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家土地產權制度創設的反思

時間:2022-02-12 10:52:00

導語:社會主義國家土地產權制度創設的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國家土地產權制度創設的反思

社會主義國家土地產權制度創設,是同其經濟、政治、文化、法律制度創設緊密相連的,其創設變動的歷史包含在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歷程之中。從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看,如何尋找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及其公有產權的實現形式,是社會主義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實踐難題,是農業國實現經濟起飛、邁入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新課題,也是中國在“二元經濟”轉型期,實現國內與國際資源的優化配置,應對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回應傳統土地公有產權模式對于農村社會生產力“驅動不足”的新挑戰。因此,對于土地產權制度創設的特點進行客觀評價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土地產權制度功能質的規定性

現代土地產權制度的功能,其本質在于,土地產權制度規范所確認、調整、保障一定的土地資源配置經濟關系,及其效率與效益。即通過這種制度規范、引導、調整、保護經濟主體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使企業家(包括農民)有效發揮與土地等生產資料和其他資源優化配置,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投資收益率,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因此,我們應該從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目標出發,以新視角分析土地產權制度功能的發展。

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土地產權制度功能,具有現代性、開放性、發展性等特點,是傳統土地產權制度功能在開放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其表現在。

1、明晰產權的功能。首先,解決的是對土地及土地產品的歸屬權(所有權)、控制權(持有產權),明晰其歸屬控制的性質、范圍與秩序。其次,創設對土地及土地產品的利用權(承租權、承包權、轉包權),明晰其利用的性質、范圍和秩序。其三,憑借對土地及土地產品的歸屬權、控制權、利用權通過不同形態的交易流轉,以滿足個人、集團及國家不同的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其四,為了避免歸屬權、控制權“長臂”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或頻頻引發交易中的“尋租”、機會主義行為等交易風險、交易不確定性問題增多,交易成本無控制增長的狀況,必須借助國家的力量,通過制定一套科學的制度與規則,使土地及土地產品資源的配置達到效率與效益最大化。

2、激勵約束的功能。根據現代市場經濟的需要,在堅持土地國有、農民集體所有前提下,按照公平與效率結合原則,對農民賦予土地控制權———即土地持有產權(根據社會主義性質的決定論不宜賦予其所有權),其實質上是國家稟賦農民一種“恒定”(根據現代人們平均壽命可確定相應的持有產權周期)的“資本產權”。這種土地產權制度功能安排既遵循了參與約束原則,又遵循了激勵相容約束原則,同時考慮到了勞動努力之外的因素對土地產品產量的影響程度,在對土地持有產權取得、利用、轉讓、繼承、處分、擔保或置換成股權、期權等權利變更與組合的若干經濟、民事場合,既可能減少交易成本,又降低權利變更場合中的摩擦成本,因而更具有科學性、嚴密性。

3、有序交易的功能。作為土地這種特殊“商品”,其功能是為人們提供勞動條件、活動空間及場所,讓人們獲得土地產品及服務。而作為土地市場交易,不只是市場的買賣雙方參與土地交易,而是眾多的參與者所要發生多方面的經濟關系。其交換的客體事實上不是土地本身,而是不同的利益主體所給付的土地權利及獲得的預期最大收益,即增加權利或變更權利所指向的利益(財富)的最大化。這就要求土地產權制度的功能創設必須具有便捷交易、降低成本、減少風險、優化資源配置,有效地防止敗德行為,達到均衡的博奕結局。

土地產權制度功能創設的一般軌跡特征

作為經濟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主義土地產權制度及其法律上的土地法權制度,在其創設的階段上,具有以下“軌跡”特征。

1、既具有歷史跨越性,又可能出現超越階段性。馬克思在指出人類社會發展必然規律的基礎上,曾對未來社會設計了兩種理論模式,即“西方模式”和“東方模式”。150多年來,社會主義作為一種運動,經過艱難曲折的實踐,至今未能在“文明國家”實現,而東方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等國家卻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成功地建立了社會主義。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與人民民主政權的確立,社會主義的重要經濟制度———土地公有制度、土地產品的按勞分配、勞動群眾作為土地的主人的制度,同樣也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即在不經過資本主義土地制度創設歷史階段的情況下,通過廢除半封建、半殖民土地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勞動群眾的土地私有制,并進而變革為以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和農民集體所有制為主要內容的土地“二元公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國家管理制的制度體系,并且上升為國家土地法律制度,對其確認和提供保障,形成了土地國有權、集體所有權的土地法權規范體系。因此,社會主義土地制度的創設具有跨越歷史階段的特征。

但是,在社會主義土地制度的創設過程中,我們曾脫離國情、忽視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極不平衡的發展狀況,忽視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機制的作用,又囿于對土地公有制的片面理解,認為土地法權越公越純越好,片面強調“一大二公”,結果受到了土地產權在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的過程中發揮著“激勵———約束”、“成本———收益”、“內部性———外部化”三大基本功能的經濟規律的懲罰。這就表明,在土地制度創設上,如果不堅持從實際出發,不堅持理論創新,就會干違背經濟規律的事情,犯超越歷史階段的錯誤,導致農業生產嚴重倒退、農產品匱乏、農業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的歷史悲劇。因此,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條件下,探索堅持公有制前提下土地公有產權新的實現形式,仍然是現階段土地產權制度創新的主題之一。

2、既具有揚棄性,又可能出現拋棄性。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度與公有產權作為一種新事物,它在創制過程中,一方面總是要從根本上否定土地私有制,封建買辦制、資本家集團的壟斷制等等,尋找“平分地權”的最佳實現形式,形成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保護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土地法權制度體系。另一方面,總要吸收、肯定和借鑒人類歷史上經過檢驗證明有較高效率的土地家庭業主持有經營制度、土地股份合作經營制度、現代土地股份經營制度、土地租賃經營制度、契約經營制度等等,探索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對集體土地“不求所有,但求持有,重在利用,講求效率,追求效益”的制度創建,改造傳統家庭的經濟功能,引入新的產權制度與現代企業制度安排,特別是吸收、借鑒、繼承人類社會長期探索形成的土地資源配置的技術規范、經濟規則。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汲取以土地制度的性質替代經濟規則、立法技術,甚至拋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機制與規則的教訓。因此,在土地制度的創新上,我們既要吸收“辯證揚棄”的經驗,又要汲取“一味拋棄”的教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改革、開放、發展的條件下,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來進行土地制度理論創新與土地產權制度模式創新,使土地產權制度的功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地發揮出來。

3、既具有開放性,又可能出現封閉性。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融入世界經濟主流的步伐加快,作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反映社會資源配置規律,保護和促進社會先進生產力、保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的土地產權制度,一方面,它要對土地經濟理論、土地制度的體系框架、目標原則與法律形式進行繼承、發展與創設;另一方面,它要吸納本國數千年遺留下來的優秀的土地思想文化,更要借鑒國際上特別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土地產權制度和土地產權立法所反映的人類社會共同配置土地資源、發展經濟所要求的制度創設規則成果與立法技術。歷史上的經驗告訴我們,作為一種社會經濟、政治、法律制度,乃至土地法權制度,是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建立起新型的社會經濟、政治、法律制度乃至土地產權制度的。但是,運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尊重土地資源配置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建立科學的現代土地產權制度,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村社會文明進步的歷史階段,在剛剛邁入小康社會門檻的中國,卻是不能跨越的。特別是作為經濟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土地產權制度,它的創設和功能完善不能脫離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國情,不能把反映土地公有制與公有產權不同實現形式的“農民土地持有產權”作為判斷“姓資”、“姓社”的標準。在這個關鍵性問題上,如果思想僵化,拒絕學習借鑒,不愿進行或遲于進行理論創新,就可能在土地制度創設問題上重犯過去經濟建設故步自封的錯誤。

因此,在堅持中國土地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問題上,我們必須以繼承和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土地股份產權理論為指導,在若干重大問題上更新觀念,分清理論是非,即:破除單純以比重高低衡量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傳統觀念,確立質與量統一的“主導”、“主體”論觀;破除把所有制實現形式視為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的誤區,確立公有制與公有產權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的觀念;破除各種土地所有制之間的等級觀念,確立一視同仁、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觀念;破除資本姓“資”,“流動”即流失,利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就是“變色”的錯誤觀念,確立“土地資本”運營的新觀念;破除單一按勞分配模式的束縛,確立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同時并存、與土地相結合的勞動收入,運用“土地資本”投資、抵押獲得的非勞動收入的分配制度的觀念;破除農村土地農民集體共同所有即姓“公”,農民作為公民個體持有利用即姓“私”的觀念,大膽進行農民土地持有產權理論創新、體制創新與機制創新,為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提供科學的土地制度安排;破除封閉保守、因循守舊的落后觀念,確立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開放思想,放開手腳大力發展以農民土地持有產權為基礎的現代家庭業主公司化經營、“公司+農戶”協作聯合經營、股份合作制經營、現代股份公司經營、現代農科工貿一體化集團公司經營等等,推動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力,引導農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