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全面看待中國糧食問題

時間:2022-02-12 11:58:00

導語:陳錫文:全面看待中國糧食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陳錫文:全面看待中國糧食問題

今年中國糧食生產出現轉機,早稻和小麥增產幅度較大。但即使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產需之間還存在缺口,品種和地區分布還存在比較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因此認為,全面看待中國糧食問題必須有全局意識、統籌觀點、長遠考慮和世界眼光。

陳錫文近日在江西省舉辦的糧食發展高層論壇上說,今年上半年中國糧食獲得恢復性增長,但中國的糧食問題不是一年的增產就能夠解決的,必須堅持四個觀點全面看待中國的糧食問題。

——看待中國糧食問題必須有全局意識。

陳錫文認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如果受到威脅,波及的后果每個人都逃不掉。如果各地自顧自,中國的糧食問題很難解決。所以,一定要在糧食問題上樹立全局意識。糧食主產區應盡可能多產糧,產好糧,以保證國家的糧食市場整體平衡。糧食主銷區內的糧食主產市、縣,也要有全局觀念,盡可能多生產糧食。由于過去幾年糧食供過于求,一些地方對糧食安全的危機感不如對水資源、能源安全的危機感強。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任何一個地方都應該有抓糧食生產的全局意識。

——看待中國糧食問題必須有統籌觀念。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我國農村普遍進行了戰略性的結構調整。但從去年底開始,中國開始突出強調糧食生產,一些地方錯誤地認為增加糧食生產將影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陳錫文對此表示,農業結構調整并不是簡單的播種面積、作物品種的調整,而是要在結構調整中使整個農業的競爭能力、經濟效益上一個臺階。目前,中國農業結構調整中發展最快的是畜禽、水產等產業,但沒有足夠的糧食作為基礎,結構就無法調整。各地必須對糧食在統籌城鄉、工農協調發展中的戰略作用有清醒的認識,絕不能把強調糧食生產與結構調整對立起來。

——看待糧食問題必須有長遠的考慮。

改革開放26年,中國糧食生產出現過3次供大于求。第一次是1984年,稻谷價格跌到統購價以下,農民的積極度性受到極大挫傷。第二次是1990年,國家及時出臺了保護價、專項儲備等政策。第三次是1996年。每次供大于求之后都帶來了更長時間的糧食產量徘徊。在經歷7年的糧價低迷之后,去年國慶節后糧食價格上漲。

陳錫文綜合分析認為,市場價格反彈結合國家糧食生產優惠政策的出臺,促使中國今年糧食獲得恢復性增長,但糧食播種面積還只回升了幾千萬畝。因此從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生產問題仍然不容忽視。中國的糧食問題不是今年糧食的恢復性增產就能解決的,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還有很長的路,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要有地、水、科技等方面的長遠考慮。

——看待中國糧食問題必須要有世界眼光。

陳錫文介紹說,目前全球每年糧食的正常貿易量為2.2億至2.3億噸,我們即使全部購買下來也只能滿足中國糧食需求的45%。所以中國糧食問題必須以國內解決為主。如果中國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采購量接近10%,對國際糧市的影響可以說是驚天動地。因此,中國進口糧食必須考慮到能利用的國際市場有多大、增加進口會對國際市場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我們要在全球背景下考慮中國的糧食問題,從世界的角度審視中國的糧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