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奮進的理論創新

時間:2022-07-14 06:17:00

導語:催人奮進的理論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催人奮進的理論創新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報告關于創新的論述特別是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論述,內容豐富思想深刻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拔覀円黄魄叭耍笕艘脖厝粫黄莆覀儭钡恼摂?,換句話說就是前無古人、后有來者。這個論斷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充滿了歷史辯證法,體現了時代精神,催人奮進。

突破前人的理論創新:引領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

突破前人的理論創新是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新陳代謝、除舊布新、后來居上的歷史。這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文化發展水平上,人的生活水平上,都在隨著社會進步而提高。同時,社會的每一次進步,無一不是當時站在時代前列的思想家、政治家,適應了時代要求,代表了人民意志,沖破舊的思想牢籠,大膽創新,提出了新的思想理論、新的政治主張、新的行動綱領,引領人民進行社會變革的結果。

以中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制社會為例。西周末年,奴隸制開始崩潰。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革,特別是鐵器農具的使用和用牛耕田,生產力進一步得到發展;同時由于奴隸們大量逃亡和起義反抗,舊奴隸制生產關系已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束縛。一些諸侯國中的奴隸主在原來的分封地之外,又強迫奴隸開荒擴大耕地面積,致使出現了大量“私田”,隨之出現封建依附關系,這就逐漸形成了封建生產關系。特別是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這種按畝收稅制度,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這是新興地主階級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本來,任何時代的統治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鬃影丫S護奴隸制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概括“禮”、“樂”,所謂“禮樂不興則民無所措手足”;把恢復和鞏固西周周禮的統治秩序叫做“仁”,所謂“民興于仁”。但是,在春秋時期卻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這個動蕩年代,“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周天子一向所壟斷的政權連同所壟斷的思想,逐漸失去了權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必將滋生出新的思想理論。各派政治力量競相登臺表演,這就是春秋末年到戰國初期的最為輝煌的百家爭鳴。號稱百家,其實主流不過是兩家: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和沒落奴隸主階級的維護者。以法家思想理論為指導思想的秦國迅速強盛起來,終于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創造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潮同時也顯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理論創造力,引領中國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質的飛躍。

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的理論創新,始于14世紀的歐洲的文藝復興,而最典型的是18世紀的法國的啟蒙運動。在14世紀,意大利、英國等國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并在人類歷史上首先產生資本主義,當然這首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叭藗儾荒茏杂蛇x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闭前l展了的生產力要求沖破封建的生產關系的束縛,呼喚新的思想理論為之掃清前進道路,才有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應運而生。文藝復興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新文化運動。這個新文化運動打著“復興”古典文化的旗號以人文主義為強大思想武器,矛頭直指封建主義的思想體系——基督教神學。人文主義思想家提倡知識和理性,反對禁欲主義和蒙昧,否定神學信條,宣告以“人的發現”替代“天旨神諭”,沖破基督教長達千年的精神枷鎖,在西歐“千年黑暗”的中世紀放射出思想的閃電,是歐洲新文明的曙光。以“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新的思想理論為先導到了16世紀,荷蘭首先完成了尼德蘭革命,在歐洲大地上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17世紀發生的英國革命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進行了將近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終于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而18世紀發生的法國大革命是歐洲第三次資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階級斗爭異常激烈,一直沿著上升路線發展,任務完成得比較徹底,這是荷蘭、英國的兩次革命所不及的。究其原因,可以列出許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它已完全脫掉了宗教的外衣,在啟蒙運動的基礎上發生的,思想理論準備相當充分。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以“理性”作為判斷一切事物的標準,完全拋棄了上帝和神學,闡述了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么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啟蒙運動涉及社會精神領域的各個方面,包括宗教、哲學、政治、經濟、科學、史學、文學、美學等各個方面。這個運動以法國為中心,其中哲學界最活躍的是以百科全書派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義哲學家。啟蒙運動很快風靡西歐各國,并擴展到歐洲大陸,逐步影響到全世界。啟蒙運動是人類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后第二次思想解放,其基本思想觀點在全世界至今仍然具有廣泛的影響。

突破前人的理論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旗幟

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馬克思主義史,就是思想理論不斷創新的歷史。在它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往往以一個嶄新的旗幟為標志,例如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等。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首先是突破前人的偉大創舉。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歐洲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合理內核”,又突破了它們時代的、階級的局限立足于他們那個時代、立足于當時的國際大局,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革命科學,從人類社會必將進入共產主義、全人類的解放最終必將成為現實的廣闊視野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發現世界,全面提出和論述了無產階級革命問題。他們繼承和總結了世界歷史一切革命理論的有益成果并敢于突破前人,不斷觀察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狀況,關注包括印度、中國在內的各國的無產階級運動,并及時分析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情況,科學地總結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新經驗,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

列寧作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敏銳的眼光捕捉住時代特征,敢于突破前人,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的新判斷。他在世界資本主義新發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國際大背景下,寫出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后階段》等一系列科學著作,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列寧主義階段。創立了列寧主義,并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提供的歷史機遇和俄國國內的革命形勢,發動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勝利,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同樣具有敢于突破前人的革命氣魄。他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并及時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創造性地觀察、思考、指導中國革命,使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出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第一個理論成果,這就是思想。

鄧小平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以突破前人的氣概,提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和基本的問題。我們黨搞了幾十年社會主義,他卻振聾發聵地提出:“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從這個首要的和基本問題出發,鄧小平突破前人,在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問題上進行了前無古人的創新,從而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出現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第二個理論成果,這就是鄧小平理論。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多學科領域的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的提高,都令世界矚目,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突破前人的理論創新的光輝典范

同志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同所有馬克思主義者一樣,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觀察世界科技發展形勢,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蘇東劇變、蘇東解體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兩極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以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從而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階段,標志著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達到了新高度。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大會的最重要的貢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當然,任何理論創新都離不開對前人思想遺產的繼承,中國共產黨擁有的思想、鄧小平理論兩大理論成果,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和中國共產黨的實踐經驗,賦予了馬克思主義內容以民族的形式,體現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特色和氣派。

在進入新世紀,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地回答和解決了在充滿希望和挑戰的21世紀,“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時代新課題,全方位地涵蓋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和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各個方面,一方面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以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政策為“條件”;另一方面把黨的先進性放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運動過程中,放到當代世界生產力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中,放到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中,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乃至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去考察、去概括,賦予了黨的性質、黨的宗旨、黨的任務以鮮明的時代意義、時代內涵、時代特征,從根本上回答了在新時期“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這無論是在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史上,還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都是第一次。它高度凝聚了全體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芒,是一個創新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豐碑,再次顯示出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強大生命力。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從根本上科學回答了時代的課題,而且提出了在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和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的一系列新觀點:同志在闡發“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內涵時,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現代化而奮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改革和發展,形成發達的生產力的觀點;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力量和重要力量的觀點;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的觀點;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的觀點;把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的觀點;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重要職責的觀點,等。

在闡發“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內涵時,提出了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的觀點;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根本任務的觀點;唱響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發展先進文化必須貫徹的重要方針的觀點;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的觀點;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的文化,必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造精神,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增強感召力的觀點,等。

在闡發“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內涵時,提出了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的觀點;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因素,首先必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始終關系到黨的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的觀點;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的觀點;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的觀點,等。

在闡述按照“三個代表”要求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時,提出了堅持從新的實際出發,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決黨的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使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充滿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觀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的觀點;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的觀點;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的觀點;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觀點;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的主要標準的觀點;判斷一個人政治上先進與落后的主要標準的觀點;新的社會階層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吸收其優秀分子入黨的主要標準的觀點;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觀點;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能夠擔當重任、經得起風浪考驗的干部隊伍的觀點;必須堅持黨要管黨的原則和從嚴治黨的方針,堅決克服黨內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的觀點;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命的觀點;在新的形勢下做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的觀點,等。

這些新思想、新概念、新觀點,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個別結論,從新的實踐出發,具有科學依據和時代精神。

唐初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云:“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毖塾^天地,思游今古,何其孤獨而無奈!而我們的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边@就認定我們的思想理論、我們從事的事業,都是前無古人、卻后有來者。這顯示了多么樂觀的擁有未來的進取精神!如果說,思想、鄧小平理論既是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那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是發展的、前進的,也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世界觀的中國共產黨人,敢于突破前人,同時又希望于來者、寄希望于未來。這是任何時代、任何階級的政治家、思想家都不具備的政治胸懷、思想境界和精神狀態。社會在進步,歷史在發展,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客觀規律,也是我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