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進村黨支部的成因與對策

時間:2022-07-16 08:17:00

導語:后進村黨支部的成因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后進村黨支部的成因與對策

一、后進村黨支部成因

后進村黨支部絕大多數在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落后,主要表現為村班子癱瘓或不健全、“兩委”關系不協調、黨員發揮作用較差、集體經濟薄弱、村域經濟發展長期落后、村情不穩定等。后進成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村級班子戰斗力不強,缺少一個領頭雁。表現為“三難”:優秀人才外流,村內選人難;多年未發展黨員,黨員中選人難;后備干部缺乏,儲備人才中選人難。村班子雖有人支攤,但不干事、不想事,在群眾中失去了威信。事實表明,后進村與先進村最大的差距是干部素質和人才問題。

2、村域經濟落后,村集體和群眾無錢辦事。主要表現為:村集體負債累累,無力興辦公益事業,甚至無錢辦公;村域經濟發展緩慢,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賣難;農民收入微薄,生活水平低;村干部“雙帶”能力不強,缺乏服務意識和服務本領,化解集體債務沒有招法。村民缺乏引導和示范,致富無門,是后進村經濟長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3、村內各種關系不理順,村情不穩定。主要表現為: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甚至公開對立,群眾上訪不斷;村風不正,封建迷信和宗教勢力抬頭,宗派和家族勢力干擾村政,村干部受打擊和排擠;歷史遺留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群眾對村班子意見大。主要原因:一是村干部素質不高、工作方式方法不當,侵害集體和農民利益引起群眾不滿。二是宗派和邪惡勢力干擾村政,削弱了農村基層政權。三是遺留問題難解決,積累和激化了干群矛盾。一些村在宅基地、土地延包、稅費收繳、計劃生育、債權債務等方面存在遺留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年代久遠、錯綜復雜,村班子解決不了或解決不好,就會成為群眾對班子不信任和上訪的理由。

4、村“兩委”班子關系不協調、合力不強。村“兩委”不協調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村“兩委”班子在認識上存在誤區,擺不正各自的位置;二是素質差異造成矛盾對立;三是由于政策原因,客觀上造成鄉鎮對村“兩委”干部管理一手硬、一手軟。

5、鄉鎮黨委領導不力、責任不到位。受政績考核指標偏重于經濟指標的驅動,一些鄉鎮黨委急功近利,對周期長、見效慢、費力大的村級組織建設缺乏主動性和內動力,特別是對后進支部整頓缺乏鞏固提高的長效機制,對村級組織建設口頭上重視,行動上沒有形成領導機制和責任機制。

二、整頓后進村黨支部的對策

(一)實施“素質升級工程”,以開展“四培育”為重點,創新村級干部選用和培訓機制

1、創新選拔任用機制,選準用好村干部。把是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有無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和本領做為選拔和任用后進村黨支部書記的重要尺度,按照本地實際需要堅持標準選賢任能。在堅持標準的前提下,擴大選拔范圍,豐富選拔任用措施。把一切農村優秀人才納入選拔和任用的視野,通過采取“兩推一選”、聘用、下派、上掛、橫調等措施,為后進村選配能力較強、素質較高的村黨支部書記。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建立村干部激勵和保障機制。建立獎優罰劣的工作實績考核機制,從機制上調動在職村干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鄉鎮、村的經濟情況,探索建立在職和離退職村干部的待遇保障機制,從而激勵在職村干部、穩定離退職村干部。要加大村級后備干部培養力度,把各村的優秀人才海選出來上掛到鄉鎮站辦所,根據各村情況制定培養計劃,做到邊掛邊用,掛用結合。

2、創新培訓機制,提高村干部的綜合素質。根據省、市農村干部新一輪“三年素質升級工程”的實施意見的要求,繼續做好對農村基層干部的常規性培訓和輪訓工作,保證培訓的系統性和連續性。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分類確定培訓計劃、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突出培訓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實用性。在保證培訓質量的前提下,創新培訓機制、方法。

(二)突出村黨支部核心地位,以協調“兩委”關系為重點,著力規范“兩委”工作機制

1、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目標建立推進農村民主管理進程的工作機制。各鄉鎮黨委要建立健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兩委”班子聯席會制度、村“兩委”班子民主生活會制度、村“兩委”班子年終述職制度、黨員議事會和村民代表議事會制度等,通過落實好以上制度,暢通村黨組織在村民自治中的領導途徑,使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真正落到實處。

2、以明確“兩委”職責為前提推進村黨支部工作規范化和村民自治法制化。制定出臺《村級“兩委”工作規范管理辦法》、《農村民主管理暫行辦法》之類的地方性政策法規,進一步明確村級“兩委”職責,規范“兩委”工作,改進和轉變村黨支部的領導方式,支持村委會依法履行職責、開展工作,按《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辦事,加強對村民的教育和管理。

3、以實施村務工作“陽光工程”為載體推進民主監督和民主決策。按照中辦發2004年17號文件的要求,深入落實村務公開、一事一議、村財民理鄉代管等制度,把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呈現在陽光下,通過公開、對話等形式,擴大全體村民特別是村民代表的決策權、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培養和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依靠群眾的力量不斷提高村民自治的水平。

(三)深化“建爭帶創”活動,以實現“富民強村”為重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村集體經濟發展

1、轉變工作方式,集中精力調整產業結構。鄉鎮黨委要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發展經濟特別是集體經濟作為村級班子和村級干部的主要考核指標,指導農村黨支部由行政命令型向示范服務型轉變,指導村干部當好結構調整的帶頭人、服務人和規劃人。

2、深化“建爭帶創”活動,激勵農村黨員發揮作用。在“建爭帶創”活動中,要通過不斷地深化活動內容來約束和促進黨員發揮作用。通過對黨員嚴格評議、獎懲、教育、監督,促進黨員爭當致富帶頭人、政策明白人和百姓貼心人,激勵他們在壯大產業、促農增收、服務農民、維護穩定、開展精神文明建設上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3、抓好“支部+協會”工作,解決農村致富群體小而弱的問題。繼續推行“支部+協會”工作模式,提倡并鼓勵農民帶頭領辦專業協會、致富聯合體、農民股份制公司等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探索在產業鏈條和產業基地中建立黨組織,引導村黨組織和黨員為發展壯大農村致富群體提供組織、服務和人才保障。

4、千方百計壯大集體經濟,解決無錢辦事問題。指導各村立足當地實際,確定發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子。要逐步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現有資產,努力化解村級債務,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從根本上解決無錢辦事的問題。

(四)發揮鄉鎮黨委的“龍頭”作用,以構建工作機制和責任體系為重點,全面提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水平

要緊緊抓住鄉鎮黨委這個龍頭,建立并落實好四項工作機制:一是上下聯動機制。縣(市)委抓全面、抓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抓協調、抓指導,鄉鎮黨委抓具體落實,市直包村部門抓幫扶,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抓督查,五位一體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二是集中整頓機制。把窮村、亂村、班子癱瘓村作為整頓重點,堅持常抓不懈。集中各方面的人力、財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后進村進行整頓。三是固本防滑機制。對經整頓實現初步轉化的后進支部要堅持“扶上馬、送一程”,鞏固和擴大整頓成果,防止反復;對中間狀態支部和先進支部也不能放松,要嚴加管理、嚴加防范,促升級、防下滑。四是限期轉化機制。要幫助后進村黨支部制定有針對性的整頓方案,確定目標,限期轉化,使后進村班子和干部變壓力為動力。要建立縣(市)級領導干部、鄉鎮黨委書記、市直部門包重點村、后進村制度,并且建立整后專項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把考核結果作為評價政績和實施獎懲的重要依據。組織部門要發揮督查作用,明查暗訪,定期通報,嚴格獎懲,大力營造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