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理念優化機制推動大連慈善事業跨越發展
時間:2022-07-24 07:47:00
導語:創新理念優化機制推動大連慈善事業跨越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市民政局圍繞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不斷健全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救助體系,在強化政府責任,健全城鄉低保制度,確保城鄉困難居民基本生活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慈善理念,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公益活動,通過集中捐贈、經常化捐贈、項目捐贈、義工服務等形式,形成了慈善活動經常化、慈善主體社會化、慈善行為志愿化、慈善服務公益化的工作格局。近年來,累計接受慈善款物價值10.17億元,救助困難群眾854.5萬人次,為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升城市文明、構建和諧*發揮了積極作用。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慈善公益事業,在加大城鄉低保救助力度的同時,積極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慈善事業,有效發揮社會救助工作的整體效能。
1、健全黨政重視的工作機制。市委、市政府把社會捐贈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籌規劃之中。市委每年都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和市長辦公會,對社會捐贈的組織形式、活動內容、責任制度進行專題研究。張成寅書記到任不久就多次視察城鄉困難群眾家庭,到市民政局進行專題調研,對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困難提出明確要求。夏德仁市長定期聽取社會救助政策制訂和工作落實情況,研究解決困難群體的生活問題。市政府成立扶貧幫困工作領導小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民政局、財政局、發改委、農委等30多個部門和單位,密切協調、相互配合,形成了工作合力。2006年,市委、市政府召開首屆全市慈善大會,全市慈善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建成覆蓋城鄉的救助超市網絡。1997年開始,我市率先在全國開展了經常性捐助活動,建立了市、區、街道和社區四級經常化社會捐助組織機構,設立區市縣捐助工作指導委員會和辦公室,建成社區捐助接收站536個。去年以來,市縣兩級政府共投資269萬元,相繼建成救助超市中心10個、救助超市156個,實現了各區市縣有“救助超市中心”,街道鄉鎮有“救助超市”。對困難群眾生活必需的米、面、油、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進行集中采購,低價出售,對接收的居民捐贈的新舊物品,免費向困難群眾發放。僅2005年,我市農村鄉鎮救助超市就救助農村低保戶、五保戶、重災民和低保邊緣戶4.31萬人,救助糧油、化肥和衣物價值349.7萬元。
3、形成扎根基層的慈善組織網絡。去年,市政府出臺了《*市慈善類民間組織發展指導意見》,全市現有各類慈善公益組織100多家,每年參與慈善活動人數達550萬人次。各區市縣普遍成立了慈善會或市慈善總會分支機構,37個街道建有慈善義工站。全市社區活躍著600多個慈善項目組,形成了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慈善組織網絡。市慈善總會組建了義工分會,注冊義工發展到3.1萬人,圍繞“安老、撫幼、助殘、濟困、社會公共服務、突發事件救援”等服務主題,先后開展了35個服務項目,開展公益活動1.67萬次,無償獻血12萬毫升。全市還建立了10多萬人的社區志愿者隊伍,常年參加各類社區公益活動。
二、發揮民間組織作用,提高慈善救助實效
各類慈善公益類民間組織是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市堅持采取有效措施,發揮慈善組織的積極作用。
1、加快推進慈善事業發展。市政府制訂了《*市慈善事業發展“十一五”發展規劃》,出臺了慈善捐贈優惠財稅政策。市政府每年還從福利公益金中撥出1000萬元用于慈善救助工作。市民政局將原辦公樓無償借給市慈善總會使用。為扶持城鄉救助超市建設,市政府出資140萬元,每個救助超市補貼1萬元建設經費,為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市直新聞媒體普遍開辟了慈善救助專欄,中央、省市新聞媒體刊載我市慈善救助經驗報道千余篇,市慈善總會及義工分會榮獲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機構獎和項目獎。18個單位或個人榮獲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全國“愛心捐助獎”和列入中國慈善家排行榜,“攜手慈善、友愛互助”成為城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
2、推動慈善救助職能轉變。近幾年,我市各級政府逐步轉變職能,將事務性慈善工作移交給各類慈善組織,提高了慈善救助的實效性。市慈善總會通過企業冠名捐助等創新方式,引進“格列衛”救援、“微笑列車”、“匯豐•中華慈善再就業培訓”等國外援助項目,實施“農民工援助”、“愛心助學”、“孤兒寄養關愛”、“特困母親救助”、“蓓蕾生命救援”等28個救援項目和50個臨時援助項目,僅去年,市慈善總會就投入慈善款物價值6912萬元,組織義工活動9986次,無償獻血5萬毫升,救助各類困難群眾46萬人。
3、發揮社會組織積極作用。近年來,我市注重發揮市紅十字協會、殘聯、總工會、婦聯、希望工程辦公室等社會組織的作用,廣泛開展扎實有效的社會捐贈活動。市紅十字會實施“愛心電腦征集、博愛送萬家”等項目,籌集善款近千萬元。市殘聯策劃主題募捐活動、加強國際合作、實行“愛心助殘藝術品拍賣”等形式募集1200萬元。市總工會實施“送溫暖工程”,募集社會捐贈款物8623萬元,救助困難職工2.5萬人次,幫助困難職工子女就學2.1萬人次。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募集捐款2213萬元,援建希望小學、書庫、電腦室200多個,資助困難學生2.5萬人。市婦聯募集款物近千萬元,開展救助活動3500多次,救助貧困婦女兒童5萬多人次。遍布全市農村的300多個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每年扶持貧困戶達3000戶以上,60%以上實現脫貧,實現了政府和民間“雙向扶貧”的優勢互補。5年來,全市籌集福彩公益金1.73億元,實施了500多個社會公益項目。各類公益組織募集款物價值2.05億元,救助各類困難群眾76.2萬人次。
三、深化社會動員,推動慈善事業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市緊緊抓住困難群眾最需要、最緊迫、最現實的困難和問題,有組織、有重點、有創新地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會捐贈活動。
1、廣泛開展大規模扶貧幫困活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扶貧幫困活動,弘揚同舟共濟、團結互助的道德風尚,營造富者知貧、貧者得助的社會氛圍,激發了各級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群眾的扶貧幫困熱情。“十五”以來,我市共組織大規模集中捐贈活動11次,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駐連部隊共捐款10億多元,社會群眾個人捐款1.14億元。全市經常性捐贈衣物累計490萬件、價值1.04億元。
2、創新慈善捐贈形式。根據中央、省的要求,我市每年都集中時間開展大規模扶貧幫困社會捐贈活動。去年10月份,全市廣泛開展了“2006*慈愛月”活動,市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2006*慈愛月活動方案的通知》,全市開展“各級領導、廣大黨員帶頭捐”、“百萬市民一元捐”、“千家企業萬元捐”、“職工一日工資捐”、“萬名義工慈善捐”、“建筑企業愛心捐”等9項募捐活動,實施了“新型農村醫療援助項目”、“西太平洋•愛心助學項目”、“公辦高中貧困生助學項目”、“為農村困難家庭配置彩電項目”、“公安民警援助項目”、“為困難殘疾人發放輪椅項目”和“農村民工救助項目”等9大救助項目,當年,僅市慈善總會就募集慈善款物1.44億元,全市掀起了社會捐贈活動的熱潮。
3、完善包戶扶貧等工作載體。我市積極完善包戶扶貧等長期性的扶貧幫困載體,動員組織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參與對口幫扶活動,并納入部門、單位和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全市黨政機關各部門、副局級以上領導干部都有包戶扶貧聯系點,做到了對口幫、長期幫、幫到底,先后使160個特困村、8.5萬人擺脫了貧困。有1.99萬個單位、18萬名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黨員領導干部參與了對口幫扶活動,包扶貧困群眾17.7萬戶、44萬人,累計捐贈款物近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