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勞動力就業格局和農民收入來源看三農問題

時間:2022-02-11 10:56:00

導語:從#村勞動力就業格局和農民收入來源看三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村勞動力就業格局和農民收入來源看三農問題

今年,我駐點河市鎮##村。該村地處河市鎮西南方向,三面環山,總人口1700余人,耕地600畝,山地4000畝,主要種植柑桔、龍眼等農作物。1995年經濟作物效益顯著,農村經濟和集體經濟發展迅速。隨著市場變化,農產品價格下滑,利潤大幅度減少,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多,農民增收困難。農業發展缺乏動力和亮點,現有的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結構單一、品種質量不適應市場對農產品日益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的要求;受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的限制,當地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外部工業區建設難以惠及農民;農民增收缺乏支撐,規模較大的產品增產不增收,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緩慢,村里現只有兩家小型鞋業加工場,經營困難,而相對優勢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卻未能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因觀念陳舊、技術技能缺乏、就業信息不靈等方面的原因,難以向相關產業轉移。具體分析如下: 一、勞動力就業格局

1995年,全村勞動力總數863人,(勞動力指18歲-60歲從業人員,下同),其中:男423人,女440人。勞動力中,小學以下(含小學)文化程度618人,初中文化215人,高中文化10人,全村從事農業、果林生產555人(其中從事水果場承包21人),農忙在家從事農業農閑外出打工150人,長期外出從事其他行業158人。2003年全村勞動力總數911人,其中男453人,女458人,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531人,初中文化358人,高中文化21人,全村從事農業、果林生產424人(其中從事果場承包8人)在村從事手工加工業78人,農忙在家從事農業,農閑外出打工128人,長期外出打工從事其他行業218人。農村30歲以上的農民,由于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未能掌握從事工業生產必要的技術或技能,勞動力轉移受到制約。又由于歷史原因,許多農民原來的收入都比較高,在開展勞動力轉移工作中,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①95年18-30歲的長期外出人員中,經過近十年的時間,有一部分人員回村從事手工加工業。②2003年31-50歲,在家人員比較多,他們受家庭和農活的約束,又沒有一定的勞動技能,勞動力大面積轉移,只能依靠技能的提高和本地企業的吸納。)

二、農民收入情況

1995年,全村農民柑桔產量2萬擔,平均銷售單價120元/擔,每擔生產成本20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擔盈利100元,柑桔總盈利200萬元。全村農民龍眼產量0.2萬擔,平均銷售單價350元/擔,每擔生產成本20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擔盈利330元,龍眼總盈利66萬元。糧食作物、蔬菜、畜牧業,外出承包果林場等盈利73萬元,外出從事其他行業收入154萬元,全村農民純收入493萬元萬元,人均3024.5元。2003年,全村農民柑桔產量增加到2.2萬擔,平均銷售單價45元/擔,每擔生產成本22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擔盈利23元,柑桔總盈利50.6萬元。全村農民龍眼產量0.15萬擔,平均銷售單價50元/擔,每擔生產成本22元/擔(不含人工成本)每擔盈利28元,龍眼總盈利4萬元。糧食作物、蔬菜、畜牧業等盈利55.2萬元,外出勞工(含小商販)等從事其它行業收入235.8萬元,全村農民純收入345.6萬元,人均2021元。由于##村主要農作物只有三種,沒有相應的農作物深加工企業,農產品品種單一,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低,農民收入受市場價格變動大。加上農產品技術含量低,未能規模化經營,生產成本偏高,難以滿足市場對農產品的要求,出現增產不增收。此外,交通設施落后,也制約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生態型企業的入駐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全村農民收入來源情況單位:萬元(①農閑時外出打工人員,因流動性比較大,其收入未能統計。②其它產業指外出勞工從事各行業的收入。)

三、勞動力轉移動因

##村農業屬粗放型,農村品結構單一,質量不夠精細,技術含量不高,難以滿足市場對農產品的要求,加上加入WTO后,關稅下降,農業保護壘壁逐步消失,國外農產品(如進口優質水果)沖擊市場,國內農副產品的生產成本偏高,保鮮措施不足,未能形成農副產品產業鏈,導致銷售時間短,市場供過于求,產品價格下降,農民增產不增收,有的甚至出現虧本,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迫使勞動力轉向其他行業,為提高收入找出路。1995年外出勞務人員占總勞力的18.3%,勞務收入占勞動力總收入31.2%;2003年外出勞務人員占總勞動力的30.8%,勞力收入占勞動力總收入的68%,高于全省36.2%的平均水平。(外出勞工人員不含在家從事手工業人員,收入也不含在家從事手工業人員的收入)

四、發展思路

面對##村勞動力的就業格局調整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糧食生產的雙重目標,發展社會事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雙重任務。我們認為,當前重點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抓好農民工勞動技能的培訓工作,首先要做好農村閑置勞動力的調查工作,了解他們的年齡、愛好、文化程度、就業意向,工薪要求等;其次要摸清我區產業工人的需求情況,做好企業和農村勞動力之間的橋梁作用,盡量培訓河市工業區所需的勞動力,使農村勞動力在今后一至兩年內在當地就業,(能減少住宿費用、伙食費用,又能關照到家庭)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形成勞動力轉移和企業穩定員工的雙贏局面。

2、積極研究農業集約化經營的措施。目前##村共有水田600左右畝,每戶平均1畝左右水田地,許多青壯年不愿放棄賴以生存的土地,生產成本太高,同時也制約勞動力的轉移。若實行土地集約化經營,能降低勞動生產成本,把短期閑置勞動力轉化為長期閑置,促使農村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也可先進行勞動力的轉移,減少土地集約經營的壓力)。

3、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共有山地4000左右畝,年產柑桔2.2萬擔,龍眼0.15萬擔,占用大量農村勞動力,但這些產品質量不高,精細不夠,有的上市時間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難以適應市場需要,今后要加大對產品結構的調整力度和農產品的生產技術指導,積極爭取扶持政策,種植速生豐產林、野山辣、反季節蔬菜等農作物和水果高接改良,分散市場風險,努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水源保持能力。

4、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村水源嚴重貧乏,現有的兩個小五型水庫存在滲透現象,每年2萬元的村財收入是難以解決水庫的維修問題,今后需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扶持,解決水庫問題。

5、##村距鎮政府所在地約6公里,生態環境優美,村級公路面窄,彎度大,嚴重制約農產品的外銷,生態開發企業的入駐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每天250人的學生和大量村民面臨交通安全的威脅,要積極爭取政府扶持,拓寬完善現有的4公里公路。

五、意見和建議

要改變##村的現狀,徹底解決“三農”問題,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是前提,鄉村公路、農業設施建設是基礎,大力引進各類企業,增加人氣商機是關鍵,產業結構調整,推廣訂單農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具體措施。為此,我們建議:

1、出臺相關政策,扶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首先要進行相關制度的改革,取消歧視性政策,避免出現類似干部下鄉“補貼”,農民進城“收費”,農村三級辦學,城市包干辦學的現象。其次,要大力發展工業小區,壯大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陣地,對吸納和培訓本地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企業,要給予扶持和獎勵。再次要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出臺針對入城農民工的經濟適用房(或解困房)政策,把城鎮流動人口(主要是農民)轉化為常住人口。(購房農民必須放棄農村土地承包權,有利于農村土地的流用和集約化經營,低價轉讓農村舊房,有利于農村的整體規劃和舊村改造)

2、做好相關服務,幫助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首先要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宣傳力度,排除成年人學習勞動技能的心理障礙。其次,要充分發揮村、鎮、勞動就業中介機構的作用,建立健全就業崗位信息和勞動力情況信息,強化溝通協調,加速勞動力的轉移。再次要做好勞動力的培訓工作,一方面,要利用敬德職業學校,選擇好就業方向,采用校企聯辦的方式,積極培養農村初中畢業生,使他們具有技術技能的勞動者。另一方面,要針對富余勞動力的現狀和企業用工的需求,采取鎮村組織,勞動部門協調,企業培訓,政府扶持的方式,做到邊學邊用,培養實用型勞動者。

3、根據實際,積極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發涉及到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結構調整,農業規模化經營等,是解決我區農業生產水平低、成本高、產品質量差、市場風險大的有力措施,是解決農產品結構性過剩的重要方法,鑒于我區的現狀,在符合區整體規劃的前提下,將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放在山地開發,選擇一至兩個較有條件的地方,建設水利設施,山地給水灌溉,果樹高接改良,產品結構調整,農業技術指導,實行多種經營分散市場風險,要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積極引進扶持生態性開發企業,努力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4、繼續抓好鄉村道路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更重要的是發展農村個體經濟、私營企業和各種加工業,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并不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最終目的,而是寄希望于外出勞動力中,出現回村創業者,帶動村民發家致富。目前我區鄉村道路路面寬3-4米,彎度大、坡度陡,大型車輛難以通過,運輸成本偏高,同時也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因此,拓寬路面,裁彎取直,降坡和建設交會車道,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

5、積極發展生態旅游,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發展。隨著城市面積的擴大,家用轎車的普及,郊游將是市民的首選,而果林加農莊的自然生態,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旅游環境將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因此,在農業綜合開發的同時,要注意生態旅游的兼容,健全各種旅游設施,增加農村人氣商機,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