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時間:2022-11-14 03:20:00

導語: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時代精神是時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是《文選》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提供精神動力。

堅持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的統一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揚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于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獻身于促進祖國統一事業。同志指出,“我們所講的愛國主義,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進歷史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同維護國家獨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文選》第1卷第121頁,下引該書只注卷次和頁碼)“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中華民族結束了近代以來備受列強欺凌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國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統一和人民團結;使中國人民擺脫了貧窮落后的狀態,走上了富民強國的道路。”(第3卷第219頁)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因此,同志強調:“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一的”。針對蘇東劇變后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產生的懷疑,同志明確表示:“我們認為,社會主義前途依然光明。”(第1卷第336頁)“人類總是要擺脫任何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而進入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第3卷第217頁)他要求廣大干部群眾既要正視我們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實踐歷史較短的事實,同時還要看到世界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那么多,真正發達的也就是一些西方國家,更要看到社會主義給我國帶來的巨大變化,看到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長期斗爭中反復探索比較后的必然選擇,從而不斷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民族精神既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和一個民族對其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該民族性格的展現。這就要求每個民族只有根據時代和社會的變化,不斷對其民族精神進行發展和創新,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當今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世界,時代的劇烈變化對各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提出了嚴峻挑戰,也使得改革創新成為時代精神的核心。一個民族要在當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堅持改革,不斷創新。同志十分重視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創新。他指出:“有沒有創新能力,能不能進行創新,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科技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第3卷第36頁)只有堅持全面創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有希望,中華民族才能在新世紀實現騰飛。同志還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變革創新的光榮傳統。1997年11月1日,他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中說:“我們的先哲通過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動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成為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努力奮斗的精神力量。”(第2卷第62頁)依靠這一精神力量的推動,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也是依靠這一精神力量的引導和推動,中國人民擺脫了近代以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樣是這一精神推動的結果。

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時代精神,才能使一個民族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時代精神只有與民族精神相結合,才能生根,轉化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動力。同志十分重視將民族精神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他指出,對我國幾千年歷史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為今用。”(第3卷第278頁)對中華民族精神,“我們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繼承和發揚,并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內容。”(第3卷第401頁)同志還提出根據時代要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務。他指出:“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第3卷第559-560頁)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呢?首先,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同志指出:“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第2卷第33頁)這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民族精神升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今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現實課題,也是堅持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關鍵。其次,要堅持文化建設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再次,要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些思想為我們實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保持民族精神的先進性和活力指明了方向。

堅持自強不息與和平發展的統一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經五千年磨礪,由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品格,是維護中華民族獨立和統一的精神脊梁和精神財富。今天,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樣需要發揚自強不息的光榮傳統。愛好和平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同志指出:“我國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第2卷第61頁)正是這一理念,使中華民族與周邊鄰國長期睦鄰友好、和平共處。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飽經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和兩次世界大戰蹂躪的世界人民,迫切希望有一個長期和平的國際。同志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與當今世界主題和各國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有機結合起來,為我們制定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同志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莊嚴地向全世界承諾: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國絕不會把自己曾經遭受欺凌的苦難加之于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將來中國發展和強大起來,也絕不謀求霸權;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

偉大的事業需要并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在新世紀新階段,只要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弘揚民族精神與弘揚時代精神統一起來,并轉化為我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