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時間:2022-06-18 06:22:00

導語: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生產要素貢獻參與分配制度”。這是在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真正領會其中的深刻含義,對于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正確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自覺推動改革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一,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分配原則的不斷完善。人類社會的任何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用這些要素不是無償的,對每一種要素都必須支付一定的報酬,這種報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所以,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多種所有制結構決定了生產要素的多種所有制,在分配上也必須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在黨的十四大提出收入分配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允許屬于個人的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黨的十五大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黨的十六大強調,要“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把各類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由確立原則上升為健全制度,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是經濟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

第二,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以來,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各類生產要素逐步開始以不同形式參與了分配。這些都從分配制度、分配方式上為充分發揮各類生產要素持有者發展生產力和創造社會財富的巨大作用提供了體制條件,客觀上也提高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總的部署中,提出了要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要求。因此,大力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市場機制決定生產要素價格的制度,使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成熟做法進一步規范化,增強穩定性,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就會推動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成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礎,煥發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和活力。

第三,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增強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如何應對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是我們必須應對的重大課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技進步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體制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必須從體制上特別是分配體制上為創新活動提供有利激勵機制,生產要素尤其是技術和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化就是其中的重要舉措。

第四,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客觀要求。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理順分配關系、促進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關鍵是要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使勞動付出的多少、資本配置效率的高低、技術的先進程度、管理的優劣,能夠根據統一市場經濟規則,按照對價值形成的貢獻大小,獲得相應的收益分配。這樣,那些勞動付出更多特別是掌握復雜勞動能力的人,掌握一定的資本和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的人,就會逐步進入中等收入行列,壯大中等收入者隊伍,他們創造的社會財富也會大量增加,社會的穩定性也會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