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0:55: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關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關系

現代國際關系理論論文

【內容提要】自現代國際關系理論產生以來,與國際法研究的聯結已有三次,均對國際法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一戰后國際法的繁榮與理想主義對其的重視緊密相關。而在冷戰時期現實主義占據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的主流的情勢下,國際關系理論與國際法研究一度疏遠,直到20世紀80年代國際機制理論的興起才重新拾起這種聯結紐帶,并為國際法晚近的發展構建了合理性基礎。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興起的建構主義實現了兩個學科的第三次聯結,并對國際法的理論與實踐產生積極影響。

【摘要題】理論探討

【英文摘要】Sincethecreationofmodern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ithasconnectedwithinternationallawfor3times.Thatcontributesalottothedevelopmentofthetheoryandpracticeofinternationallaw.Thebloomofinternationallawowesmuchtotheemphasisofidealism.Inthecold-warera,astherealismbecomesthemainstreamofthestud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researchofinternationallawand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separate.Itisnotuntil1980swhentheemergenceoftheoryofinternationalregimesactivatedthisconnectionandlaiddownthereasonablefoundationfortherecent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law.Againstthebackdropofrapidglobalization,thebuddingconstructivismrealizesthe3rdtimeconnectionofthesetwodisciplinesandbenefitsthetheoryandpracticeofinternationallaw.

【關鍵詞】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法學/國際機制/建構主義

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internationallaw/internationalregimes/constructivism

【正文】

查看全文

國際關系建構主義

一、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

建構主義原本并不是國際關系學界的概念。它最初被用于教育心理學領域,曾經出現在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論述心理發生發展及認識形成的著作《發生認識論原理》當中。在這一領域,“建構主義”被用來說明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同化”與“順應”兩個基本過程,逐步建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發展自身的認識結構。這一心理學基礎應用于教育學中,即演化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學生、教材(知識)、媒介四要素相互作用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1](P58-60)

對建構主義使用最廣泛、最深刻的是社會學領域,建構主義被人們公認為社會學領域內的概念或方法。這也是國際關系領域內的建構主義被稱為“國際政治社會學”的原因。在這一領域,建構主義主要是指一種系統的社會學方法論,即從社會化、規范化的宏觀整體出發,研究社會體系、構成這一體系的個體及其觀念、身份和行為實踐。

國際關系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可以從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社會理論、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韋伯的政治社會學、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等找到其深厚的社會學淵源。[2](P1)然而,作為一種足以挑戰國際關系主流理性主義學派的全新理論,建構主義首先要做的就是夯實它整個理論大廈的根基,建立與之相聯系的深厚哲學基礎。

哲學是什么?形而上地說,“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或智慧”。形而下地說,哲學是人們理解世界和人自身的一系列基本觀點和方法,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價值觀。哲學源于人類好奇的本能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它的永恒主題是人。[3](P4)

亞歷山大·溫特的《國際政治社會理論》是全面提出和闡述國際關系建構主義理論的代表作,著作的第一部分基本上是社會理論和哲學理論。[4](P3)溫特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各個方面討論了社會建構問題,同時建構了他“溫和建構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一是基礎性層面,即第二層面問題,涉及有什么內容以及我們怎樣解釋和理解建構主義”。[4](P5)建構主義在其理論部分的中心詞語是:社會結構,施動者,共有觀念,建構。即認為:國際社會的結構是由國際體系的施動者通過其共有觀念來建構的社會性結構,而非純粹的物質性結構;即使是行為體自身的身份和利益也不是天然固有的,而是由共有觀念和與之相應的社會性結構來建構的。這是國際關系幾大要素的基本關系問題。

查看全文

國際關系本體論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際關系本體論社會事實主體間性

【論文摘要】本體論是我們對研究對象的根本性假定。西方研究國際關系理論的學者一般視本體論為國際關系研究對象在根本上究竟是何種存在而進行探討。根據社會學家關于社會事實互動性的定義,國際關系事實可歸類為社會事實,而社會事實的根本特性是主體間性,所以國際關系事實可視為在根本上是一種主體間事實。作者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國際關系本體論是一種主體間本體論。國際關系主體間本體論的提出有助于建構更加清楚的國際關系理論,并為國際關系諸概念的統一分析創造了條件,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通常,我們在試圖認識和觀察某一外在事物時,總是通過一些中間媒介間接地對認識對象進行觀察和認識。比如,我們通過對光線成像的感知,可以間接地認識能反射光線事物的形狀和構成。我們通過對事物特征進行合乎邏輯地預設,間接地認識“主權”、“結構”之類事物的結構和形態。我們的感官不能、常常也沒有必要直接跟認識對象發生聯系,這種認識方式決定了我們必須不斷地根據邏輯推理或常識推理,對認識對象的根本特性做出假定,然后根據這種假定形成對認識對象的知覺框架,從而完成對認識對象的認識。在這一認識過程中,我們對認識對象的根本特性的假定就是“本體論假定”。

一本體論的哲學含義

本體論(ontology)是指在觀察和研究對象事物時,對其所做的根本性假定,也是對所認識事物的終極假定。沒有這種假定,我們就難以認識外在的事物。所以,本體論假定對于我們認識和研究國際關系現象具有重要意義?!氨倔w論”這一概念的含義在其發展演變的歷程中發生過較大的變化。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學者將這一術語從哲學領域引入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時,根據本體論的現代哲學含義對其意義做了取舍?,F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的本體論含義已經與傳統本體論的哲學含義大有不同。所以,我們在研究和學習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時,需要首先澄清“本體論”術語意義的這種變化。

理解和澄清本體論的術語意義及其變化,需要從其哲學含義開始。

查看全文

現代國際關系理論的沿革

[摘要]本文探討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過程,也試圖討論它的未來走向。1919-1948年是國關理論初創與理想主義主導時期,源于對一戰的深刻反思,理想主義謀求實現一個想象中的和平世界。從二戰到1979年是現實主義的主導時期,以二戰和冷戰為背景,摩根索建立起現實主義理論框架,華爾茲的新現實主義在理論上做出了重大貢獻。1979-1992年是自由主義復興時期,新自由制度主義成為理論化程度最高的自由主義流派,與新現實主義比肩而立.1992年至今,強調觀念和認同的建構主義興起,逐漸與新自由主義和新現實主義形成三足鼎立。今后,國關理論將更多地表現出進化思維、權利政治和多元理論的發展取向。

[關鍵詞]國際關系理論;理想主義;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

關系成為一門學科有近100年的歷史,1919年英國威爾士大學設立第一個國際關系教席是國際關系學科成立的標志.學科的建立反映了人們對一戰的反思和對消除戰爭的希冀.從1919年起,國際關系理論的沿革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本文主要探討在這四個階段中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與變化,并討論國關理論可能的發展取向。

一、國際關系理論初創階段與理想主義的興起(1919-1948)

一戰后,人們希望建立一個和平的國際社會.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計劃,集中反映他的理想主義思想。威爾遜理想主義的核心是建立一個可以維護世界和平的超國家組織,具體體現在國際聯盟上面.威爾遜主義影響深遠,國際關系理論發展到第三個階段,即自由主義復興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將威爾遜理想主義中民族自決、自由貿易、國際組織等觀念重新整合梳理,并使之理論化.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關系思想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國際關系理論體系.歷史上許多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格勞秀斯、康德等人都有著關于政治和國際政治的重要論述,但沒有統合成為國際關系理論的體系.威爾遜的理想主義至多是一些關于國際關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議.因此,1919年開始的第一個階段是國關學科的初創階段、或曰幼稚階段.從理論角度講,理想主義是這一階段國際關系的主導理念,考慮的是"應然"問題,就是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在方法論方面,國際關系遠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論體系,主要是借鑒歷史學和國際法的研究方法.威爾遜的很多思想來源于國際法,他本人在任大學教授時期主講課程也是政治學和法學.另外,一些國際聯盟的積極倡導者,如塞西爾、勞特巴赫等,也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

但是,國際關系理論在第一個發展階段中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斷裂",這就是1939年卡爾《二十年危機》一書的出版.該書矛頭直指威爾遜理想主義.卡爾認為,在國際關系思想界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一種是烏托邦主義,即威爾遜理想主義,一種是現實主義.理想主義的典型實例國際聯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屢遭失敗,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把世界設想得過于理想,與現實脫節.國聯的失敗也是理想主義的失敗,它忽視了現實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問題,亦即"實然"問題.卡爾指出現實主義是一種和烏托邦主義對立的理念,它所重視的第一要素就是權力,最核心的一點是怎樣看待權力和道德.卡爾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什么是道德,怎樣遵循國際道德,國家怎樣具有自己的道德,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正是在權力這-核心問題上,卡爾對理想主義的尖銳批判使這本書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反響,但最大的震撼還是來自二戰.《二十年危機》首版在1939年,當時戰火初起g此書于1946年發行第二版,二戰剛剛結束.二戰的實際似乎印證了卡爾的預言,此書影響力進一步加大.二戰前人們紛紛談道德和秩序,但卡爾說,國際關系的實質是權力.所謂的道德,所謂的維持國際秩序、國際組織,都是維持現狀國家的口號,德國不會這樣思考問題,不滿意現狀的國家必然要加強實力去改變現狀.《二十年危機》使得理想主義的發展出現了"斷裂",為戰后現實主義的興起做出了重要的鋪墊。

查看全文

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總書記在分析了國際形勢的新特點之后,鄭重宣告:“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政府和人民都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冷戰結束近20年來,世界一直處于大變動大調整之中,國際形勢持續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一個顯著的特點逐漸形成:盡管新的摩擦不斷發生,新的挑戰不斷涌現,但和平與發展始終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密切,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國際社會面臨實現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新希望、新契機。

與此同時,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利用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同時又以自身發展更好地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正是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根據世界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是將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將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各國人民的美好意愿結合起來的具體體現。

不容否認,在國際形勢整體向好、總體穩定下,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和平與發展還面臨著諸多難題與挑戰。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為了人類的美好未來,各國人民必須攜起手來,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努力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環保諸方面,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這一偉大事業中,中國將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

查看全文

經貿關系變化與新型國際關系探討

摘要:新型國際關系的核心是“合作共贏”,以相互尊重與公平正義為基礎,是雙方或者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從而實現各方的共同收益。新型國際關系的理念為中國與個別東盟國家處理有關南海主權爭議問題進而發展與整個東盟的關系提供了思路。中國與東盟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增減情況與南海爭議密切相關,沒有爭議發生的年份均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爭議一旦發生并激烈化,便持續下跌。從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的變化可以看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是大勢所趨,需要雙方具有共同的認知;合作共贏是新型國際關系構建的基礎。

關鍵詞: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東盟

長期以來,對抗性思維是各國處理傳統國際關系的主要方法,國際社會也會因此產生一種周期性動蕩。以對抗性觀念為指導思想構建的國際體系從建立之日起就呈現出不穩定的特征,無論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還是凡爾賽體系①都是如此。這種根植于零和博弈觀念之下的周期性動蕩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重災難,因此構建一種新型的國際關系成為當務之急。與以各國對抗為主的傳統國際關系相區別的是,這種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須在合作共贏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合作中謀求共贏在現實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尤其體現在經濟領域。近年來,中國與東盟不斷深化合作,促進了兩者經濟戰略的對接。但是,今天的國際社會,傳統對抗性思維仍然占有一定的市場,且不時地沖擊雙邊關系,以經貿交往為例,受沖擊的雙邊經貿(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交流量急劇下降,而合作共贏理念指導下的新型國際關系也難以生長。

一、新時代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意義

(一)新型國際關系的提出與內涵

2013年3月,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首次提出了“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概念,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而后總書記又在黨的報告中對“新型國際關系”進行了具體的闡釋,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2015年5月,外交部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午餐會上發表演講,用一句話闡述了新型國際關系“新”在何處,即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那一套[1]?!靶滦蛧H關系”核心是“合作共贏”,它以相互尊重與公平正義為基礎。相較于過去的“你輸我贏、你失我得”的零和博弈思維,“合作共贏”是雙方或者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從而實現各方的共同收益。首先,新型國際關系的基礎是相互尊重,尊重不同國家的制度模式和民族文化,把相互尊重作為國家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新型國際關系的準則是公平正義,反對恃強凌弱,以大欺小,主張維護世界各個國家的合法權益,特別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合法權益。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時常用自己的力量威脅、霸凌弱小國家。新型國際關系就是要打破這種不公平的國際秩序,讓每個國家都有平等的話語權和地位。第三,新型國際關系的達成方式是合作共贏,要求摒棄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的舊思維,以共贏為追求目標,共同發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理念被提及最多的是在經濟領域,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削減和取消了許多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最后,新型國際關系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它要求改變以往濫施權力、利益爭斗、二元對立等思維,用新的理念來倡導,用新的制度去搭建,進而促使國際體系轉型[2]。

查看全文

國際關系對國際法的詮釋透視論文

摘要:國際關系理論為國際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它解決了國際法理論中長期以來存在的困惑,是國際法研究的新范式。

關鍵詞: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法詮釋意義

國際法是隨著國際交往的出現與頻繁而產生和發展的,是國際關系發展的產物。國際關系理論為國際法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分析問題的框架,具有重要的解釋功能,它可以詮釋國際法的產生、效力依據等問題,從而消除了國際法理論中的一些困惑。

一、主流國際關系理論對國際法的詮釋

1.對國際法產生與發展的詮釋。首先,理想主義認為國際法可以保證世界和平并規范國家行為。在此推動下,戰后簽訂了一系列國際條約并成立了國際聯盟,為國際社會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其次,新自由主義主張國際機制、規則、制度是解決國際無政府狀態的有效手段,強調經濟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并且注重國際制度,促成了國際經濟立法的繁榮,WTO的成立,各種經濟合作協定的制定都與此有關。再次,建構主義認為國際法屬于一種規范,即社會認同,該理論把國際法上升到觀念的高度,超越了國際法是否為法的爭論,從而使國際法作為一種規范的國際地位被廣泛接受。

2.對國際法的地位與作用的詮釋。理想主義理論認為國際法可以保證世界和平,把國際法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地位來看待,這帶來了戰后國際立法的繁榮。建構主義理論提升了國際法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國際法屬于各國共同意志的表達并期待一致遵守的“社會規范”,它將對各國的國際行為模式與價值選擇產生一定的強制性效果。各國對國際法的觀念和意識,屬于“文化”范疇,是具有權威效果的非物質力量,應充分重視國際法在現代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建構主義將國際法視為觀念,超越了國際法是否為“法”的爭論,使國際法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位置。

查看全文

國際關系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國際關系理論為國際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它解決了國際法理論中長期以來存在的困惑,是國際法研究的新范式。

關鍵詞: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法詮釋意義

國際法是隨著國際交往的出現與頻繁而產生和發展的,是國際關系發展的產物。國際關系理論為國際法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分析問題的框架,具有重要的解釋功能,它可以詮釋國際法的產生、效力依據等問題,從而消除了國際法理論中的一些困惑。

一、主流國際關系理論對國際法的詮釋

1.對國際法產生與發展的詮釋。首先,理想主義認為國際法可以保證世界和平并規范國家行為。在此推動下,戰后簽訂了一系列國際條約并成立了國際聯盟,為國際社會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其次,新自由主義主張國際機制、規則、制度是解決國際無政府狀態的有效手段,強調經濟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并且注重國際制度,促成了國際經濟立法的繁榮,WTO的成立,各種經濟合作協定的制定都與此有關。再次,建構主義認為國際法屬于一種規范,即社會認同,該理論把國際法上升到觀念的高度,超越了國際法是否為法的爭論,從而使國際法作為一種規范的國際地位被廣泛接受。

2.對國際法的地位與作用的詮釋。理想主義理論認為國際法可以保證世界和平,把國際法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地位來看待,這帶來了戰后國際立法的繁榮。建構主義理論提升了國際法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國際法屬于各國共同意志的表達并期待一致遵守的“社會規范”,它將對各國的國際行為模式與價值選擇產生一定的強制性效果。各國對國際法的觀念和意識,屬于“文化”范疇,是具有權威效果的非物質力量,應充分重視國際法在現代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建構主義將國際法視為觀念,超越了國際法是否為“法”的爭論,使國際法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位置。

查看全文

國際關系理論對國際法的全新解釋論文

摘要:國際關系理論為國際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它解決了國際法理論中長期以來存在的困惑,是國際法研究的新范式。

關鍵詞: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法詮釋意義

國際法是隨著國際交往的出現與頻繁而產生和發展的,是國際關系發展的產物。國際關系理論為國際法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分析問題的框架,具有重要的解釋功能,它可以詮釋國際法的產生、效力依據等問題,從而消除了國際法理論中的一些困惑。

一、主流國際關系理論對國際法的詮釋

1.對國際法產生與發展的詮釋。首先,理想主義認為國際法可以保證世界和平并規范國家行為。在此推動下,戰后簽訂了一系列國際條約并成立了國際聯盟,為國際社會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其次,新自由主義主張國際機制、規則、制度是解決國際無政府狀態的有效手段,強調經濟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并且注重國際制度,促成了國際經濟立法的繁榮,WTO的成立,各種經濟合作協定的制定都與此有關。再次,建構主義認為國際法屬于一種規范,即社會認同,該理論把國際法上升到觀念的高度,超越了國際法是否為法的爭論,從而使國際法作為一種規范的國際地位被廣泛接受。

2.對國際法的地位與作用的詮釋。理想主義理論認為國際法可以保證世界和平,把國際法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地位來看待,這帶來了戰后國際立法的繁榮。建構主義理論提升了國際法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國際法屬于各國共同意志的表達并期待一致遵守的“社會規范”,它將對各國的國際行為模式與價值選擇產生一定的強制性效果。各國對國際法的觀念和意識,屬于“文化”范疇,是具有權威效果的非物質力量,應充分重視國際法在現代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建構主義將國際法視為觀念,超越了國際法是否為“法”的爭論,使國際法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位置。

查看全文

淺析石油儲備與國際關系

石油戰略儲備是一項應對石油供應緊急情況的國際性政策。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以后,不少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相繼建立了政府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從1996年起,我國就已經成為石油和石油產品凈進口國。目前,我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進口已占全部供應量的1/3,據估計,2020年進口依存度將超過50%,因此,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越來越緊迫。我們就如何建立石油儲備體系的問題,訪問了美國能源部,聽取了能源部石油戰略儲備辦公室官員的介紹。

一、美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的運行機制

1973年巴以戰爭導致中東石油供應中斷,石油價格猛漲,引發世界性石油危機,一度造成美國石油進口中斷,給經濟帶來巨大損失。1974年11月,在美國等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倡導下,國際能源機構(簡稱IEA)成立,其主要職能是協調成員國的石油儲備行動。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和儲備法》(簡稱EPCA),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并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

(一)企業商業儲備超過政府戰略儲備

美國的石油儲備分為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盡管,美國政府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居世界首位,但企業石油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目前,全國的石油儲備相當于150天進口量,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占1/3。

美國的企業石油儲備完全是市場行為,既沒有法律規定企業儲備石油的義務,政府也不干預企業的儲備和投放活動,企業根據市場供求和實力自主決定石油儲備量和投放時機。政府主要通過公布石油供求信息來引導企業,免除石油進口關稅和進口許可費等政策也起到鼓勵企業增加石油儲備的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