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設正在形成
時間:2022-06-26 02:40:00
導語:社會建設正在形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解決民生問題是當前社會建設的重點和突破點,但并非是社會建設的全部內容。推進社會建設,還要注意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現在有兩個社會焦點問題發生了深刻變化:一個焦點問題的變化是民生問題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過去的民生問題,是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基礎上的民生問題,是短缺經濟和賣方市場條件下的民生問題?,F在,新的短缺不再是存在于商品領域,而是發生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低收入者住房、公共交通等方面,這個變化引發人們對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思考。另一個焦點問題的變化是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變化,過去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問題是平均主義和大鍋飯,所以改革的主要取向是打破平均主義、拉開收入差距、引進競爭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現在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問題已經轉變為收入差距過大,這個變化引發人們對效率和公平關系的重新思考,即如何在保持社會充滿活力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公平,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社會建設方面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和新問題,也要求我們在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方面要有新思路、新辦法。
首先,要建立更加靈敏快速的社會政策反應機制。比如今年的民生問題,比較突出的表現在食品價格上漲和就業問題上。食品價格上漲,受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和國內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且從今后的長期發展來看,食品價格上升是一個長期趨勢,因此一方面要對糧食生產進行補貼,穩定糧食生產、保證食品供給,另一方面也要有對低收入者實行食品補貼政策。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建立起了比較靈敏快速的宏觀經濟調控的反應機制,但在社會宏觀調控方面,還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種靈敏快速的政策反應機制。
其次,要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在社會體制的整合方面,要注意隨著社會流動的規模加大、速度加快,出現的兩個大的變化:一個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即社會管理從過去以“單位”組織(機關、企業、事業、公社)為基礎,轉變為目前以“單位”、社區、社會組織為基礎,并逐步地向主要以“社區”為基礎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等各種新型社會紐帶,將成為處理國家、社會、個人三者之間關系的重要中介;另一個是社會管理方式的重大變化,是從以戶籍制度、檔案制度、單位制度為特征的行政化管理,向以公民制度為特征的社會化管理轉變,這涉及到戶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一系列社會體制的改革。社會體制的改革,也要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采取漸進式的辦法,積極穩妥地推進。正像在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社會體制改革開始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不改革或走回頭路,都是沒有出路的。
第三,要加強社會利益關系的協調。當前,要特別注意協調好三個方面的利益關系:一是協調好群體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特別是貧富之間、勞資關系之間和干群之間的利益關系,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甚至各種所謂“無直接利益群體性事件”,往往是圍繞著這三種社會關系展開的;二是要協調好不同類型組織之間的利益關系,要協調政府組織、企業組織和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協調壟斷組織和競爭性組織的關系,協調官方組織和民間組織的關系,等等;三是協調好地域之間的關系,要協調城鄉之間的關系、地區之間的關系,以及表現為區域關系的宗教和民族關系等等。另外,還要造就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傊?,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形成了“中國經驗”,但目前這個“中國經驗”中,最主要的部分還是經濟建設的經驗,社會建設可以說是新的偉大實踐,這個偉大實踐的成果,也將是“中國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著眼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和諧社會結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是一個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大國,農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農村是否和諧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瓷鐣欠窆剑崔r民的生活是否與城里人一樣得到了改善,看農民的社會地位是否與城里人一樣發生了變化,看農民是否與其他社會階層一樣享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同樣,看社會是否穩定、和諧,要看農村是否穩定、和諧。農村穩,大局穩;農村和諧,全社會才能和諧。和諧社會建設不可能回避利益沖突問題。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
和諧社會構建的關鍵在于服從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我們決不能僅僅把農民看作是城市幫扶的對象、工業反哺的客體。我們應從思想認識上和在工作實踐中把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著眼于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新農民是農村的主體,他們以多種形態參與城市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建設,新農民不是城市的“客人”,而是社會的主人,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力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決不能僅僅把農民看作是城市幫扶的對象、工業反哺的客體。我們應從思想認識上和在工作實踐中把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著眼于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決定了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與核心力量。
建設新農村的根本目的在于,從根本上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價值觀念,引導農民通過投身建設新農村的實踐,轉變傳統觀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邁向文明和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使自己真正成為這個偉大事業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這無疑對農民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此,培育新農民,教育要先行。目前中央政府已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尤其是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要更多地關注和支持農村,把工作重心逐步地轉向農村,把掌握的資源更多地投向農村,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向農村。因此,把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任務落實到農村既是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需要,又具備了較好的時機和條件。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德政工程、良心工程,是帶領廣大農民共享改革開放文明成果的歷史實踐,也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歷史任務。
社會建設是社會主義實現的新形態
民生這一個詞,概括了百姓生活的諸多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那么民生問題是在什么情況下突出出來的?如果梳理一下人類經濟生活的變遷,可以發現,民生問題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只要發展市場經濟,民生問題就必然會凸現出來,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民生是社會主義萌生的起點和不變的主題。民生問題的最早凸現表現為針對資本主義弊病的尖銳批評,而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早萌生,恰恰是針對民生問題的解決而提出的。社會主義從思潮到運動,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都沒有離開民生這一不變的主題。
民生第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性特征。民生和社會主義緊密相連,無論是空想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還是科學社會主義,民生問題始終是社會主義不變的主題。各種社會主義的不同,只是區別于解決民生問題的道路和途徑,及其據以提出的基本理論和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標志,或者是制度性特征,可以概括為民生第一。民生第一,就是把民生放在想問題、作決策的出發點。可以說,民生第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標志。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證明,民生關系著社會主義的實現,民生關系著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邏輯的完整。民生是科學發展觀的靈魂。從發展是第一要義到核心是以人為本,只有從民生出發,才能對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民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落腳點。社會主義的實現,有很多標志,但歸根結底要體現在民生上。民生第一是社會主義最生動、最具體、也是最容易把握的標志,民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落腳點。
社會建設是社會主義實現的新形態。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不斷取得新認識和新進展。黨的十七大,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創造性地提出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并把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在一起,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由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社會建設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回答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市場經濟由于資本的主導,民生問題不可避免。為了保持經濟建設的繁榮,我們必須維護市場經濟的秩序;為了解決民生問題,我們又必須克服市場經濟帶來的與社會主義原則不符的種種弊端。一方面,我們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經濟體制上探索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另一方面,必須刻不容緩地直面現實的民生問題,尋找社會主義終端實現的新形態。如何切實改善民生,落實民生,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所在。它既是執政黨的“新的歷史起點”,更是13億中國人的新的期待。人民寄希望于社會建設。
為不同的城市人群創造平等的基本生活條件
國際城市是生產全球控制能力的城市,經過不懈努力,北京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基礎結構,從而結束構建現代化國際城市基本框架的階段,并轉入以創新驅動為主導的現代化國際城市國際職能高速成長階段。根據國際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的一般特征來看,在這個階段,北京社會貧富分化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為應對更嚴峻的貧富分化挑戰,北京一應把教育和培訓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大力提高人的素質,為全體人口進入國際職能高速成長過程創造平等條件,保障盡可能多的人口成為中上收入階層和跨國收入階層;二應為產業就業人口隨產業一同轉移創造條件;三應注意把握和協調好跨國階層、中上收入階層、社會底層的矛盾與沖突;四應建立健全與國際職能快速成長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針對社會分層化及貧富空間分隔的趨勢,北京市提出了“按照‘大融合、小分散''''的空間分布模式,鼓勵和引導各種類型、各個層次、各類群體住房的相對混合布局,避免社會排斥和隔離,促進和諧社區建設”的空間布局原則,促進社會公平和融合。北京的保障性住房及“兩限”商品住房開發模式的轉變無疑對遏制貧富空間分隔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由于經濟社會力量的強大作用,在國際職能高速成長階段,貧富空間分隔趨勢不可能扭轉。北京應回應這一挑戰,在調整城市發展模式的同時,著力建設不同層次的生活圈,為空間上分隔的不同人群創造平等的基本生活條件。
在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中,民生問題的意義是不同的?,F代社會和傳統社會的根本區別點,就在于社會成員的個人幸福(或者說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個人幸福)已經成為社會制度體系的最高目標或根本任務,支撐著現代社會運行的制度體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法治秩序和能力本位。有關民生的制度安排是現代社會制度體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所以,只有在現代社會體系中,只有把民生問題當作是建設中國現代社會的根本任務,將有關民生的制度安排納入社會制度體系的結構之中,民生問題才有根本解決的可能。
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候,中國已經積累了一些政府和經濟運行分離的經驗,可惜這一經驗沒有移植到其他領域。在解決民生問題上,一些人至今認為政府應當擔負起全部職責或者認為政府應當擔負起最主要的職責。實際上,正如同我們在經濟領域不能依賴無限政府一樣,我們在以民生問題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領域同樣不能依賴于無限政府,因為無限政府不但不能徹底解決民生問題,反而會使民生問題更加惡化。
無限政府具有四個特征:責任無限、權威無限、組織邊界無限、利益追求無限。無限政府的起源通常是無限責任(人民要求政府對所有的事情負責,或政府主動對所有的事情負責),無限責任必然導致政府要求有無限的權威,要求控制所有的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為了實現無限的權威,政府必然不斷擴大自己的團隊,最終結果是政府的組織邊界無限。當政府的組織邊界無限時,其結果當然就是政府自身的利益追求變得無限了。
當政府自身的利益追求無限時,政府內部不同層次的權力行使者和不同管理部門的權力行使者各自的利益訴求也就變得無限起來。到那時,政府運行的中心工作就是處理兩個利益矛盾:政府內部的上層行使者和中下層行使者的利益矛盾;政府內部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利益矛盾。民生問題不會成為無限政府真正關心的問題,它只能成為無限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一個借口??梢韵胍?,在這種局面出現時,民生問題會遭受雙重惡化:原有的民生問題不能得到解決,而無限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時必然會催生新的民生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解決民生問題只能依靠有限政府,而絕不能依靠無限政府,現代民生的制度安排只有跨越無限政府這一陷阱才會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