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鎮政府職能轉變
時間:2022-07-15 08:47:00
導語:推進鄉鎮政府職能轉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工作是黨和政府在農村工作的基石。鄉鎮職能作用發揮得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當前的農村改革處于一個富民為本、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主要表現在:一是扶農政策含金量高。*年以來,中央相繼出臺三個一號文件,實施了退耕、糧補、免稅、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扶農惠農政策,使農村經濟迎來自改革開放后的又一個最佳發展時期,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二是農村管理四輪驅動。由于鄉鎮領導執行性管理形成的思維慣性,農村經濟發展與管理正處于自治、法治、經濟調節、行政干預四輪驅動之中,農村市場發育滯后,農村干部的經營理念淡薄,農村工作尚處于一個探索期。三是發展矛盾集中凸現。當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轉軌過渡期,也是各種矛盾集中并發期。對此,鄉鎮領導干部一是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既要主動化解舊的問題,又要通過轉變職能,防止新的矛盾發生。二是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市場經營、改革政策、法律法規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鄉鎮領導的執政能力和履職水平。三是要深入調查研究,全面了解群眾的呼聲和要求,準確把握鄉鎮工作的切入點和側重點,做到工作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四是堅持科學行政、依法行政、民主行政,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
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和深化農村改革的趨勢,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的總體要求是,以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施政理念,努力構建“小政府、大服務,小政府、大社會”的工作新格局,建立與“三個文明”協調發展、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鄉鎮行政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著重應突出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明確三個定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一是明確鄉鎮政府的職能和職責定位。新形勢下,鄉鎮政府的職能和職責就是要由過去的催種催收、大包大攬轉到加強引導、提供公共服務和發展社會事業上來,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把公益事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發展環境等政府該管的事管好,把不該由政府直接管的事交給企業、社會和市場去經營。二是明確村級組織的職能和職責定位。村級組織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根本,組織農民發展優勢產業,搞好新農村建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維護社會穩定。三是明確鄉鎮領導的職能和職責定位。鄉鎮領導處于農村改革的前沿,必須順應鄉鎮政府改革的要求,調整領導方式和方法,從傳統工作模式中走出來,加強政策引導,搞好信息服務,抓好組織協調。在經濟領導方式上堅持放手放權,把產業經營讓位于龍頭企業,把產業管理讓位于產業協會等中介組織,把技術服務讓位于經營性服務組織。
盤活三大資源,整合農業發展資本。一是盤活自然資源。重新整合優勢資源,用新的機制開發資源,以優化的環境實施招商,創新經營體制,搞好資源流轉,努力實現自然資源向經營資本轉變。二是盤活勞力資源。著力抓好農村勞動力培訓和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健全勞務輸出組織服務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維護在外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實現農村勞動力由自發無序就業向有組織的市場就業轉變。三是要盤活干部資源。將“閑置”的干部人力資源重新“洗牌”編組,用責任管理和利益驅動優化干部配置。結合鄉鎮機構改革,有效實施干部分流;結合政府職能轉變,合理劃分崗位責任。按職能需要,采取競爭上崗、量化管理的辦法推進干部管理機制改革,促進干部向由被動應付型向主動服務型轉變。
抓好三大重點,提升產業化水平。一是抓好示范帶動。抓好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是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的切入點,是鄉鎮領導創新工作方式的具體體現。重點是因地制宜建設特色村,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引導和促進農業向集約型、規模化發展。二是抓好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產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鼓勵組建經營性社會中介組織,積極推行技術服務承包型、股份聯營型經濟發展新模式,著力解決好一家一戶不能解決的問題,努力實現服務體系網絡化。三是抓好龍頭企業建設。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在龍頭企業建設上,重點是農副產品的深加工,關鍵是外聯大市場,核心是品牌優勢的打造。按照“企業+協會+農戶”的模式,疏通產銷渠道,壯大龍頭企業規模。
實施三大工程,推進基層組織建設。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最終執行者,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真正依靠基層組織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是加快素質工程建設,突出培訓與選拔能人,培訓上突出市場意識、科技意識、法制意識。二是加快陣地工程建設,采取政府劃撥、改擴建、新建等方式,不斷完善村級辦公室、活動室等,健全村干部工作制度,使村干部有地方理事,村民有事能找到干部。三是加快民心工程建設,每村每年確定3-5件群眾關心的實事難事,向群眾承諾,實行責任制管理和考核獎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