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三重創新破解三道難題
時間:2022-07-09 10:51:00
導語:依靠三重創新破解三道難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深感這一戰略主線將總攬我國改革發展的全局,并全面貫穿于“十一五”規劃之中。黨中央把自主創新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這是中國要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抉擇,是推動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型的戰略抉擇,也是增強國家競爭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抉擇。
黨中央這一重大戰略抉擇,是經高瞻遠矚、深思熟慮作出的。早在今年初,總書記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連續四次發表科技工作的重要講話,其核心都是自主創新問題。在以后幾個月到企業和全國各地考察中,更把自主創新提到國家戰略層面,強調這是保持長期平穩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要努力走出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
自主創新包含了三重涵義:一是原始性創新。就是要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以實現重點跨越,為民族復興和人類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二是集成創新。這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形式,即選擇具有極強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重大戰略產品(如汽車、信息產品),大力促進多種相關技術的綜合集成,在此基礎上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和集成創新。這是人們最關注的技術進步。三是“二次創新”。就是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創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再前進、再創新。實踐證明,拒絕引進、閉關鎖國,必然導致落后挨打;但只講引進、不講創新,老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邊跑,同樣導致落后被動。引進為了創新,引進促進創新。總之,三重創新,全面反映了發展中大國的自信、戰略眼光和開闊胸懷,是中華民族充滿信心、智慧和力量的表現,也是一個文明古國實現復興、重回世界前列的必然規律所使然。
黨中央把自主創新提到國家戰略層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已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型為充滿生機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從比較封閉的國家轉變為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并通過和平發展愈來愈受到全球矚目的開放型大國。然而,我們面對著三大難題:一是“高投資、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如何從粗放型轉為集約型已成當務之急;二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狀況必須改變,中國產業體系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三是出口產品“料重工輕、量大價低”的局面也亟需改變,才能極大地增強國家競爭力。破解這三道難題,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舍此沒有別的出路。在發展科技特別是戰略高科技及其產業方面,必須強調國家意志,通過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提升關鍵產業水平,才能確保國家主權獨立和國防安全,也才能真正破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和增強國家競爭力這三道難題。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自主創新的戰略意義和全部價值,自覺建立起中國自己的創新體系和創新隊伍,不斷拼搏、攀登和跨越,在自主創新三大層面有所突破、有所前進。科教興,則國運盛。愿偉大祖國在自主創新支撐下,如神舟六號沖天而起,光焰無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