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基層黨建新局面
時間:2022-07-14 10:08:00
導語:開創基層黨建新局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以來,桂陽縣組織工作在縣委的正確領導和市委組織部的精心指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不斷提高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的整體素質、永葆黨員先進性這一核心,重點推進“4321”人才工程、“萬千百十”黨建先鋒工程兩大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開創了我縣新時期組織工作的新局面。特別是“萬千百十”黨建先鋒工程,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引起較大反響,《湖南日報》、新華社內參、《共產黨人》、郴州電視臺、湖南衛視等市、省、中央主流媒體曾先后作了宣傳推介,全國共有37個縣市來人來電“取經”。在此,我想以一名普通的黨務工作者的身份談談自己主抓基層黨建工作的體會。
一、激發黨員黨性意識,關鍵在于創新黨員管理模式
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黨員黨性意識淡化、先進性弱化,同時廣大黨員又渴求一種全新認同感的現狀,我們積極探索和創新基層黨員管理模式,在全縣全面推行黨員星級評定考核管理,把評價標準交給群眾、把身份亮給群眾,推進黨員教育管理由封閉向開放轉型。基本做法是:一是嚴格標準,量化打分。將不同領域黨員(農村黨員、機關企事業黨員、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員)考核的內容歸納為“五顆星”。其中,思想道德星、遵紀守法星、社會公益星為公共星、基本星;農村黨員另含學用科技星、雙帶致富星,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員另含合法經營星、監督維權星,機關黨員另含崗位能手星、服務群眾星。星級評定實行財稅、計生、綜治三個一票否決制。二是嚴格程序,層層把關。縣委組織部編寫下發了《桂陽縣星級黨員及星級黨支部評定資料》等一整套制度,規范操作程序,嚴把黨員星級評議活動中的“三評一公示”,即黨員自評、黨員互評、群眾代表評、公示四個環節。最后報黨委審批、縣委組織部備案。*年全縣評選出五星級黨員近3000名。三是嚴格教育,動態管理。黨員星級實行動態管理,一年一評,不搞一評定終身,對評選出來的五星級黨員,縣委統一授牌,對一星級和無星級黨員給予相應組織處置,并實行幫教責任制,做到“無情”處置,“有情”幫教。去年共處置一星級和無星級黨員186人,其中警告、嚴重警告107人,留黨察看73人,開除黨籍6人。據初步統計,今年開展星級評議以來,全縣增星黨員1600余人,降星黨員170余人。今年我縣還出臺了《桂陽縣處置不合格黨員暫行辦法》,共處置一星級和無星級黨員173人。“黨員表現怎么樣,數數星星就知道”,黨員星級評定樹起了黨員““榮譽牌””、點擊了黨員“興奮點”、帶動了發展“新局面”,“牌子一掛,責任重大;身份一亮,做出榜樣”成了廣大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黨員們爭“星”恐后,在全縣上下興起爭先創優的滾滾洪流,促進了社會穩定、村風民風好轉、干群關系改善、農民整體素質提高,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過去困擾基層干部的計劃生育、稅費上繳等難題迎刃而解。
二、提升黨員隊伍素質,重點在于創新黨員教育培訓機制
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必須走質量建黨、興黨、強黨之路,不斷提高黨員隊伍素質。由于歷史原因及經濟發展水平原因,黨員教育培訓方面仍存在觀念陳舊、手段落后、方式單一等問題,教育培訓不分老少及行業“一刀切”、“一鍋煮”、“一般粗”,教育手段仍是“一張嘴”、“一塊板”、“一張報”階段,教育培訓的落后成為提升黨員素質的“瓶頸”。針對此現狀,我們積極創新黨員教育培訓方式,變你聽我講、我說你做為“開放式”“互動式”“自助式”教育培訓。一是整合資源,創辦了流動黨校、老年黨校、農村經濟能人講演團。去年,組建了一支由政策、法律、經濟、衛生、農業實用技術等41位專家、教師組成的“流動黨校”講師團及11名農村經濟能人組成的“經濟能人講演團”,定期或不定期給農民群眾特別是農民黨員進行黨建理論、政策法規、農業實用技術等方面的培訓。著眼于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推進過程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在培訓中的作用,依托我縣近幾年建立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深入田間地頭,讓農民黨員“吃點菜”,用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創辦了老年黨校,讓離退休黨員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更好地發揮余熱。二是開拓眼界,實施農村黨支部書記“洗腦工程”。在繼續抓好例行的農村支部書記培訓、輪訓的同時,組織村支書們洗腳進城、進城洗腦,走出桂陽看桂陽、跳出農業看農業,去年先后分3批組織110余名優秀的農村五星級支部書記到長沙、瀏陽、華西村等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參觀、學習,拓寬視野,啟迪發展思路。三是更新手段,大力實施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及創辦黨建網站。自去年來,我縣大手筆投入、高起點建設,共籌資200多萬元建成了覆蓋全縣9個鄉鎮的20多個遠程教育站點,成為全市投入最大、檔次最高、配置最全的站點。同時,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開辦桂陽黨建網站,創建黨員干部網絡教育新平臺。
三、增強黨組織向心力,根本在于創新黨員權利保障機制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及市場理念的深入人心,部分黨員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在對全縣黨員隊伍建設調查中,我們發現黨員的權利與義務失衡已嚴重影響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吸引力、戰斗力。調查反映,有30.2%的農村黨員、19%的機關黨員認為黨員想退黨的主要原因是當黨員吃虧,農村年輕人遞交自愿加入組織的不到10%,76%的不愿加入黨組織的年輕人認為加入黨組織的約束太多,權利太少,入黨吃虧。特別是部分農村黨員抱怨黨員義務實實在在,權利卻口惠而實不至,如在稅費上繳、計劃生育、捐錢捐物、做義務工方面黨員要率先垂范,牽涉到一些個人利益時,往往套上黨員講奉獻帽子。對此,我縣大膽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利益補償方式保障黨員權利的新機制,認同共產黨員的雙重身份,確認共產黨員作為普通生產消費者的本能需求,堅持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并重。一是建立黨送溫暖機制。對黨員,特別是對困難黨員,建立定期慰問制度。今年七一前夕,我縣40余名縣級領導便走訪慰問了194名特困黨員。同時,對一些特困黨員實行臨時救助,去年先后為20余名遭遇天災人禍的黨員救助近萬元。二是完善村干保障機制。基層村干部在農村工作一線,壓力大、任務重、待遇低,為充分調動村干積極性,在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的同時,縣財政投入近8萬元為在職村“三大頭”共1509人投了平安保險,對任職二十年以上的村老干實行補貼制,截止日前,全縣共有近1700余名退職村老干享受補貼待遇,縣財政每年需撥付專款30余萬元。三是改進激勵機制。改進對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的獎勵辦法,在授予榮譽稱號的同時,在經濟上給甜頭、政治上給待遇、使用上給位子。在“萬千百十”黨建工程及今年實施的“四雙”富民黨建工程中,對結對幫扶上重點向優秀共產黨員傾斜,去年在50名縣級領導與150名科局及鄉鎮黨政一把手重點聯系的幫扶對象中,優秀五星級黨員占72%。同時組織130余名優秀黨務工作者到經濟發達地區參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