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經處長會議上的講話

時間:2022-02-24 09:51:00

導語:農經處長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經處長會議上的講話

一、穩定與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有新進展

1.以提高規模經營水平為目標,因地制宜推進土地流轉。一是要在研究流轉工作機制上下功夫,重點是加大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功能區土地流轉的力度。二是要在引導流轉形式上下功夫,積極推廣股份合作流轉,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社運行機制,努力規范委托流轉,積極推進季節性流轉。三是加快建立健全以土地流轉服務組織建設為重點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設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力爭2/3以上的縣(市、區)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3/5以上的鄉鎮建立土地流轉服務站,每村有1名土地流轉服務聯絡員,力爭全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5萬畝,總流轉面積達到670萬畝。

2.以穩定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為目標,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總結推廣溫嶺市經驗,每市至少確定1個縣,選擇1個鄉鎮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將試點地的承包地塊、面積、空間位置、用途、地類、等級、是否是基本農田等情況詳細登記入冊。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管理系統,編制承包土地GPS定位信息和空間位置分布圖。

3.以保障土地承包權益為目標,推進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規范化建設。各縣(市、區)要全面建立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健全鄉村調解、縣市仲裁、司法保障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處體系。大力推進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規范化建設,建立仲裁員定期培訓制度,健全調解仲裁流程、工作規則等制度。

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要有新加強

1.以健全村經濟合作社治理機制為目標,推進村經濟合作社組織建設。切實貫徹落實《**省村經濟合作社組織條例》,全面發放村經濟合作社證明書,積極指導村經濟合作社申領組織機構代碼證。深入推進村經濟合作社“十有”建設,每市確定1個縣開展“十有”建設和社務公開試點。做好村經濟合作社與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同步開展換屆選舉試點,全面做好村級換屆選舉前的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

2.以夯實新農村建設基石為目標,加快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認真貫徹落實浙委辦〔2009〕75號文件,集體經濟薄弱村要重點依托財政轉移支付和扶持項目建設,以創新幫扶轉化機制促進集體經濟發展。鼓勵村經濟合作社對集體統一經營的各類土地或通過土地流轉,結合政府扶持的土地整理、設施農業、基地建設等項目,開發村集體所有的現代農業項目。支持村集體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村級留用地,發展集體物業項目。總結推廣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模式。加強對集體經濟發達村的資產財務管理,加大推進以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及集體經濟收入較高的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力度,新增股份經濟合作社100個,尚未開展改革的縣(市、區),2010年都要開展試點,已開展的地方要進一步完善股份經濟合作社內部治理機制。提高經濟薄弱村村組織運轉經費補助標準,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好村主要干部的基本報酬。2010年全省村級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增長5%。

3.以提升村經濟合作社功能為目標,加強村集體“三資”管理。推廣紹興縣、余姚市“三資”管理經驗,實現四個轉變:一是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內容由“資產”轉變為“三資”;二是有條件的地方要將會計委托中心向“三資”委托中心轉變,落實人員、經費和場所;三是農村財務監管網絡向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網絡轉變,全面實行會計委托、會計電算化、民主理財、財務公開,開展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鄉鎮、縣創建活動。新增10個計算機監管網絡縣。四是村集體資產財務監管由“四位一體”向“村級民主監督、鄉級會計監督、縣級審計監督、實時網絡監督、崗位責任監督”的五位一體監督體系轉變。

三、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要有新創造

1.完善農民負擔監管體系。探索建立向村級組織收費審核制和村級組織向農民收費申報制度。按照“限額控制、源頭審核、分類訂閱、重點監控”原則,出臺村級組織公費限額訂閱報刊實施細則,既保障黨報黨刊征訂發行又符合村級公費訂閱報刊限額規定。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與減輕農民負擔相協調的機制,開展新農村建設與減輕農民負擔相協調的相關課題調研,正確把握農村公益事業建設與農民負擔政策之間的界線,使減輕農民負擔與新農村建設兩促進。

2.轉變監管方法。一是由對“少取”監管為主向對“少取多予”并重監管轉變,探索建立支農惠農資金監管新機制,各地都要開展1次支農惠農政策大檢查,確保支農惠農資金落實到戶。二是從過去偏重面上一般性監管為主向對問題地區問題領域的重點治理轉變,省里繼續選擇1個縣作為省級農民負擔綜合治理縣,每市要選擇1個鄉鎮作為綜合治理鄉鎮開展農民負擔綜合治理。省級涉農收費部門繼續選擇一項重點內容開展專項治理。三是從過去單一的農民減負監管向減輕農民負擔與促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并重轉變。要認真總結2009年10個縣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經驗,推廣一批有成效、可操作的典型。進一步完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省財政獎補資金管理辦法,加強檢查與審計。擴大省財政獎補試點,有條件的市、縣(市、區)要開展相應試點。

3.以民主評議行風“回頭看”為契機,進一步營造農民減負的工作環境。各地要配合糾風辦做好對全省民政、國土資源、農業系統民主評議行風活動的“回頭看”工作。繼續加大明查暗訪頻次和力度,開展市縣層面的交叉式檢查,每縣至少組織2次明查暗訪,省市不少于1次,加強省對市、縣組織暗訪的督查和暗訪信訪案件的查處。繼續做好農民負擔專項考核,推動以考核結果的良好運用促農民負擔監督管理的加強。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體制機制要有新提升

1.以進一步營造發展環境為目標,完善政策支撐體系。省里將制定提升和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農業創業政策意見,進一步創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各市、縣(市、區)要當好黨委政府參謀,積極爭取并落實合作社的扶持政策。

2.以“五化”建設為目標,進一步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工作。全面實施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復評制度,全年新增規范化專業合作社1000家。各市要加大規范化合作社認定力度,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加快速度,省里也將繼續組織認定一批省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

3.以全面提升壯大為目標,探索合作社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我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已進入了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的發展階段,各地要把工作的重點轉到提升和壯大上來,積極開展合作社的經營機制創新,切實做大做強合作社。各市都要認真組織開展經營機制創新試點,組織開展同類專業合作社整合與重組、拓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功能(比如擔保功能);也可以是發展連鎖經營、“農超對接”和興辦農產品加工業;還可以引入承包制、經濟責任制、成本核算制、職業經理人等,優化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機制,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走出去”戰略,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擔保、資金互助等服務,解決貸款難題。省里將宣傳總結各類創新典型,推出一批合作社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模式。

五、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有新載體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農村經營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各地要明確指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職責崗位和分管領導,提出工作目標和任務。今年重點是圍繞體系建設,設計載體,發揮綜合協調指導服務作用,掌握農業社會化服務情況。一要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規模經營為目標,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功能區土地流轉,為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功能區打基礎。二要按照省國土資源廳、省農業廳《關于切實做好設施農用地管理服務的通知》,爭取為符合條件的農業服務化主體落實臨時性配套設施用地。三要在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功能區全面開展以作業服務為重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以農機服務為基礎的糧食、農機、植保、沼氣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鼓勵合作社進現代農業園區、進糧食功能區,或者在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功能區新建社會化服務專業合作社,繼續對糧食、農機、植保、沼氣等專業合作社開展規范化認定。

六、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推進要有新招術

近年來,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內容不斷豐富,全省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任務重、人手緊、壓力大的現狀,總的來看,市、縣農經隊伍相對完善,但鄉鎮農經隊伍斷層明顯。要繼續保持我省農村經營管理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務實中求創新。

一是要帶著感情做農經工作。農經工作很辛苦,但做好了也會有成就感。近年來,我省的每塊農經工作,幾乎都出臺了法律法規,或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文件,年年都有創新,年年都有亮點,這都是大家帶著感情做農經工作的結果。今后,要繼續帶著感情做,只有帶著感情,才能用心、盡心和得心應手。

二是要借他力為我用,充實農經隊伍力量。各地要建設好四支隊伍為己所用。第一支是農村財務會計委托隊伍,農村財務監管的很大一部分工作,目前其實就由他們在承擔,有條件的地方,要爭取縣里統一招考招聘,保障工作經費,有條件將會計委托中心升格為“三資”委托中心的,更要把隊伍建設擺在第一位。第二支是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人員和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員隊伍,目前土地承包管理的工作重心是流轉,抓住流轉服務中心,就可以把基礎性的工作解決了,包括土地承包管理日常工作;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另一個重頭是糾紛處理,去年一年,開展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后,全省的農村土地承包信訪量下降30%,成效顯著,今年,各地要全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機構,農村經營管理部門要充分借仲裁員的力,把土地承包工作的這一個重擔挑過去。第三支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隊伍,現在全省60%的市、縣(市、區)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運作得好的聯合會,開展知識培訓、網絡營銷,引導成員間的重組與聯合,對提升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要充分重視這支隊伍的力量,把指導、服務合作社的一部分職能,委托他們去完成。第四支農民負擔監督員隊伍,由他們提供線索,開展暗訪,農民負擔監管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三是要培養標板縣,為農經工作樹旗幟。以前我們注重強調每項業務工作都要有“標兵”,哪項工作都有地方好看好學,比如臺州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的旗幟,寧波是土地流轉工作的旗幟,溫州是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工作的旗幟等等。今后,除了在條條業務線上樹好“標兵”外,還要在塊塊上樹“樣板”,每塊農經工作都要做實做亮,至少成為全市的農經工作樣板,做的好的,就是省里的農經工作樣板,由你們做出一套模式或規范化流程來,讓其他縣市可學可看,這樣,幾年下來,一個個縣都做亮了,全市的農經工作也就亮了,全省的農經工作自然也就亮了。在全年工作中,各方面資源都要向“培養縣”集中,給“培養縣”創造多種成長、創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