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社會主義民主
時間:2022-07-13 04:28:00
導語: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民主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須與特定國家特定時期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體制相匹配而存在。特別是一個完備的法制體系是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的基本內容,也是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游戲規則。但政治體制改革又不等于法制建設,真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法制建設;二是權力結構和制衡的改革;三是組織人事制度的改革;四是行政體制的改革。權力結構和制衡的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其主要任務是,建立系統完備的權力監督制衡機制,使權力的運作高度透明,以防止有人利用公共權力謀私腐敗。
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通過權力的監督制衡、吏治的改革、行政機構的改革和行政壟斷的治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為此,要加大力度科學設計和出臺民主考察、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制度,黨的紀律檢查制度和國家監察制度,黨、政、立法、司法分工制衡和相互關系制度等。
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一樣,應當漸進式進行,不能希望通過一個“休克療法”,一夜之間一步到位,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十分危險的。但漸進也必須真正進行。漸進的第一步,最急迫要做的就是政府定規矩,在新形勢下把政府自身的職能、運作程序搞清楚,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制度、一套規范,形成一套公共監督機制來規范政府的運作。
行政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中介點,是我國的改革從經濟體制同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全面改革的重要環節。行政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和目標是從“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戰略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實際上就是政府的不斷轉型過程。轉型的基本目標是使中國過去那種掌權型、控制型、主宰型、服務型為一體的“全能型政府”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就現在來說,政府的職能表現出多元復雜情況,既有“越位”――干了應該由市場干的事;也有“錯位”問題――官場通行市場原則,市場通行官場原則;還有“缺位”問題――低效、失職和不作為。無論是“越位”、“錯位”,還是“缺位”,都不是一個完備的現代政府,這就要通過加大政府自身的改革力度實現政府轉型。
當代世界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主導因素已經非意識形態化了,而是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問題了。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權勢是不平等地交織在一起的,大國強國霸權主義從來沒有消失過。一些強國一方面希望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它們提供更多的市場,另一方面又在骨子里極不情愿中國崛起,希望中國像蘇聯、南斯拉夫那樣解體和分裂,好為強國所左右和支配,以確保原有國際秩序中大國的地位。
對此必須高度警惕,必須理智深邃地思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民主發展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才能強有力地應對世界格局。中國經過政治體制改革所建立民主、高效、廉潔的政府,應該是一個強政府,還是一個弱政府;民主改革和政治文明是要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威,還是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威;是要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還是要削弱黨的執政能力。
中國曾經歷了數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動蕩歷史,這種周期性的歷史震蕩,每次都給社會、給人民造成了生靈涂炭的巨大災難。要避免這種惡性周期和巨大災難,必須要有一個富有權威的執政黨及其中央政府。必須了解這樣一個客觀規律:一個國家任何時候都同時存在向心力和離心力。執政黨及其中央政府強大時,向心力大于離心力,國家統一、完整、穩定和富強;否則,離心力大于向心力,國家四分五裂。要排除離心力這種潛在的分裂力量,必須保持一個富有權威的執政黨及其中央政府。
制約和制衡政府的權力、與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威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情況復雜、變數很多的國家,要實現民族團結、國家統一、長治久安和富強,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威極其重要。只有執政黨和中央政府民主、高效、廉潔和富有權威,才能帶領人民凝聚在一起堅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富有能力和權威的執政黨和中央政府不是要替代市場、地方政府和部門,而是要把職能重點轉到國家安全、統一、穩定、宏觀決策和調控方面來,建立“國家――地方――企業――市場”的有機體,使各個方面協調有效地運行和發展。
大國的優勢只是潛在的,而不是必然的。無論中國的歷史還是世界歷史都證明,大國要能夠發揮大國效應和大國優勢,第一,必須高度統一,而不能分裂,也不能是名義上的統一而實際上是諸侯經濟;第二,必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能成為其他強國的附庸,在這個基礎上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舞臺;第三,必須建立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使社會財富充分涌流;第四,通過科學民主和富有權威的國家治理,保持長期的經濟和政治穩定,絕對不能大起大落。在這個基礎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持續推進中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