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承的兩大理論成果
時間:2022-07-14 06:32:00
導語:相承的兩大理論成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共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相繼形成,標志著我們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形成新的認識。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展開的,都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一脈相承的兩大理論成果。
相同的主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貫穿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條主線。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展開的標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拓展和深化。
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是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開始的,是從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入手的。在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礎上,鄧小平同志抓住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領導我們黨破除了思想上的僵化和體制上的禁錮,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深化了對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的認識,進而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此成為鄧小平理論的主題。鄧小平理論圍繞這個主題的全面展開,就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
鄧小平理論面對世界的新發(fā)展、新變化,立足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并對世界發(fā)展和時代特征作出新的科學判斷,形成了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論、社會主義開放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是鄧小平理論最基本的觀點和最核心的內容。這些觀點和內容的全面展開,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民族、軍事、外交、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構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系統(tǒng)理論。
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過程中,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勇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上有新突破,理論上有新發(fā)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我們黨理論創(chuàng)新的成果,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應運而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這一新的理論成果,也是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來展開的,既體現了對這個主題的延續(xù),也體現了對這個主題的深化。
鄧小平理論從根本上、宏觀上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些重大原則問題,拓寬了人們的視野,規(guī)劃了發(fā)展的藍圖,而其基本理論觀點在實踐中的運用和展開,又有許多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回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依據新的經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新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回答。這些回答,體現了對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也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化。同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執(zhí)政黨建設的有關問題。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世情、國情和黨情的變化,對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執(zhí)政黨建設的系統(tǒng)思想,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執(zhí)政黨建設的一致性,也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走向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一致的戰(zhàn)略思路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聯系,還集中體現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zhàn)略思路的一致性上。
第一,使中國的發(fā)展和世界的發(fā)展相統(tǒng)一。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了中國長期以來閉關鎖國、遠離世界的教訓,審時度勢地提出了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并把它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鄧小平同志認為,中國要發(fā)展,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不掌握世界經濟和技術發(fā)展的信息,是不行的。只有面向世界,把中國的發(fā)展置于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潮流之中,才能有更好更大的發(fā)展。中國實行對外開放,不僅有利于中國的發(fā)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一個開放的、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將對世界的發(fā)展產生極為有利的影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的發(fā)展直接意味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國的發(fā)展直接體現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將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發(fā)展提供新的借鑒。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fā)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中國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強調中國要發(fā)展、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加入世貿組織,提出“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新戰(zhàn)略,是把中國的發(fā)展和世界的發(fā)展聯系在一起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也是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的重要標志,有力地推進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第二,使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富裕相統(tǒng)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實現國家的強盛,還要實現人民的富裕。這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理念,也是鄧小平現代化建設思想的起點和歸宿。強國富民,是近百年來中國人的不懈追求和夢想。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必須承擔起實現強國富民的歷史責任。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社會主義不是抽象的,堅持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就要肯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困,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他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執(zhí)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fā)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實現國家的興旺發(fā)達。
強國富民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目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提出,要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就要把這種先進性和優(yōu)越性落實到發(fā)展先進生產力、發(fā)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并以此來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把握人民的愿望,使黨的執(zhí)政地位不斷得到鞏固,使強國富民的目標不斷得到實現。同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在整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眾得到應該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使人民群眾得到的物質利益不斷有所增加。這樣,人民群眾就會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實行改革開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祖國的富強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
第三,使現代化的實現和社會主義的振興相統(tǒng)一。鄧小平同志把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明確的現實目標,同時又從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大局來思考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問題。他認為,能否實現現代化,關系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也關系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前途命運。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振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和優(yōu)越性,應當直接體現為在避免社會動蕩、避免兩極分化的前提下,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用100年的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的水平,而且是共同富裕的,不僅能實現中國人的百年夢想和追求,而且能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堅定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使社會主義中國發(fā)展和富強起來,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形勢下對全黨的明確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振興的統(tǒng)一性,科學地論證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長期性、階段性,全面闡述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趨勢和發(fā)展步驟,提出通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現代化奠定基礎,為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物質前提。
共同的思想起點、科學精神和價值取向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論上都源于馬列主義、思想,在實踐上都立足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它們有著共同的思想起點、共同的科學精神和共同的價值取向。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貫穿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是中國共產黨人全部科學理論和實踐活動的思想基礎,也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思想原則和科學精神。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列主義、思想的堅持和發(fā)展,對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拓展,都是以此為基礎的。同鄧小平理論一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在理論的各個方面都始終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科學精神,我們黨才能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并堅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從而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也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起點和邏輯起點,離開唯物史觀,在理論上講社會主義很容易陷入空想,在實踐中搞社會主義很容易制造烏托邦。鄧小平理論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置于現實的基礎上,尤其是置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基礎上,把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fā)展作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特別強調,要努力使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都符合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fā)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強調要根據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不斷改革生產關系,不斷調整所有制結構,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體現了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價值取向。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人民群眾的愿望,是鄧小平理論的價值取向。鄧小平同志關于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的觀點,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關于“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都是著眼于實現好、維護好和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同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貫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價值取向。不斷發(fā)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繁榮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