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局長在德育建設會講話
時間:2022-04-14 06:47:00
導語:副局長在德育建設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2012年,全市中小學德育建設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在分享管城區德育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教育的價值追求。多年來,管城區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文化引領作用,始終將人文教育作為辦學和育人的主線,并貫穿于學校發展與文化傳承的全過程,堅持“理念文化明方向,環境文化濃氛圍,管理文化強內涵,課程文化鑄特色,行為文化礪品行”的學校文化建設方略,致力于創辦有靈魂的學校,培養有思想的校長,成就有品位的教師,培育有生命活力的學生,努力鑄造教育的靈魂,為全區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了適宜的文化生態環境,提升了全區教育的層次和品位,彰顯了管城教育人正確的價值追求。令人敬佩,可喜可賀!管城區的經驗,值得研究、值得學習!管城教育人的這種孜孜追求的精神,值得學習,值得發揚!
新年伊始,毛杰局長提出“要做有靈魂的教育”。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教育人深深思考的問題。
教育的靈魂是什么?是育人,培養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人,是“使兒童帶著整個的身體和心智來到學校,又帶著更圓滿發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體離開學校”,是在發展學生智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品質、性格和道德修養。就像法國思想家蒙田在《論兒童的教育》中所寫的那樣:“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獲利和獲物,也不在外表的炫耀和裝飾,而在于修飾和豐富他的內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個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而不是一個空虛的學者。”
如何“做有靈魂的教育”,借鑒管城區的經驗,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去謀劃,去推進實施。
一、做有靈魂的教育,就要明確教育的價值追求
什么是靈魂?我個人的理解是:靈魂,就是價值觀。有靈魂的教育,應當是具有正確的價值追求的教育。教育的正確的價值追求,我覺得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每一所學校都要辦成有靈魂的學校。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辦有靈魂的學校,需要有思想、有靈魂的校長。有思想、有靈魂的校長,就是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校長,就是對教育本質、教育規律、教育現象、教育問題、教育活動具有理性的思考、認識和判斷的校長,就是對教育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這兩大問題具有正確的認識和清晰的思路的校長,就是具有明確的辦學目標并為達到目標而孜孜追求的校長。因此,校長的教育思想,就是校長在教育實踐、思維活動及文化積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連續性、指向性的教育認識和理想的觀念體系,同時也是學校歷史積累和理性思維的結晶。
校長的思想,源于教育生活和實踐,體現于所在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的持續發展中,體現于校長自身的成長與成熟的過程中。校長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成為“一班人”的思想,成為全體教師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校長非權力性影響力,成為學校發展的精神支柱,才能真正成為學校發展的動力。
有靈魂的學校,就是具有正確的辦學思想和價值追求的學校,就是有文化的學校,就是能夠充分彰顯生命意義和價值并能給學生以“價值生命”的學校。學校有靈魂,才會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以先進的價值取向、適宜的教育環境、合理的課程體系,成為學生終身懷念的學校。做人有人德,做官有官德!做有思想的校長,辦有靈魂的學校,是校長之道,更是校長之德!是校長的辦學之道,更是校長的辦學之德!
二是,每一位教師都要做有靈魂的教師。有靈魂的教師,就是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師,就是有道德并能夠堅守教育的道德底線的教師,就是能夠在功利侵蝕的大潮中保持一份從容和篤定的教師,就是能給學生以“價值生命”的教師。有靈魂的教師,始終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對每個孩子的未來負責,讓每個孩子獲得個性發展的空間,讓每個孩子都能幸福成長”是他們堅持不懈的追求。有靈魂的教師堅持“育人至上”,始終把孩子放在心中,把孩子當作發展中的人和能夠發展好的人,在他們眼中:孩子有差異,但是沒有層次。他們用寬廣的胸懷包容孩子,用崇高的人格陶冶孩子,用豐富的學識涵養孩子,用優秀的作品鼓舞孩子,解放孩子,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生命的成長,為孩子夯就堅實的心路歷程,讓孩子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理由,只有包容,才能成就“百花齊放”;只有尊重,才能塑造健全人格;只有傾心的愛,才能成就孩子美好人生。他們總是能在最讓人鬧心的孩子身上發現閃光點,也能為最令人自豪的孩子搭建更廣闊的平臺。做人有人德,為師有師德。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師,為學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賦予學生生命以意義和價值,就是最高尚師德的具體體現!這是為師之道,更是為師之德!
三是,每一位教師都要推進有靈魂的教學。學科思想是學科教學的靈魂。學科思想是形成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因素,是賦予學生“價值生命”的營養要素。有靈魂的教學,是基于學科思想、學科方法的教學,即教師在學科思想、學科方法的指導和統領下,突破過去以“雙基”教學為單一目的的淺層教學,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并掌握相應的學科方法和能力、促進人格健全與發展的深入學科本質與核心的教學。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這是推進有靈魂教學的前提條件。學科教學領域需要進行一場學科思想、學科方法的認識運動,把長期顛倒了的學科教學重心重新顛倒過來,以學科的基本觀念、方法論原理為核心,以學科思想、學科方法來組織和建構學科知識體系,把教學從淺表的知識教學和技巧訓練的層面,推進到深入學科本質與核心的思想教學和方法教學的層面上來,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的提升和發展。其次,要明確目標指向,這是有靈魂教學的核心問題。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該包括:將學科思想、學科方法置于學科教學的中心地位,實現課程教學內容“量”的壓縮和“質”的精選,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和提升;提升教師對學(教)材的理解與處理能力,進而促進學科教師的專業水平的持續提升。第三,要把握教學的基本維度,這是有靈魂教學的基本要求。在學習(教學)目標上突出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在學習(教學)內容中挖掘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在學習(教學)情境中蘊含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在學習(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和領悟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在學習(教學)方法上幫助學生歸納和總結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在練習與作業中讓學生應用和反思學科思想、學科方法。第四,要改變教學方式,這是有靈魂教學的基本策略。基于學科思想、學科方法的教學,需要改變過去“部分—部分—整體”的教學模式,實踐探索“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方式,適宜推進單元教學法:先從整體上幫助學生感知和了解各冊的教(學)材內容,并歸納和概括各冊教(學)材內容的知識結構,然后以學科教(學)材的單元為基本單位,實施整體性教學;始終將本單元教(學)材所蘊含的學科思想、學科方法作為各個教學環節的核心和靈魂,幫助學生重點突破對局部認識,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揣摩、領會和掌握本單元的學科思想、學科方法與知識結構。推進有靈魂的教學,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教學組織方式。
推進有靈魂的教學,是推進道德課堂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課堂改革與創新之道,更是課堂改革與創新之德!此謂:合乎道,至于德!
四是,讓我們的每一位學生都成為有靈魂的學生。有靈魂的學生,就是有思想、有追求的學生,就是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學生,就是有愛心、有善心、有責任心的學生,就是悟出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學生,就是能夠擔當大任的學生。
二、做有靈魂的教育,就要讓教育“回家”
教育是什么?德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于學習和認知上,即便他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顧明遠先生認為,現在的教育,忘記了培養健全人格這個最根本的目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而現在大家都是只顧著眼前的利益,不去考慮孩子將來的幸福。“我們今天仍然要大聲疾呼:救救孩子,把孩子從沉重的學業負擔當中解救出來,讓他們自由地發展,幸福地生活。”
一是,要讓教育回歸本質。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這里的“一”,就是教育之根。具體而言,就是提升生命質量,尋求教育之根。當前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回歸到教育的本質,重新建立教育價值觀。從盧梭到杜威都通過“教育即生長”這個論斷道出了教育的本質,這就意味著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生長,而并非其他。我們應當研究和解決的是“如何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中”這一根本性的問題。讓我們的孩子,在充滿尊重、關懷、民主、和諧的環境中,在身心愉悅、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幸福,獲得學業進步和身心全面發展。讓我們的教育重新回到“促進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這條“回家”的路上!
二是,要讓教育回歸孩子的心靈。甲骨文中的“教”,右邊的“文”中有一顆“心”,幾經演變,那顆“心”不見了。從本質上講,教育就是“以心靈感應心靈”的過程。教育之道,道在心靈。“心靈”是一切經驗的基礎,它創造了快樂,也創造了痛苦。欲望使我們存在,而心靈決定我們存在的品質。一個人的快樂與幸福,不是由你獲得了多少來決定,而是決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毫不客氣地說,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就不能稱其為教育。如果孩子們的心靈沒有被教師感應到,一切教育都是沒有用的,教育的本質將離我們越來越遠。因此,教育應該回歸到孩子的心靈深處。
三是,要讓教育回歸道德。教人做人,使人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道德標準。如果我們學校的任何一項活動或者影響都符合了這一教育的道德標準的話,才能稱其為教育。因此,我們認為: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規律)的途徑,才能至于德之目標。我們應該做的是:構建有道德的校園,讓高尚的道德引領師生的生活;構建有道德的課堂,讓我們的教師在道德的環境中進行有道德的教學,讓課堂學習成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讓學生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讓課堂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都符合道德的要求,體現道德的關懷,孕育道德的光輝,讓課堂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做有靈魂的教育,就要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我非常贊同中國教育學會朱永新副會長“用文化為學校立魂”的觀點。學校是個文化浸潤的地方,是塑造靈魂的殿堂。學校育人,實質上就是用文化育人,用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育人。文化是學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學校的靈魂。目前,我們的一些學校所缺失的正是學校文化、學校的“靈魂”。學校文化是學校成員認同的信念、觀念、語言、禮儀和傳奇的聚合體,他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和發展目標,同時顯現在學校的一切教育行為、物質載體之中。
任何一所學校都有其自身的特質和特征,而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學校文化的力量。當學生選擇了某一所學校的時候,實際上也就等于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當前,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存在著明顯的形式主義:一是物表化,只有富麗堂皇的建筑,沒有真正成為師生生活和記憶的組成部分,沒有具備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記憶意蘊;二是文本化,規章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層面,沒有真正成為引領和規范學校成員行為的動力;三是標語化,標語口號只停留在墻上和宣傳冊上,沒有成為師生的自覺追求。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讓學校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和文化的價值。對于學校教育來說,文化不僅是將師生凝聚在一起的價值觀、信仰、規范,而且顯現在學校的一切教育行為、物質載體之中,比如校園文化、管理文化、課堂文化、班級文化、教師文化、教研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有文化自覺的學校,會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該秉承什么,用什么樣的理念影響師生的生活,促進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在學校里得到舒展、成長,讓普通人的潛力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如果學校教育缺失了文化,就會把孩子帶到一個抽象、片面的地帶,文化的缺失帶來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蕪,教出來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識沒靈魂、有記憶沒根底的“怪物”。
學校文化建設最關鍵的內容在于使命、愿景、價值觀。使命是學校的責任,即學校為什么而存在;愿景是學校的藍圖,即學校未來的目標和樣子;價值觀則是學校對于好壞、善惡、美丑、成敗、是非的基本信仰和評價標準,即哪些東西要堅守,哪些東西要摒棄,有些高壓線絕對不能碰,教育應該有所取舍。總的來說,使命、愿景、價值觀決定了學校文化的根本。校訓、校風,可以稱為學校文化的精神之窗,是學校使命、愿景、價值觀詩意化的表達。校訓是一種理想,校風是歷史積淀下的現實狀態。好的校訓、校風,不僅能夠體現學校的辦學傳統,還能反映出學校的價值追求,是我們打開一所學校歷史文化之門的鑰匙,是我們眺望一所學校精神家園的窗戶。
學校文化,依據不同的標準,會有不同的分類。我的理解是,應該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應該包括課堂文化、教師文化、活動文化等。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應該體現出精神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學校的文化建設,應該以物質文化作基礎,也應該以制度文化作支撐,更應該以精神文化作底蘊。2008年,市教育局把“書香校園活動、師生的心理調適、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作為學校教育的三項基礎性、常規性工作,要求大家常抓不懈。實質上,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路徑和基本策略。讀書,是心的工程,是我們專業生活方式。師生的心理調適,也是養心的工程,校長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營造一種和諧向上的心理環境,把師生的心理調適到最適合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狀態。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專業生活方式,就是一種文化。
學校應該是一個歷史博物館,一個珍品收藏所,一個美好事物的集散地,一個傳奇故事曾經發生過的地方。民族文化的精華,中原文化的精髓,本校歷史的敘事,腳下這片大地的特色,都應該能在學校體現出來。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推進課程改革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文化的傳承。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一個文化的不斷生成、提升和內涵豐富的過程。所以,站在文化變革、文化重構的高度來審視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應該是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引領者的中小學校長,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學校的文化建設,并不是虛無縹緲的,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不管是校長自己,還是教師和學生,每天都在體悟文化的所在,感受文化的力量。作為校長,有責任讓文化浸潤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心靈,讓文化從高高的神壇走向粗糙的地面,從形式上的虛化走向具體而細微的日常教學生活。在推進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循著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斷的探尋和把握學校發展的文化脈絡,從認識到行動,從理念到實踐,不斷實現新的跨越,鑄就學校的靈魂,彰顯生命的意義和文化的價值。
“做有靈魂的教育”的提出,是對教育的進一步提升,使我們明確了教育人的價值追求。只要我們像管城區那樣:以理念文化明方向、塑造辦學靈魂,以環境文化濃氛圍、體現辦學靈魂,管理文化強內涵、踐行辦學靈魂,課程文化鑄特色、浸潤辦學靈魂,行為文化礪品行、彰顯辦學靈魂,就能夠凸顯教育的區域文化特色,鑄就教育的靈魂,就能夠辦好每一所學校,建設好每一個班級,提升每一個課堂,發展好每一個學生,為我們這個民族造就有思想、有追求、有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
- 上一篇:地稅局落實民評工作經驗交流
- 下一篇:行管委黨組創先爭優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