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物保護工作大會領導講話材料

時間:2022-12-22 05:12:00

導語:全國文物保護工作大會領導講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國文物保護工作大會領導講話材料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周年。年來,文物事業始終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同進步,始終融匯于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無論是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還是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期,文物系統廣大干部職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積極投身文物保護實踐,文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國文物保護特點的法律法規體系,適應我國文物資源分布、類型特點的保護管理體制,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社會服務機制,以及素質過硬的專業人才隊伍,逐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物事業發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關于文物工作的理論成果和方針政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年的經驗表明,國家強則文化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國家的每一次發展和跨越,都伴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和跨越,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文化遺產事業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為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促進了文化遺產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年的經驗表明,文化興則國運盛。文化的復興和繁榮,必然會促進國家和民族的崛起和強盛。國家的復興和強盛,必須有先進文化作指引,建設強大的國家軟實力,要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遺產保護對于弘揚先進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培育國民素質、促進社會進步、推動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日益顯現出其獨特的價值和功能。

只有融入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大業,文化遺產事業才能實現蓬勃發展;只有大力發展文化遺產事業,中華民族才能迎來更加燦爛的未來。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鮮明地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要求。要充分認識十七大提出的這一戰略部署的重要性,把握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形勢,認清肩負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堅定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今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十七屆四中全會,這是在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著眼于推動十七大關于黨的建設總體部署的貫徹落實,重點研究解決當前黨的建設中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緊迫性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科學判斷當前國際國內形勢,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圍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全國文物系統要認真領會,切實把會議精神真正把握到位、貫徹到位,切實把中央的統一部署與文物工作的實際結合起來,找準角色定位,努力使文化遺產工作成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促進者,成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積極力量。

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們砥礪奮進、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外部環境劇變,自然災害頻發,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沖擊。面對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分析、準確判斷、果斷決策、從容應對,全面實施并不斷豐富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統籌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有效遏止了經濟增長明顯下滑態勢,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全國文物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自覺、主動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履行職責,扎實工作,積極有所作為。穩步推進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實地調研形勢喜人,目前全國已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89.2萬處;進一步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達1447家;扎實開展震后文化遺產搶救保護,一大批受損文物得到及時修繕;積極做好文物安全工作,努力建立文物安全工作的長效機制;文物保護基礎工作卓有成效,重大文物保護項目進展順利,考古和大遺址保護工作穩步開展,世界遺產事業扎實推進,博物館事業成效顯著,社會文物管理力度加大,文物外事工作持續開展,宣傳工作日趨活躍,保持了文物事業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作出重要貢獻。在最近一次的國務院機構調整中,國家文物局作為加強部門,增設了督察司。國家逐年加大文物保護經費投入,年中央財政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達48.6億元,是年25.2億元的1.93倍。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多次對文化遺產保護作出重要批示,本文來源:次親臨文物、博物館單位指導工作,這既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殷切期盼和充分肯定,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好文化遺產保護信心和決心。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正處于由文化遺產大國向文化遺產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比,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局相比,與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提出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對文化建設的期待相比,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依然存在著差距。主要表現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工作依然薄弱,基本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依然突出,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經費投入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需求尚有較大差距,人民群眾尚未充分享受文化遺產保護成果,適應時展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制有待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全國文物工作者要認清肩負的責任,牢記神圣使命,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進取,奮發有為,加快建設文化遺產強國,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文化遺產事業實現新的跨越。

我們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文化遺產工作的主線。文化遺產事業必須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善于從黨和國家大局中找準工作定位,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謀劃、在大局下行動,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把握文化遺產事業的歷史方位。要按照總書記提出的“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總要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戰略部署,抓住國家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的重要機遇,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有利契機,全面推進文化遺產事業發展;要推進重大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充分發揮文化遺產保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為調結構、促轉變、擴內需、惠民生、保穩定服務,增強文化遺產事業服務大局、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我們一定要把保護和傳承作為文化遺產工作的主題。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識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承載著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形象的基本元素和主要標志之一。要用世界的眼光、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認識文化遺產的價值;要切實貫徹黨和國家的文物工作方針,處理好保護、利用和傳承的關系,把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積極因素。要通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讓文物、博物館單位成為城鄉最美的地方,成為城鄉最有品位的文化空間,成為城鄉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動力,成為國家和民族的驕傲。

我們一定要把融入社會、促進發展作為文化遺產事業的使命。文化遺產事業融入經濟社會,既是文化遺產事業承擔社會責任、促進自身發展的積極舉措,也是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眾的主要途徑。近年來,我們推進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經濟建設、融入社區生活、融入城市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資源配置,彰顯城鄉魅力,推進了城市的產業轉型,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促進了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社會、促進發展等問題,把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相結合,與城鄉基本建設相結合,與環境改善相結合。要認真總結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建立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強宣傳和普及工作,主動爭取全社會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努力營造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建設和諧共融、協調發展、互利雙贏的新局面。

我們一定要把保護成果惠及民眾作為文化遺產工作的宗旨。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眾,是文化遺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遺產保護只有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由人民共享,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才能產生巨大的感召力。要進一步強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強調各級政府文化遺產保護職責的同時,積極研究制定發揮人民主體地位和作用的政策措施,拓展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要進一步強化廣大民眾與文化遺產之間的情感聯系,無論是在文物保護修繕和考古發掘等工程中,還是在博物館建設和陳列展示等工作中,都要對人民群眾滿懷深情,都應該積極取得當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要進一步強化以人為本,堅持有利于文化遺產保護、有利于傳統技藝傳承、有利于惠及民生的原則,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關注群眾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努力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努力實踐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我們一定要把改革創新作為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動力。文化建設,重在建設,貴在創新。今天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良好局面是改革創新的成果,解決當前文化遺產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仍需要改革創新。要加大力度、加快進度,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按照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試點任務。要貫徹“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大政府投入、調整資源配置,積極推進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加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規律、國家保護為主并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最近,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文物行政執法機構建設的通知》,各地要按《通知》要求,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加強文物行政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應內設專司文物行政執法督察的機構,有條件的地區都要成立專職的文物行政執法隊伍,作為推進文物管理機制創新的重要內容。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與更多國家簽署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邊協定,開展更有深度和實質性內容的合作。要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擴大對外文物展覽的影響,拓寬人員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不斷把中華文明推向世界,提高我國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地位和作用。

全國文物系統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緊迫意識,振奮精神、銳意進取、埋頭苦干,以更加扎實的工作、更加昂揚的斗志,堅決完成好年的各項任務。

要科學制定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規劃。年是實施“”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實現《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提出的新時期文化遺產保護第一個階段性目標的最后一年。要認真做好階段性目標提出的各項任務和“”規劃的總結評估工作,科學編制文物事業“十二五”規劃。要遵循科學發展的要求,綜合考慮“十二五”時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的特點,加強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研究,科學確立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提出重大改革和政策舉措等,著力解決文物事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要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央領導同志十分關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李長春同志先后九次就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作出重要批示。最近,他在河南博物院考察時,再次就博物館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中央領導同志的講話精神,把博物館建設和免費開放工作做好。博物館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目前,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的數量已占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博物館、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總數的76%。要把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作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探索和建立免費開放的長效機制,推進博物館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要進一步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有機統一起來,豐富展陳內容,創新展陳手段,不斷增強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要扎實推進各項重點工作。精心籌備和確保成功舉辦年國際博協第22屆大會。繼續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周密組織轉段工作,加強新發現文物保護。做好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評審工作,盡早形成推薦名單上報國務院。穩步推進西藏文物、涉臺文物、地震災后文化遺產等保護搶救工程,做好南水北調等國家重大建設工程中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推進大遺址保護,開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強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和管理。開展文物行政執法專項督察。推動《博物館條例》等立法進程,完成館藏珍貴文物數據庫建設工作,加大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和民辦博物館建設。做好科研成果轉化和人才隊伍建設,辦好對外文物展覽。辦好年國際古跡遺址日、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

要深入總結和推廣先進典型表彰工作的經驗。“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的評選表彰活動已經開展了6批,共有201個縣(市、區)獲得了這個榮譽。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要通過表彰活動,善于發現典型、弘揚典型,使文物工作先進典型的事跡廣為人知、深入人心;要充分發揮文物工作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善于總結經驗、推廣經驗,帶動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積極支持、熱情參與文化遺產事業。我們熱切希望受到表彰的先進單位和集體珍惜榮譽、再接再厲,更加昂揚向上地工作,為我國文化遺產事業再立新功!

同志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前途光明、催人奮進,中國文化遺產事業任重道遠、大有可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堅定信心,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為推進文化遺產的科學發展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