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談會產生的直接原因歷史背景及其存在基礎

時間:2022-07-14 05:30:00

導語:懇談會產生的直接原因歷史背景及其存在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懇談會產生的直接原因歷史背景及其存在基礎

議事懇談會制度作為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礎性的制度建設和創新,是加強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活動,也是進一步深化基層組織建設的客觀要求。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經過6年的探索與實踐,總結并完善了議事懇談會制度。筆者結合實際,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從深層次談談對議事懇談會的看法。

一、議事懇談會產生的直接原因

發源于五峰仁和坪鎮富裕沖村的議事懇談會,至今已堅持了6年。由于議事懇談會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改變了該村落后的面貌,實現了“收款不上門、糾紛不出村、干群關系好、社會風氣純”的良好局面,同時經濟發展有了新的起色,黨的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顯著增強。通過深入解剖富裕沖村這個個案,使我們比較清晰地認識到議事懇談會產生的直接原因。

第一,干部與群眾關系緊張是議事懇談會產生的“導火索”。通過對富裕沖村深入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干部宗旨觀念不牢、正氣不足、辦事不公道、村務財務透明度不高,造成干群關系緊張,是議事懇談會制度產生的重要原因。1998年之前,在富裕沖村,干部喊“黃腔”,群眾扯“橫皮”的現象屢見不鮮,干部說老百姓“不聽話”,群眾說干部“不像個干部”,雙方經常是針尖對麥芒,互不買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以致于歪風邪氣盛行,沒有公理,好人怕壞人。干部與群眾完全站在兩條平行線上。民主選舉的新的“兩委”班子誕生后,面對干部與群眾尖銳的矛盾,實行“村民問村官”的辦法,讓群眾有話面對面地對干部說,由眾人評說是非曲直,理順群眾情緒,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議事懇談會制度的起源。

第二,基層組織缺乏凝聚力是議事懇談會產生的“引爆器”。黨的基層組織不能真正起到領導核心作用,不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不能充分凝聚智慧和力量,是議事懇談會制度產生的主要原因。過去,富裕沖村“兩委”班子成員由上級直接任命,封閉式運作,沒有尊重群眾意見,因此村級組織的威信、地位和形象,在人民群眾中大打折扣。村級黨組織的活動不經常,敷衍塞責,被動應付,致使向心力不強,沒有號召力,辦不成大事。加之村黨支部、村委會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不給老百姓辦實事,只是借助法律法規賦予的權利,采取高壓政策,獲得應由自己得到的好處和本不應得到的好處。從而呈現出一種有人收錢、無人管事,有制上墻,無人照章理事的惡行循環的局面。這就客觀上要求經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新一屆村黨支部、村委會必須從加強自身建設入手,通過開展“村民問村官”活動,促進干部作風轉變,提高民主程度,檢驗干部素質,以此增強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富裕沖村在開展“村民問村官”活動的當年,就有5位青年農民不約而同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現在又有12位青年農民提出了入黨申請。

第三,經濟發展嚴重滯后是議事懇談會產生的“內動力”。經濟發展思路不清,措施不力,效果不好,致使貧困落后面貌不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是富裕沖村的議事懇談會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20多年,富裕沖村仍有20%的群眾在吃國家救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平純收入不足1000元。上級本要改變這種貧窮落后的狀況,撥專款搞發展,但用出去的錢就像扔進水里,“泡”也沒有鼓一個,無蹤無影了。在脫貧致富這一共同目標的驅動下,廣大人民群眾要求直接參與包括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在內的重大事務的決策、管理,特別是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利。希望通過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盡快改變貧困面貌。如此一來,議事懇談會制度的產生便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二、議事懇談會產生的深層背景

如果僅僅從富裕沖村這個個案來分析、探究議事懇談會產生的深層背景,往往會產生偏頗,也很難找到其中帶規律性的東西。2002年,仁和坪鎮14個村均自發地借鑒富裕沖村的作法和經驗,建立了議事懇談會制度,取得的成果充分證明了這種制度的優越性,其規律性也進一步凸現。在深入調查研究后,我們認為,議事懇談會產生的深層次背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傳統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陳舊性行政行為在領導和帶領人民群眾致富這條路上越走越窄,越來越難以行通。政府在提高社會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連接市場與農民的“橋梁”作用方面,成效不顯著;而在不自覺中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帶來的負面效應越來越突出。比如1998年,仁和坪鎮由政府出面,強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求農民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總面積達到4200多畝。其中鎮政府甚至割了農民200多畝半成熟的小麥發展蔬菜。由于技術指導不到位,市場銷售渠道不暢,造成大面積虧損,菜農損失慘重。全鎮畝平蔬菜收入只有30元,總共只賣了11萬元,而單純投入畝平就要300元錢。政府為此向老百姓賠償直接投入損失110萬元。2002年,仁和坪鎮通過調查研究,認為發展蔬菜仍是出路,于是轉變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減少行政干預,注重提供技術和市場信息方面服務,把發展蔬菜作為議題,拿到議事懇談會上去議、去談,分析失敗原因,討論發展措施,統一思想認識。當年,林家坪村黨支部引進起了兩名能人,集中連片發展了200多畝蔬菜,從而帶動了農民發展蔬菜的積極性,使全村蔬菜面積達到720畝。鎮黨委、政府加大鄉土科技人員的培訓力度,發揮電腦農業在提供信息服務方面的優勢,并在年終表彰一批營銷能人,以此大力開發和拓展市場空間,使蔬菜形成了全鎮的一個主導產業。

二是廣大人民群眾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意識不斷增強。議事懇談會作為基層直接民主的一種有效的形式,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群眾的民主素質的提升,民主技能的提高,要求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意識也會隨之增強。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民主程度不夠,干群關系沒有理順,有些群眾心中有氣,有話要講,有話要說,搭建平臺讓他們發發牢騷、出出氣也無可厚非。就像在熱鍋炒豆子,先炸一陣,亦屬正常。同時,議事懇談會也是滿足群眾參與管理政務,了解重大決策出臺過程等要求的一種有效形式。把議事懇談會定位在“上下交流、有效溝通、集中民意、聯系民情”上,在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慎重決策,充分體現民意,是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的內在要求。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有鑒于此,議事懇談會既是保護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熱情的重要手段,也是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熱情的重要形式,更是保證人民群眾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有效途徑。

三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的客觀現實需要。基層組織建設水平和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選人、培養人。人選準了,干部用對了,就不愁基層組織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強。過去,村干部一般都是由上級黨委、政府任命,干部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是一個重要方面,關系、后臺等因素往往也起重要作用。特別是近些年來,黨員隊伍年齡老化,后繼乏人、青黃不接,“雙帶”能力弱,后備干部隊伍儲備嚴重不足。但自從建立議事懇談會制度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為擔任村干部,既要有廣泛地民意支持,又必須具有相當高的政策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才可能團結和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群眾在議事懇談會上提出的問題,也才能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答復。所以許多的人不愿接受上級的直接任命,要求直接民主選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議事懇談會是檢驗基層干部水平和能力的試金石,是培養和鍛煉青年黨員的“搖籃”。一個基層黨員、干部的胸懷、能力、水平和宗旨觀念在議事懇談會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后,群眾的滿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下一次民主選舉的結果。

三、議事懇談會制度的存在基礎

議事懇談會制度從最初的“村民問村官”活動,發展到“民主咨詢會”,最后成熟于“議事懇談會”,共經歷了三個逐步豐富內涵的階段。議事懇談會的生命力持久不衰的真諦是什么呢?它存在的基礎是什么呢?

——理論基礎。議事懇談會產生的基本理論依據,來源于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必然邏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論斷。列寧曾經說過:“我們黨的力量在于保持黨和千百萬非黨群眾之間的活的聯系,這種聯系愈實際,我們的成就就愈可靠。”同志在“七一”講話中又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議事懇談會是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忠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具體化和現實化,旨在以積極姿態和切實措施保持黨群干群關系“活”的聯系,不搞形式,不做表面文章,在“實”字上下功夫,使之真正成為長久現實,始終做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不是自然到來的,首先要依靠雙方的共同意愿,其次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議事懇談會,歸根到底,就是要使基層干部與人民群眾不斷加深相互認識,促進相互理解,增進相互信賴,從新的層面上開辟黨群干群關系新局面。它讓基層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平等交流溝通,堅持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使基層黨員干部始終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敢于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廣泛搜集群眾意見,研究解決問題和矛盾的辦法和措施,真正把服務人民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在謀求群眾利益中進一步強化基層干部的宗旨觀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平等地交流溝通,是一個需要積極實現的目標,也是一種積極價值取向和姿態的體現。組織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議事懇談會,討論涉及全局利益的大事、要事,切實把黨的政治主張、經濟建設思路、社會發展規劃等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有利于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

——實踐基礎。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來的健全的制度規范,創造的豐富經驗,是議事懇談會成為一項經常性制度的重要實踐基礎。一是經驗成熟。議事懇談會在我縣已經開展了6年,從最初的“村民問村官”到“民主咨詢會”再到現在的“議事懇談會”,共經歷了三個不斷豐富內涵的階段。但是無論名稱如何改變,其核心內容始終都是一貫的,即交流溝通、增進理解、化解矛盾、理順情緒。也就是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始終是明確的。二是程序科學。根據議事懇談會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通過抓“點”發現特點;通過在一定范圍推廣、試驗,探尋規律,不斷完善了具有操作性方法、步驟、程序,進而形成了具有廣泛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的議事懇談會制度和流程圖,在全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三是取信于民。議事懇談會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把群眾在議事懇談會上提出的問題,進行整改。使這種形式或過場變得“實”起來,賦予了新的內涵。這是議事懇談會保持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通過建立整改落實機制、整改結果反饋機制、整改情況公示、銷號等制度,從制度上保證整改的落實,取信于民。特別是建立整改銷號公示欄,明確整改內容、時限、責任人、銷號時間,公布于眾,接受群眾監督。全縣共有4849人參加了鄉村議事懇談會,討論議題156個,村“兩委”現場解釋答復和解決問題1958件,承諾限時解決722件,落實整改資金52.9萬元。

——群眾基礎。推行議事懇談會的出發點、著力點、落腳點在于為有問題得不到解決、有困難得不到幫助、有想法得不到傾訴、有矛盾得不到化解、有誤會得不到消除的群眾,構筑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開辟一條綠色通道。隨著民主進程的加快,人民群眾的民主素養和民主技能的提高,必須構筑一種行之有效地直接民主形式,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強的民主訴求,議事懇談會便應運而生。在稅費和村組建制改革后,村組建制擴大,而干部的職數有嚴格的限制,使基層組織的服務難以真正到位,特別是山區縣市,群眾很有意見,議事懇談會正好解決了這個矛盾。通常來說,人們只要認同一件事物,那么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并在價值觀上取得一致。通過議事懇談會,讓群眾把干部不知道的困難、問題、想法,直接提出來、說出來,然后進行解決,廣大人民群眾自然滿意,也會積極參與。從我們調查了解的情況來看,廣大人民群眾對議事懇談會制度是認同的。這其中自然是因為給了人民群眾構筑了一個思想表達、民主訴求、價值實現、要求滿足的平臺。實踐證明,群眾參與議事懇談會的積極性很高,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我們對議事懇談會滿意程度進行測評時,98%的群眾提出要堅持下去。更有群眾編成順口溜贊揚議事懇談會:“議事懇談,群眾喜歡;群眾發言,開門見山。”比如有一位楊太然的老黨員在議事懇談會上說:“召開議事懇談會,使我們的知情權、監督權、選擇權真正得到落實,我們的權利得到保護,我只要有一丁點熱,就要發丁點光。”

綜合上述,由基層組織和人民群眾創造的議事懇談會制度,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有堅實的實踐基礎,且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必將對提升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產生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