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在早稻生產專題會發言
時間:2022-02-13 04:45:00
導語:縣長在早稻生產專題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一、創新思路。誰受益;種多少。不種不補”進一步完善種糧補貼據實發放政策,打造一流的糧食生產環境。一是用惠農政策搭臺子。堅持“誰種糧。補多少。充分調動群眾種糧積極性。二是以集中育秧打底子。大力推進集中育秧,出臺對早稻育秧連片面積在10畝以上每畝獎勵200元的獎勵政策。全縣范圍廣泛采取鎮村兩級公益性育秧、規模大戶有償化育秧、農戶聯戶協作型育秧等三種集中育秧形式,確保早稻用種需要。現已落實集中育秧1367處,面積8730畝。三是拿代耕代種作襯子。大力支持鄉鎮村組干部、規模大戶開展代耕代種,堅決遏制拋荒和水稻“雙改單”擴大雙季稻面積,努力實現糧食生產由促耕促種向代耕代種轉變。歸陽鎮分管農業的負責人張笑恒帶頭代耕代種稻田120畝。金橋鎮針對多數農戶只愿種植一季的情況,采取由政府補助大戶種早稻,再由農戶種晚稻的方式,確保水稻播面穩定。四是靠農業科技撐柱子。堅持以大戶和專業組織為載體,突出推廣盤育機插秧、小苗直插和旱育保姆育秧拋栽等輕簡栽培技術,為勞動力匱乏條件下的糧食生產提供助力。五是憑規模訂單做引子。今年在做好良種直銷試點和引導本地稻米企業訂單的基礎上,還支持中央儲備糧祁東直屬庫采取半價供種等形式,開發湘米產業基地,已同湖南盛湘米業有限公司簽訂優質稻訂單3萬余畝。六是抓硬件投入夯實基礎。為解決部分產區因缺水等原因無法種植雙季稻的現實之憂和種糧大戶發展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難題,縣委縣政府積極整合山平塘清淤、新增糧食產能、優質稻產業開發、一事一議”等涉農項目予以支持。
二、硬化措施。作為制止耕地拋荒、減輕政府責任壓力的重要幫手。按100元/畝獎勵大戶的基礎上,追求一流的工作水平。一是扶持大戶上綱舉目張。積極把種糧大戶作為抵御糧食安全風險的一道屏障。開創了政府履職與種糧增收的雙贏局面。縣政府單列100萬元種糧大戶獎勵資金。實行基本獎、標兵獎、推薦獎“三獎同步”和農機購置補貼、烘干機貸款貼息、種糧保險、模式化服務“四項配套”今年全縣30畝以上種糧大戶1710戶,上年的3倍。太和堂鎮黨委書記曾定健面對群眾不愿種植雙季稻、種糧大戶擔心虧本、猶豫不決的現實情況,帶頭入股30%給大戶吃上定心丸。二是獎補促進上旗幟鮮明。全縣已形成縣、鄉、村“三位一體”糧食生產獎補體系。2011年縣鄉兩級財政已投入糧食生產發展資金1300萬元,比上年增加400萬元,重點用于早稻集中育秧補貼、早稻面積達標補貼、早稻生產競賽獎勵和年度糧食生產評比獎勵,重點用于鼓勵規模種糧的政府貸款貼息,積極幫助大戶解決生產融資等難題。三是任務保證上絕不含糊。實行縣對鄉鎮和鄉鎮對村的任務保證金制度。縣財政從年度應撥付各鄉鎮的糧食生產發展資金中,暫扣30%作為鄉鎮糧食生產任務保證金,各鄉鎮從村級轉移支付資金中暫扣1000-2000元作為各村糧食生產任務保證金。
三、強化責任。落實早稻面積。實行動態管理。全縣已分鄉鎮落實早稻面積臺賬23個,體現一流的工作作風。一是臺賬跟蹤抓落實。為及時掌握情況。對全縣早稻生產全面建立面積到組臺賬、辦點到戶臺賬和種糧大戶臺賬等三項臺賬。組率100%對300里示范長廊內20個鄉鎮223個村3.2萬農戶實行到戶登記,逐階段督促落實品種選擇、早稻育秧、板田犁翻和早稻插秧情況。二是入戶指導抓到位。以萬名干部下基層服務活動為契機,督促縣鄉兩級辦點人員進村入戶加強指導。有關部門強化了辦點人員臺賬管理,切實將辦點情況與下鄉補助和工作績效掛鉤。三是從嚴問責抓考核。縣政府對各鄉鎮糧食生產全面實行“一票否決”制度,各鄉鎮明確了對包片包村鎮干部和村主干的糧食生產工作責任,問責力度空前強勁。縣政府對300里雙季稻生產示范長廊內的行政村實施考核排名管理,擬對后20名行政村黃牌警告,對后10名行政村一票否決。3月份以來,全縣已組織3次糧食生產督查,召開3次鄉鎮長參加的糧食生產工作會議。
縣早稻育秧取得了初步成效。對比兄弟縣市。落實指標任務,為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對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下步工作我將進一步按照全市總體部署。強化督查考核,全力承擔穩糧保供給工作重擔!
- 上一篇:市長在大調解現場會的發言
- 下一篇:京劇從業者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