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少數民族聚居村的申請

時間:2022-02-19 11:49:00

導語:成為少數民族聚居村的申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成為少數民族聚居村的申請

民族宗教事務局:

鎮是一個邊遠少數民族聚居的鄉鎮,全鎮共有11個行政村,人口主要由蒙、漢、回、滿、維五個民族組成。全鎮現有和兩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其它村以和兩村少數民族聚居較多。建于清代雍正年間,以村后山頭顏色得名,意為“紫色山頭”。位于呼和浩特市東北部大青山前坡,距市區28公里,呼集高速、110國道依村南而過,S105省道橫穿村內,交通較為便利。同時也是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村轄區面積積31平方公里,總人口2339人,其中少數民族468人,占總人口20%。總耕地面積6782畝,人均占有2.9畝,耕地大多在大青山前坡沖積扇地帶,土質薄弱,地下水資源短缺,屬干旱半干旱區域,主要農作物以小雜糧為主,以種促養,草田輪作,是一個典型的半農半牧村。該村人均年收入4489元,貧困戶577戶,人均年收入3700元,少數民族貧困人口160人,人均年收入3400元。

建于清代乾隆年間,村中有一清泉,形似人體肚臍,故得名“”,意為“肚臍”。位于大青山腳下,距市區25公里,距鎮政府4公里,青山大道順村而過,交通較為便利。轄區面積4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570戶,1749人。其中少數民族385人,占總人口22%,耕地面積4489畝,人均占有2.6畝。主要農作物以雜糧為主。該村人均年收入4408元,貧困戶364戶,人均年收入3600元,少數民族貧困人口182人,人均年收入3300元。

由于鎮地理自然環境差,社會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相對緩慢,嚴重制約著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

在當前形勢下,為盡快改變少數民族群眾貧困落后的狀況,鎮依靠本地交通便利和當地資源的優勢條件,確立了"特色旅游立鎮、小型工業強鎮、高效農業富民”的總體發展思路,積極將本地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項目,利用招商引資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幾年來,通過上級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少數民族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改善,但是仍然和其它地區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得到上級部門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更多、更大的扶持和照顧,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特向上級部門申請將、列為少數民族聚居村。望批準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