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論文:我國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內涵
時間:2022-08-09 10:01:00
導語:黨建論文:我國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20個字可以再細分為這樣10個道德規范,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需要分別對這10個道德規范的內涵進行深入的認識。
(1)關于“愛國”。愛國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要求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牢固樹立中華民族的意識和國家利益至上的意識,自覺維護祖國的獨立、統一、尊嚴和利益;二是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作力所能及的貢獻。
(2)關于“守法”。守法不僅僅是法律層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層面的要求。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守法”強調公民遵守法律,不只是出于對法律的畏懼,更主要的是出于對法律的自覺認同。因此,一個有道德的公民,不應當將法律簡單地認為是消極的行為規范,而應當積極自覺地學法、懂法和守法。
(3)關于“明禮”。明禮作為公民道德規范,應當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從狹義上講,明禮就是講究起碼的禮節、禮儀和禮貌,無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職業場所和個人家庭生活中,行為舉止都得體、適宜;從廣義上講,明禮就是講文明,特別是注重公共場合中言談舉止的文明,如愛護公共財物、維護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規則、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等等。
(4)關于“誠信”。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誠實、誠懇、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對他人給予信任。“誠信”道德規范既是市場經濟領域中基礎性的行為規范,也是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范。
(5)關于“團結”。團結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強調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標的基礎上,公民通過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形成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個單位、各個人群的凝聚力,最終匯集為全民族、全社會的凝聚力。
(6)關于“友善”。友善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友好、友誼、友情、善良、善意、與人為善等等。
(7)關于“勤儉”。勤儉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勤勞、勤奮、勤快、儉樸、儉節等等。
(8)關于“自強”。自強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自尊、自勵、自立,生命不止,奮斗不息。
(9)關于“敬業”。敬業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忠于職守、精益求精、德藝雙馨、遵守職業道德。
(10)關于“奉獻”。奉獻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克己為公、服務社會、助人為樂、造福于人類。
公民道德這10個基本規范,在調整公民個人與社會、與國家、與他人的關系中,各有不盡相同的功能,大致說來可以對這些功能作這樣的認識和劃分:“愛國”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守法”是“愛國”規范的延伸,規范的也主要是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即把“守法”作為公民對國家的道德責任的“底線”;“明禮”主要是規范公共場合的公共道德行為,文明禮貌是公民在公共場合應當遵守的最基礎的道德準則;“誠信”主要也是規范公共關系中的道德行為,是對“明禮”規范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即古人所說的“禮于外,誠于內”;“團結”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道德關系,強調公民之間的親和力;“友善”與“團結”是同一層次的道德規范,功能也是相類似的,但更加注重公民個人之間的親善關系;“勤儉”主要是對公民個人提出來的道德要求,勤儉的道德素質更多地在公民個人的行為中表現出來;“自強”主要也是對公民個人的道德素質提出要求,與“勤儉”是同一層次的道德準則;“敬業”主要是規范公民與職業的道德關系;“奉獻”主要是規范公民與社會的道德關系,并引申出公民對待他人的道德責任。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來認識和劃分上述公民道德10個基本規范的功能,只是從基本的方面著眼的,在實際的公民社會的道德實踐中,各個公民道德規范的功能往往是互相滲透、交叉并行的,例如,調節公民與國家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也總是調節公民個人相互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而調節公民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也具有調節公民個人與社會、與國家的相互關系的功能。因此,對公民道德規范的具體功能不應作絕對化的認識和劃分,而是要在明確它們各自主要的功能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對它們的其他功能進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