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外派掛職問題

時間:2022-09-17 10:30:00

導語:干部外派掛職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部外派掛職問題

干部掛職鍛煉是為了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干部隊伍,縮小不同地區行政管理差距而實施的重要制度。目前,干部掛職鍛煉已成為培養黨政人才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途徑,為干部管理體制和不同區域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然而,干部掛職制度在實踐中也逐步顯露出一些弊端,導致干部掛職制度變形走樣。

一、當前干部外派掛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許多外派掛職干部能珍惜培養鍛煉的機會,在掛職期間努力工作,增長才干,為外派地做出了應有貢獻。但部分掛職干部不能正確認識外派掛職的意義,表現為以下三種不良類型:

1、盲目型。對派出地而言,一些政府部門無長遠規劃,無統籌安排,無衡量標準,盲目選派,結果毫無意義。對掛職干部而言,一些人不明白自己掛職的目的、意義是什么,找不準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沒有明確奮斗方向,把握不住工作重點和難點。部分外派掛職干部充當不起眼的看客或配角,或有名無實,或有職無權,無法與當地領導群體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更有甚者,沉醉于游山玩水、交友接待之中,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對接收地而言,一些地方政府只是禮待掛職干部,而引進的掛職人員是否具有處理基層事務的能力,是否能勝任所安排崗位,是否是地方發展所需要人才等等則常常被忽視。

2、功利型。某些外派掛職干部一心想著怎樣在最短時間內創造政績,以利于提拔重用,因而工作目標上急功近利,工作方法上做表面文章,工作效率上拖拖拉拉。

3、被動型。外派掛職干部身處異地,往往會囿于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和工作的階段性,在改革的潮頭浪尖上因循守舊、求穩怕亂,在開拓創新的道路上瞻前顧后、縮手縮腳。這種被動型的干部不求無功,但求無過,既得不到工作能力的鍛煉,也難有學識水平的提高。

二、干部外派掛職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干部外派掛職實踐中存在的種種不良現象,給我們的組織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存在上列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1、部分掛職干部自身認識與定位的錯誤。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態度不端正、奮斗目標不明確、價值觀念不清晰,是干部外出掛職產生負面現象的內因。部分到基層掛職的干部對自身缺乏正確認識,看不到自己實踐經驗的匱乏,解決實際問題、駕馭市場經濟和把握復雜形勢能力上的缺失,角色定位錯誤,導致了思想和行動上的系列問題。一些外派掛職干部因環境的差異,包括政治管理理念、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生活背景、領導方法藝術、人際關系往來的變化,顯得無所適從、縮手縮腳,產生“水土不服”現象,影響了自身能力的發揮。

2、人才配置上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干部外派掛職涉及人才的配置與培養的統一,絕對成本與機會成本的均衡,人才需求與人才供給的和諧。選送單位、地區與接收單位、地區間存在著人才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如果沒有結合干部自身的專業特長,從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進行統籌選派,就不能實現增長干部才干、促進地域經濟發展雙贏互利的目標。

3、掛職管理監督體制的無序與不力。外派掛職干部身份的雙重性和特殊性,容易使他們游離于派出地和接收地的紀律約束與考核監督機制之外。因此,逐步規范引導掛職鍛煉行為,加強對外派干部針對性、階段性、系統性的監督考察,健全完備的選人管人機制,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進一步規范干部外派掛職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面對干部外派掛職呈現出的各種問題,我們應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整治和防范:

1、科學規劃,為干部掛職鍛煉打造一個好開局。首先,要對派出地和接收地的人力資源現狀做可行性分析,了解接收地的優勢行業、特色產業和人才類型,選準接收地和職位,使雙方各取所需。多種不同實踐環境和角色鍛煉最有利于干部的成長,各地黨委、政府要努力創造和爭取多層次、多方面的掛職機會。干部外派掛職要明確掛職重點,因材適用。對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的同志要下放到基層鍛煉,因為基層工作矛盾集中且無法回避,既要照顧全局,又要突出重點,有利于鍛煉干部的多種才能,培養民本意識,密切同人民群眾的感情;缺乏全局工作經驗又準備當主帥的干部,要及早放到一定層次的關鍵崗位,熟悉主要負責人的工作程序,體會責任的分量,積累全面工作經驗;發展較慢的地區、部門和單位干部要到發達地區掛職,學習先進的領導理念、思維方式、工作節奏;條件優越的干部要到艱苦地區去磨練意志和韌性;正副職的相互掛職可以使各自更好地體會怎樣找準位置,搞好班子的配合,提高整體形象和工作效能等等。其次,要對外派掛職干部精心選拔、考察、培訓,提高外派干部的思想認識,使他們強化工作責任,明確奮斗目標。再次,人才派出要謹慎,要公示招考條件和操作步驟,避免外派干部“濫竽充數”,影響外派干部隊伍整體形象。

2、保障有力,為干部掛職鍛煉搭建一個好平臺。接收地要為掛職干部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把人才的培養、引進與開發相結合,確保三項保障到位:一是職位保障。根據干部本身特點、特長及培養方向,大膽使用,安排最合適崗位。爭取外派干部進入本地核心決策階層。二是權力保障。保障掛職干部的職權與職責對等,拓寬他們施展才能的舞臺。可允許他們參加本地黨委常委會、政府辦公會、重大項目研討會等會議,培養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鍛煉他們謀大事、議大事、處理復雜問題和駕馭宏觀局面的能力。三是經費保障。給外派干部提供良好的辦公、生活環境和充足的經費保障,促使他們奮發有為。

3、健全制度,為干部掛職鍛煉勾畫一個好愿景。完善外派掛職干部培養選拔、跟蹤管理、組織紀律、績效考核、監督約束等機制,使他們受到紀律和法律的約束,通過績效考核來明確獎懲。派出地和接收地都要為掛職干部搞好服務。派出單位對掛職干部明確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嚴肅責任和紀律后,應定期聯系,及時溝通,解決其后顧之憂。對優秀掛職干部要適時提拔,大膽使用。接收地黨委和政府要誠心為掛職干部提供鍛煉才能的機會,培養他們成熟的心智和穩健的風格。要及時發現、解決他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困難。掛職者本人應端正態度,珍惜機會,掛職前要審視自我,找準薄弱環節,有意識地去進行鍛煉;掛職中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全面進入角色,多和當地領導溝通、匯報、交流,多向群眾學習,適時向派出單位反饋自己的情況和體會,保持經常聯系。掛職干部可充當派出地和接收地發展的紐帶,促進兩地發展和干部成長的互利雙贏。派出地與接收地要建立長遠的親密的關系,加強橫向溝通交流,區域之間可實行人力和資源、信息、技術、資本的共享,實現區域間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