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科學考核干部政績

時間:2022-12-21 03:47:00

導語:正確認識科學考核干部政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確認識科學考核干部政績

代表一國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和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生產活動(包括產品和勞務)的最終成果,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中間投入價值后的余額,也就是當期新創造財富(包括有形和無形)的價值總量。由此可以看出,總量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的增長率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人均反映了一個地區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正因為有如此功效,以致在干部追求政績中形成了“情結”、“膜拜”,因此,我們有必要全面正確地認識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認識將作為干部政績主體考核指標存在的弊端,逐步實行核算與干部政績考核既緊密結合又相互分離,建立健全政績考核綜合目標體系,使干部政績考核更科學合理。

一、的核算方法與表現形態

改革開放以來,總量、增長、人均等專業名詞,已使人們耳熟能詳。作為一種簡單明了、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的方法,它對方便了解、掌握當地經濟發展速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核算有三種方法:一是生產法,由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總和代表,各產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是各產業總產值減去中間消耗;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二是收入法,用勞動者(個人)收入、國家稅收、企業利潤和折舊三者的總和來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式、存貨增加、凈出口幾項的總和來核算;三種方法是從三個不同角度去核算,從理論上說結果應是基本一致的。

有三種不同的表現形態。即產品形態、價值形態和收入形態。

從產品形態來看,它表現為所有最終產品的價值之和。它不僅包括所有經過市場交易的最終產品的價值,而且包括所有未經過市場交易的最終貨物的價值,如農民自產自用的糧食,以及部分未經過市場交易的最終服務價值。但是,不包括住戶成員為本住戶提供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如照顧老人、撫養子女、清掃房屋等。

從價值形態看,表現為一定時期內增加值的加總,也就是在生產過程中所有產出的價值減去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價值。

從收入形態看,表現為一定時期內收入的總和。它包括常住單位因從事生產活動而對勞動要素的支付、對政府的支付、對固定資產的價值補償,以及獲得的盈余。

從核算方法和表現形態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一個綜合性評價體系,是了解、掌握當地經濟發展速度、經濟運行情況直觀的數字體現,是當地經濟運行、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沒有指標和核算,就無法反映一個國家和各個地區的生產規模和產業結構、需求規模和需求結構,無法判斷一國經濟及其景氣周期,無法判斷經濟健康與否,更無法采取相應的經濟調整政策。但并不單純是衡量一個地區發展的唯一指標,還應包括地區的環境質量、就業狀況、整體功能等諸多方面。

二、的局限性

一個時期以來,衡量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標志,首先就是看其的增長量。但由于目前只限于對經濟生活中那些貨幣化了的部門進行評價,而忽視了資源損耗與環境退化等難以計量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當前和將來的經濟增長質量,還存在著很多局限性:

不能準確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由于統計指標設置和統計方法等局限性,現行的統計,只是數據的收集和匯總,難以準確地反映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情況。而判斷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僅要看經濟總量的增長,還必須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協調。有一黑色幽默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轄區內出了特大交通事故,于是指揮搶救,醫療救護、公安消防、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法律訴訟、保險、新聞報道等各個方面都動起來了。由于所有這些都是正式的職業行為,都是有償服務,盡管參與救助的人都沒有因為參與救助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還有人付出了生命代價,蒙受巨大損失,但該轄區的卻因為這一事件而增加了。這類的增長,不僅沒有改善我們的社會生活質量,反而無端消耗了我們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財富和資源。

不能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人們砍伐森林、開發礦山制造產品,能為增加做貢獻,但沒有扣除自然資源損失,而且將其中過度開采的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計算在總量之中,這就人為地夸大了經濟效益。據有關報道,××年我國占世界總量的比重約為,但是消耗全世界的石油、的原煤、的鋼鐵、的氧化鋁、的水泥。這些足以說明只反映了對經濟的貢獻率,而不能反映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說明我國經濟增長長期處于高消耗、低效益狀態。

人均不能準確地反映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掩蓋了貧富差距。當前,我國的增速以及財富的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但體現的是社會總體財富,表明社會財富多、增速快。表明錢越來直多,而并等于有錢的人越來越多。人均不能準確反映社會分配和公正,掩蓋了貧富差距。

三、淡化考核政績的設想與建議

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綜合反映,也是領導水平、領導政績的具體體現,更是近年來被各級列為對當地黨委、政府以及黨政一把手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如果將干部政績考核死盯在上,就可能催生虛假、浮夸風和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出現“政績不夠,數字來湊;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問題,就可能導致一些地方官員只顧眼前利益,不顧生態環境惡化,不計投入成本,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以致出現“前任政績后任債”、“一任政績幾任包袱”等現象,因此,只能作為考量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而不能作為唯一指標,考核應堅持實事求是、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細化考核指標,淡化考核的權重,強化綜合考核。

堅持用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成果考核政績

在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中,有“指揮棒”、“調遣令”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被考核對象榮辱、升遷密切相關。在我們現行的考核中,由于過分地突出了指標的內容,使一些人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為“以為中心”,把“發展才是硬道理”理解為“增長率才是硬道理”,把“發展是第一要務”理解為“是第一要務”,這樣的發展觀,使人走入了發展的誤區,極易產生“目標只定任期上,眼睛盯在數字上,心思花在升遷上”的現象,不是撲下身子抓落實,而是挖空心思湊數字。因此在政績考核中,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實事求是,改革考核辦法,采取聽、看、問、訪、查等方法,從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經濟工作、科技教育、黨的建設、三個文明、環境保護等方面綜合評定政績。也就是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總量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

建立健全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

干部政績觀存在的種種缺失與我們以往對干部政績的考察、評價體系不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科學有直接關系。片面追求增長之風,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這不在指標本身邊,而在于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建立一套綜合的社會指標體系來考核干部,指標仍然是基礎性指標。應當在這個基礎上,加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指標,以克服過去考核指標的單一性,而不是取消這一指標。我省去年根據發展的需要,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指標進行了細化,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考核指標:(一)經濟發展指標:⒈總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收入;⒉人均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⒊速度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二)經濟結構指標: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城鎮化率、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勞務輸出率;(三)社會發展指標:社會保障覆蓋率、每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廣播電視覆蓋率;(四)生態環境指標: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城鎮自來水普及率、退耕還林植樹林造林保存率、常用耕地面積指數。這種對縣域經濟和干部的考核,既有“減法”,又有“加法“,取消了指標的直接考核,又相應增加了許多新的考核內容,使考核更切合實際,更科學直觀,更受人歡迎。

加強監督,使政績考核更加科學化、民主化

增強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加大監督力度,強化監督機制。在監督對象上,要強化對“一把手”的監督。如果“一把手”沒有民主意識,沒有正確的政績觀、就會在重要干部的任免、重要建設項目的安排和重大資金的使用上不按程序辦事、不經集體討論,由此就要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在監督內容上,要強化對決策的監督。要切實按照民主集中制,完善議事決策機制,對決策目標的確立、決策方案的制定、決策過程的掌控和決策的實施進行全過程監督,確保決策的和科學化和民主化。在監督的方法上,要強化領導工作任期經濟責任審計。通過審計,肯定領導干部任期工作的得失,給被審計者一個明確的組織結論。應堅持任中審計、任期審計、離任審計的制度和先審后離、有離必審、先審后任的原則,并把審計結論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提拔獎懲的重要依據。此外,還要增強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透明度,要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傾聽群眾對領導干部政績的評價,促進政績考核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

總之,我們要正確看待,正確對待政績考核,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尊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攀高速度,不比高數字,眼盯發展出實招,撲下身子干實事,用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社會和協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來檢驗、評價的增長和領導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