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要求

時間:2022-01-12 12:08:00

導語: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要求

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決策,其根本目的是要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條件下,更好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和統一全黨思想,動員全黨為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而團結奮斗。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無論對組織還是個人而言,實踐活動的動力和自覺都來自于理論上的清醒和自覺。因此,搞好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首要問題是從全面認識和理解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宏觀背景、根本依據和條件入手,深刻體悟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這對于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解放思想、務實創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推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發展觀,簡單地說,就是人們有關發展問題的理性認識。主要涉及發展的本質屬性、地位作用、發展的目的、方式途徑及發展的成效評估等。作為一種觀念意識形態,發展觀在本質上體現的是人的價值取向和追求。它來自于人類實踐,又對實踐發生重要的指導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進而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歷史和現實的實踐表明,尋求、選擇正確合理的發展觀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必然要求,也是古往今來各個國家文明演進過程中的一種客觀存在。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總的看,在原始文明、農業文明時期,受歷史和時代條件的種種制約,傳統發展觀及其導引下的發展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言及“發展”,人們大都側重于經濟增量,以追求生產力水平提升和物質財富的壯大為主,而對社會生產關系、體制制度及精神文明水平的改進和發展,相對比較忽視;在發展目的和作用上,雖然封建社會也有所謂“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之說,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也曾高揚“天賦人權”大旗,倡言“人本主義”理念,但在落后的生產力尤其是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制度條件下,實質上推行的是“以神為本“、“以君為本”乃至“以物為本”,發展的成果沒有也不可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自工業革命發生以降,直到二十世紀中葉,隨著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的逐步確立,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人類進入了以電氣化為標志的工業文明時代,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飛速提高,世界各國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總量呈幾何級數快速增長,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大大提升。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人類社會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乃至危機,突出如:能源、資源快速消耗,浪費嚴重,殃及后人;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各國之間乃至民族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的人們由發展不平衡帶來的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各種利益矛盾日趨尖銳;特別是物質文明的高速增長,并沒有帶來人類精神文明的相應同步提高,人文素質下滑,人的“異化”問題空前嚴重等等。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引起了人們對發展問題的廣泛關注和思考。如在發展的內涵、發展的方式等方面,一些學者開始強調人類要走“均衡發展”、“綠色發展”之路,“合理發展”、“科學發展”的思想逐漸興起。

二十世紀中期以迄,特別是七、八十年代以來,一方面,伴隨高科技突飛猛進、電子化、信息化技術逐步廣泛應用,知識經濟端倪初現、全球化時代到來,人類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提高到亙古未有的新高度,但是另一方面,上述矛盾問題卻依然在持續加重。這種情況客觀上也促使人們對發展問題的思考不斷深化,世界各地、包括我國在內的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和專家學者深刻認識到,那種倡行人類中心主義、一味張揚科技理性、對大自然瘋狂掠奪式的“發展”,那種以經濟至上主義為標榜、單純追求GDP增長、見物不見人的“發展”,那種忽視生態環境和資源存量、竭澤而漁、實際上以犧牲后代人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為代價的“發展”,那種迷信市場機制“萬能之手”、聽憑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自發作祟、忽視人際平等和人文關懷的“發展”等等,都是極其愚蠢而短視的,這種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最終只會給人類自身帶來災難。由此,倡導“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和協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以及追求“生態文明”、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等科學發展理念儼然成為時代潮流,也深刻體現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在我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開始,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黨領導人民撥亂反正,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路線,發起了以改革開放為最大特點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場偉大實踐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在世界上創造了經濟條件落后國家通過改革創新來推進現代化建設、推進整個民族國家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奇跡。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舉世公認。但與此同時,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也程度不同地出現了上述其他許多國家都存在的問題,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對此,近十多年來,從黨中央領導人到許多學者專家都有不少深刻的論析。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廣泛應用,經濟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世界范圍的產業結構和經濟格局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各國之間以經濟與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更加激烈,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形勢,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就在這期間,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目標。這一切都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新的目標和任務,迫切需要我們深化對“什么叫發展、為什么要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戰略問題的認識,迫切需要創新發展理念、完善發展戰略、拓寬發展途徑,以長遠眼光、科學思維來認識和解決好發展問題,走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之路。

正是在這樣的宏觀背景和現實條件下,以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來觀察和認識問題,把與時俱進、勇于創新與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相結合,立足國情實際,放眼世界變遷,科學分析和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圍繞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從而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如同志在2004年召開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總結了二十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收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概括了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

追溯、考察人類在發展觀上的演進歷程,觀照、透視以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命題和戰略思想的背景和條件,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悟到:無論是作為整個人類在發展問題上的價值理念,還是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指針和實踐方略,科學發展觀都擁有深厚廣袤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條件。它不僅飽含二十多年來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經驗和啟示,實質上也凝結著漫長的人類文明演進歷程中所取得的共有成果,體現了毋庸質疑的普世價值和科學真理性。

總之,科學發展觀順應了時代潮流、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期待,是在總結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完成新任務的偉大實踐中應運而生的,也必然指導我們在新的實踐中奪取新的更大成就。面對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面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面對社會活力不斷迸發、各項事業不斷進步情況下發展不平衡現象有所擴大的新課題、新矛盾,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繼續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創新,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與科學發展觀不相適應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形形色色的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學以致用,求真務實,銳意進取,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真正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