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執政理念構建和諧地區

時間:2022-07-10 09:00:00

導語:轉變執政理念構建和諧地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轉變執政理念構建和諧地區

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表明,從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這樣一個時期是多事之秋。武陵區作為常德市的中心城區,經過幾屆區委、區政府的不懈努力,經濟建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也日益顯露出來。近兩年來,武陵區委、區政府適時轉變執政理念,在突出經濟發展這個中心的同時,積極統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各方利益,化解各種矛盾糾紛,構建了一個較為和諧的新武陵。

一、樹立超常發展觀念,夯實和諧的物質基礎

在近些年的實踐中,武陵區委、區政府認識到要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各個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作保證。2002年區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加快發展上打破常規,徹底擺脫各種形式主義的羈絆,大力推進經濟建設,為全面協調發展構建雄厚的物質基礎,并制定了新的奮斗目標,即"到2007年實現區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在全市率先進入全面小康。"三年多來,武陵區委、區政府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經濟發展取得了突出成效,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2002年、2003年、2004年區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14.4%、15.3%、16.3%,2005年上半年增長10.8%;財政收入同步增長,2002年增長12.2%、2003年增長22.1%、2004年增長21.31%,2005年上半年增長2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6244元增長到8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239元增長到4100元。

2002年來,武陵區委、區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激發了全區經濟建設的活力。為解決抓經濟工作的精力總是難以集中的突出問題,對全區"雙文明"考核辦法進行徹底的改革。在考核內容上只保留財政工作、招商引資、優化經濟環境、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與穩定等10項工作,考核指標較以往減少67%,對鄉鎮、街道的招商引資、財政工作和優化經濟環境的考核分值占到了總基分的85%,對區直單位的招商引資、優化經濟環境的考核分值也達到了50%,使考核這個"指揮棒"真正指向了經濟工作。為形成"百個部門跑項目、千名干部引客商、萬眾一心抓發展"的熱潮,實施了全民招商的戰略。明確規定凡是財政撥款的區直部門,每個單位每年至少從區外引進一個固定資產投資額在100萬元以上的項目。對招商引資的中介人,區財政直接給予獎勵;對引進投資項目的單位,按項目稅收給予一定比例的分成。2002年來全區已累計發放招商引資獎360多萬元,全區共引進項目300多個,實際到位市外資金15億元,實際到位外資2800余萬美元。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資金不足問題,對區屬各單位的國有資產進行集中規范管理,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確保保值增值,并通過向銀行進行抵押貸款,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的效能。目前,全區已集中區屬單位國有資產原值2.6億元,為全區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園區投入提供了堅實的融資基礎。

在經濟建設的實踐中,武陵區始終突出"工業擴規模、三產提品質、農業創特色"三大重點。在工業發展上,區本級每年安排工業發展基金800萬元,用于支持工業發展。2002年來,全區共投入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建設資金3億多元。已累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建成了武陵工業新區,其核心區面積達1500畝,入園企業已達到52家,并形成了"一區帶兩園"的格局。目前,全區工業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塑料制品、機械電子和新型建材四大支柱產業。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別增長9.7%、28.4%、60.3%,2005年上半年增長43.4%。涌現出了漢光科技、天馬電器、金芙蓉化纖、賀童食品、新康食品、金城新型建材等一批發展后勁強,支撐作用明顯的名優企業。在三產業的發展上,加大對信息服務、旅游服務、科技服務、教育服務、咨詢服務、中介服務等新型服務業的培育力度,不斷拓展三產業發展空間,現已形成觀光休閑、餐飲娛樂和社區服務等門類齊全、發育完備的業態體系。同時,突出建設專業市場,已經在建和建成了火車站綜合市場、鋼材交易大市場、武陵農資交易市場、富民動物交易市場、興隆裝飾材料城、甘露寺蔬菜批發市場等。這些專業市場的建立,不僅繁榮了貿易,更重要的是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比較完善的配套服務。如鋼材大市場的建成,已基本解決我市機械工業原材料采購半徑過大、品種不配套、運輸成本高的問題。三產業作為武陵區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近幾年來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占GDP的比重已達60%以上。在農業發展上,依托城區市場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發展養殖業和"無公害"蔬菜,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8萬畝,其中"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了6.5萬畝;依托交通、旅游干線,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基本形成了207國道繞城線20公里休閑觀光帶;依托高新農業科技園,發展以種子種苗為主的現代農業,大力推進種苗工程和高科技種植,建成了以博圃種業為核心的種子種苗繁育基地。

二、樹立協調發展觀念,建設和諧的社會事業

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社會各階層之間和諧相處,關注基層、關注民生,特別是關注弱勢群體。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武陵區委、區政府樹立統籌協調發展的觀念,狠抓了社會事業建設,大力為基層、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盡力使群眾安居樂業。

1、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社保工作方面,狠抓了擴面、續保等工作。據統計,全區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已逾萬人,2002年來,全區已累計發放養老金1.5億多元。低保工作方面,全區有2.25萬人享受低保,基本上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標。2002年來,全區已累計發放低保金5000多萬元。2004年,武陵區還對農村特困人群展開了特困救助,共救助1425人,累計發放救助資金17.1萬元。在就業與再就業方面,投入3000多萬元興建了社區服務中心、再就業廣場、街道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及各社區居委會社區就業服務大樓。建立了就業信息網絡,各社區居委會、街道與市區勞動部門及外地重點勞動力市場基本做到了上下聯動、信息暢通,為求職者無償、公開、便捷地提供信息。構建了以區就業培訓中心為主體,覆蓋全區的就業培訓網絡。通過深化社區服務、項目開發、勞務輸出及政府出資購買等不斷開發就業崗位,2002年來已累計實現就業2.5萬人。以武陵區為代表的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平臺建設被譽為"常德模式"在全國推廣。針對農民缺醫少藥,因病致貧或返貧的問題,在全區各鄉鎮啟動了了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此外,為解決農村有些孤寡老人生活難以自理的問題,2003年來,還先后在東江、蘆荻山、丹洲、河伏等鄉鎮修建了敬老院,對孤寡老人和五保戶實行集中供養。目前,全區集中供養孤寡老人人數已達300多人。

2、加快社區建設步伐。近幾年來,武陵區按照"以點帶面,梯次推進"的方式,社區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起了家庭便民利民服務、文化體育健身、敬老服務、扶殘助殘服務、醫療衛生保障服務、環境衛生服務等十大網絡。城東街道、城南街道、三岔路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被列為全省社區服務試點單位。2003年來,武陵區委、區政府提出采取"政府投入為主、社區自籌為輔"的方式加大社區辦公服務用房的改造力度,按每個居委會建房補貼15萬元的標準,通過3年的時間使全區各社區的服務用房面積達到300-500平方米的標準。截止目前,區財政已累計撥付資金410多萬元,先后新建和改造了紅衛、西園、方家巷、體育東路等26個社區的服務大樓,全區每個街道都有一批設備新、功能全的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辦公和服務設施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3、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002年來全區共投入縣鄉公路建設資金1020萬元,共新建、改建18條公路,總里程46公里,超過省市下達指標公里,正朝著實現"村村通硬公路"目標邁進。從2004年起,按修建或改造一個農村村部區財政撥付1.5萬元的標準,啟動了農村村部建設工程。目前,全區已新建和維修村部17個,完成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加大對鄉鎮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區財政投入113萬元,對蘆荻山鄉、河伏鎮、丹洲鄉三家衛生院的醫療用房進行了整體維修和更換醫療設備,使醫院的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針對農村村干部工資兌現難的問題,在合理確定村干部職數的基礎上,將人平每年7200元的人頭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確保及時足額撥付到位。2002年來,全區共籌措資金1400多萬元全面完成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任務,改造面積達2.9萬平方米,新建教學樓15幢,面積達1.2萬平方米。城區小學"千萬工程"項目建設資金投入達4058萬元,新建教學用房11幢,面積達2.5萬平方米,維修加固B級危房12幢,面積達1.5萬平方米。

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1、打造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俗話說:眾人劃槳開大船。為引領武陵經濟發展這只大船向著勝利的方向劈波斬浪,奮勇前進,武陵區人民萬眾一心,大做"團結"文章。一是形成了一個團結堅強的決策層。2002年換屆以來,區委常委始終堅持做團結的表率、執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針對去年武陵區的特殊情況,狠抓了領導班子的情緒穩定和廣大干群人心的歸結這兩項工作,努力營造"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氛圍,全區經濟建設工作熱火朝天;大力推進民主集中制,實行了常委分工制,班子成員分工明確。二是形成了幾大家空前團結的大好局面。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人大、政協充分發揮其立法監督、參政設謀的作用,為區委決策的制定和政府工作的開展積極獻言獻策,并直接參與招商引資,優化經濟環境等全區重點工作中去。三是大興求真務實之風,狠剎吃喝玩樂、請客斂財、收受禮金的歪風,實行黨員干部紅白喜事請客報告制度,形成了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風尚。

2、打造高效廉政的干部隊伍。一是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堅持和完善了干部選拔任用中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差額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2002年以來,共有100名副科以上干部走上了區鄉兩級領導崗位。加強了后備干部隊伍建設,2002年以來,共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150多名。二是狠抓干部隊伍作風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建立了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三是加強農村黨建工作。抓住開展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的機遇,不斷鞏固"先教"成果,深化"三級聯創"活動,大力實施"雙優"工程,切實加強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

3、打造安定祥和的綜治局面。一方面,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增強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的大局意識、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機遇意識,努力化解信訪突出問題和群體性事件。一是建立不穩定因素排查制度。各鄉(鎮)、街道、區直各部門建立了不穩定因素旬排查報告制度。全區開通了三條信息渠道,即以區委辦為主體,直接從各鄉(鎮)、街道及區直各單位了解社會動向;以區政府辦、信訪局為主體,通過信訪渠道了解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以區穩定辦、公安分局為主體,通過秘密途徑獲取深層次、預警性信息。二是嚴格落實包保化解責任。對近年來的涉穩問題和重點群體,嚴格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落實了部門和基層單位的包保化解責任,對重點問題和重點對象逐人逐問題建立包保責任制。三是嚴格、及時落實政策。在化解涉穩問題時,狠抓了政策的及時落實。該區財政拿錢解決的一分錢不少,而且一天不遲。同時,本著"個別問題個別處理,特殊問題特殊對待"的原則,盡力幫助涉穩群體解決實際困難,送去黨委和政府的關心與溫暖。今年來,全區82起涉穩問題共有75起得到了妥善處置和有效化解,成功處置率達91%,并且實現赴省進京上訪"零指標"的目標。另一方面,突出社會治安環境整治。加強"一中心五網絡"和"186"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構建了大治安大防控的工作格局。區、鄉(鎮)街道、部門、社區(村)均建立了強有力的平安創建指揮調度體系,加強指揮、調度、協調;建立了以治安排查、信息預警、包干負責、部門協同、多警聯動等為主要內容的嚴打長效機制。對各種防控力量進行合理調配,科學安排,確保了全天候有警察、有防控力量上崗上位,形成了24小時全天候嚴密防控。今年來,武陵區的社會治安環境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