面臨的形勢將比往年更加嚴峻。一是在去年下半年以來連晴干旱的情況下,出現連續陰雨天氣可能引發大量地質災害;二是三峽庫區消落帶初步形成,今年汛前三峽水庫壩前水位將從156米降至145米高程,受水位落差增大影響,在我區長江、烏江及其支流兩岸可能引發更多的地質災害;三是今年我區續建和新建的項目特別是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較多,大量的人類工程活動將加劇誘發新的地質災害。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對今年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情況和困難,進一步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屬地管理、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嚴格履行職責,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
二、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
在區政府統一領導下,區國土、交通、建設、市政、水利、移民、經委、安監等部門以及各管委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合力抓好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國土部門要對區內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開展調查工作,對直接影響房屋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實施監測,發現異常現象要及時設立警示標志,并組織地質環境監測站、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支撐單位和在本轄區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專業隊伍進行分析論證。一旦發現險情,及時與相關部門及當地政府一起組織實施治理或搬遷避讓。
交通部門要做好公路、航道及沿線邊坡安全隱患的巡查、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要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限制車輛、人員通行,明確專人負責監測,并及時采取治理措施,保障交通和行人安全。
水利部門要做好水利設施及周邊安全隱患巡查、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落實專人監測,及時采取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保障水利設施安全運行及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建設和市政部門要做好市政設施及周邊的安全隱患巡查、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要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限制車輛、人員通行,明確專人負責監測,并及時采取治理措施,保障市政設施及群眾安全。
移民部門要做好移民遷建區、移民遷建設施及高切坡的安全隱患巡查、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要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明確專人負責監測,及時采取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保障移民安全。
工業經濟、安全生產管理部門要做好工業企業、各類礦山開采活動的巡查、排查工作,發現安全隱患,立即責令工業企業、礦山開采企業整改,確保安全。
各管委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落實群測群防監測責任人,組織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核查,加強重點防范期巡查工作,發現險情、災情要及時報告和處置。
三、全面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區國土部門要組織專業隊伍對全區范圍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調查,切實摸清每個隱患點的危險程度、威脅范圍及對象。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建立全區地質災害數據庫和地質災害分布電子地圖,促進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現信息化、動態化。為有效利用現有地質資料,減少重復勞動,節約資金,區建委、交委、市政局、規劃局、水電局、移民局、安監局、人防辦等部門要督促相關單位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的規定,及時匯交所掌握的地質資料。
四、切實加強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監管工作
近年來,不當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現象在我區仍有發生。各管委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區級相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工程建設活動引發地質災害預防工作的通知》(**府發〔20**〕89號)等有關規定,認真履行職責,切實加強對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監督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從事工程建設活動,必須嚴格遵守基本建設程序,嚴禁任何地區、任何部門超越權限審批建設項目或者擅自簡化建設程序,切實避免不當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
區國土資源局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組織專家對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進行責任鑒定,會同監察部門加大執法力度,進一步落實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四十一條、四十二條、四十三條、四十四條規定的單位和個人,及時進行處理。
區建委要加強對在建項目地質災害預防和監管工作,在進行建設項目勘察設計審查時要審查地質災害預防工作是否納入項目勘察設計中,在監管工程建設活動時要加強在建工程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巡查和施工期間的監測工作,及時制止、糾正違規操作行為。
區移民局要強化對移民工程建設的指導、監督和管理,督促項目業主切實加強因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防止項目業主擅自擴大移民用地建設規模,人為造成高切坡、深填方工程而引發地質災害。
區交通、市政、水利等有關行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行業內建設項目,包括改擴建項目的地質災害預防工作,要督促項目業主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實施工程建設,并做好所有在建、已建工程的排查、巡查工作,及時發現和處置地質災害隱患。
區安監局要加強采礦活動過程監管,督促業主及時治理礦山廢渣的堆砌場所、礦山采空區、出礦口等重點區域的地質災害隱患,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許可證的發放管理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地質災害預防工作。煤礦開采監管部門也應按上述要求加強采煤活動的監管。
區規劃局要加強規劃編制及實施過程中地質災害預防工作。在編制規劃時將地質災害極易發區和受危巖、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威脅的高易發區劃定為禁建區,其他高、中、低易發區劃定為慎建區。禁建區內嚴格禁止一切房屋建設,慎建區內要嚴格控制房屋建設。
五、切實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每年汛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也是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各地各有關部門務必嚴格落實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排查、值班以及監測預警等工作制度。地質災害巡查、排查工作,要深入實地現場了解情況,對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堅持將《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發放到每一位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使其明白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程度以及在地質災害發生時應采取的避險措施;對巡查、排查中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立即登記造冊,完善基礎資料,落實防范措施,情況嚴重的,應立即上報。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保證24小時通訊暢通,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保障。對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必須落實監測責任人和責任領導,堅持進行日常性監測記錄,及時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情況,為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據。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日報、月報、年報等報表上報工作,汛期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日報零報告制度。
六、加快推進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有關管委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國土資源局、地防辦以及各項目業主、參建單位要按照國家及**市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狠抓各項工作任務落實,確保三峽水庫蓄水特別是水位升降期的地質安全。下階段,一是要加快推進陸家嘴滑坡以及藺市庫岸治理等三期應急搶險項目,并積極開展非應急項目的各項工作,確保按時完成治理任務;二是要按照“尊重群眾意愿,分輕重緩急,有序推進,適時搬遷,確保安全”的原則,加快實施三期搬遷避讓項目,在未實施搬遷前,所有項目要按照群測群防要求,切實加強監測預警工作,落實防災措施;三是在三峽水庫水位升降期間,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對沿江區域加強排查,制訂并落實防災方案和應急預案,發現險情及時處置;四是各有關責任單位要加強二期以及三期已完工治理項目的維護管理和運行監測,保證各項目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切實發揮保護庫區地質安全的作用。
七、積極做好地質災害防災和應急搶險準備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監測要嚴、預報要準、反應要靈、撤離要快、措施要硬”的要求,進一步熟悉《**市**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預案》(**府發〔20**〕32號),并按其要求做好地質災害防災救災準備工作。各管委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進一步完善本行政區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處置預案以及轄區內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預案和應急措施。要特別關注汛期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收到強降雨天氣預報后,應突出加強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預警工作,做好應急搶險準備,并將有關情況及時通知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群眾,讓群眾做好相應應急準備。區地質災害防災救災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應按照《**市**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預案》的職責分工要求,檢查搶險救災所需人員、物資、設備等準備情況,一旦有險情發生,務必做到“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在接到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報告后,當地政府以及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及時確定災害規模、受威脅對象以及應急搶險措施等。情況危急時,應當立即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預案,動員和組織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必要時可以采取交通管制、強行撤離、強制拆除等措施疏散避災,以確保人員生命安全。
- 上一篇:村計生干事跡材料
- 下一篇:環境治理制度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