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會講話
時間:2022-09-22 05:34:00
導語: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創造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是樹立和落實科學人才觀,促進各類人才協調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和發展工人階級先進性、增強黨的階級基礎的必然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大力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對于更好地落實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企業競爭力,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提高對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重要性的認識</STRONG>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操作性難題的人員。他們是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創造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提高全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自主創新,主體在企業,關鍵在人才。我國工人階級隊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需要掌握核心技術的科研人員,而且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生產制造技術的高技能人才,沒有這支高技能人才隊伍,再先進的科技和機器設備也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談不上以一流的產品、一流的服務和一流的品牌,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搶占一席之地。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人才觀,促進各類人才協調發展的內在需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需要不同層次的各類人才來保證,既需要具有開拓能力的企業家、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級專家,同時也需要具備精湛技藝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以及各類實用人才。堅持科學人才觀,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有利于促進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為廣大勞動者開辟技能成才的廣闊通道,不斷提高技能勞動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社會氛圍,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和發展工人階級先進性、增強黨的階級基礎的必然要求。工人階級是我們國家的領導階級,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是我們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時代背景下,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歷史潮流中,工人階級永葆先進性的重要途徑,就是努力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自己,掌握新技能,增強新本領。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階級隊伍中的優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其素質的不斷提高,數量的迅速增長,作用的充分發揮,必將影響和帶動工人階級整體素質的提升,使工人階級的力量更加壯大,地位更加鞏固,先進性不斷增強,從而使黨的階級基礎更加牢固。
以貫徹落實中央15號文件精神為契機,推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工作。20*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優化政策環境,建立工作機制,改善輿論氛圍,推動高技能人才工作步入了快車道,高技能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擴大,速度明顯加快。到20*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數由20*年底的8720萬人增加至9890萬人,其中,高級工由1500萬人增加至1810萬人,技師、高級技師由360萬人增加至429萬人,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進一步增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行業部門和大型企業集團組織實施了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依托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和技工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院校基礎作用,積極推進學校與企業加強合作,創新培養模式,共同培養社會緊缺、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同時,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緊密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探索建立公共實訓基地,面向全社會勞動者提供高水平技能實訓和技能鑒定等公共服務。目前,全國已初步建成以企業為主體,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高等職業院校為培訓基地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技能人才評價工作不斷改進創新。按照中央關于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的總體要求,近年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指導地方和有關行業部門認真做好技能人才評價改革工作,突破年齡、資歷、身份和比例限制,對各類企事業單位中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掌握高超技能、業績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允許破格或越級參加技師或高級技師考評。同時,會同國資委開展企業內技能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會同教育部在職業院校畢業生中大力推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在加工制造、建筑環衛、飲食服務等農民工就業較為集中的行業領域,開展農民工專項職業能力考核。
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激勵制度初步建立。今年,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首次將高技能人才納入選拔范圍,一些省市也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貼制度,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在關鍵崗位(工種)中積極推行“首席技師”、“首席員工”等技能帶頭人制度,發揮高技能人才在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和帶徒傳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還有一些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加技能津貼的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地調動了廣大技能勞動者的積極性。
高技能人才競賽和表彰活動蓬勃開展。20*年和20*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有關部門共同組織了以“技能中國”為主題的職業技能競賽系列活動,涉及數控車工、汽車維修等上百個工種,全國有上千萬職工參與了競賽。通過競賽,不僅發現和選拔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而且激發了廣大技能勞動者勤練技術、爭當能手的熱情。與此同時,建立了從國家到地方(行業部門)和企業的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體系。自1995年至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組織開展了八屆中華技能大獎和全國技術能手評選表彰工作,共評選和表彰了100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1119名全國技術能手。各地、各部門以及行業企業也都加大了對高技能人才的表彰獎勵力度,樹立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典型。
認清形勢,明確任務,不斷開創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在充分肯定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相對于15號文件提出的目標任務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而言,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還面臨總量不足、結構失衡、培養體系不健全、保障激勵機制不完善、政府投入不足和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長的社會氛圍尚未真正形成等問題。
本世紀前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機遇期,也是全面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統籌抓好以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為此,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力氣,進一步落實好相關政策措施,完善培養體系,健全評價、使用和激勵機制,營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良好氛圍,不斷開創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企業競爭力提供強大的技能人才支持。
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府投入。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應把高技能人才工作作為人才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進一步完善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分工合作的工作機制,共同研究解決高技能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難點問題。各地區、各部門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和實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對高技能人才工作經費作出制度性安排,同時應進一步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渠道籌措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投入機制,從資金上確保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標任務的實現。
健全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培養模式。繼續實施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建設,引導和支持院校與企業開展廣范圍、深層次合作,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用性和有效性。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公共實訓基地,搭建面向全社會技能勞動者提供高標準、高技能、公益性技能實訓服務的平臺。進一步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督促和指導企業落實職工培訓責任,結合企業發展需要,開展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培訓,不斷提升職工技能水平和崗位適應能力,同時,依托一批企業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促使高技能人才的絕技絕活得以加速傳承。
完善國家職業資格體系建設,健全高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對職業分類和職業標準進行補充和更新,加強職業技能鑒定質量管理,提高職業資格證書體系運行的規范化和高效率。同時,進一步改革評價方式,積極推進企業技能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完善社會化技能鑒定、院校資格認證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工作,暢通技能人才成長通道。
落實激勵政策,優化技能人才成長環境。進一步落實好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的政策措施,切實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鼓勵企業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使用和薪酬制度,積極創造條件,幫助更多技能人才崗位成才和發揮作用。加大對高技能人才典型人物的和事跡的宣傳,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爭當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
加快立法,加強高技能人才基礎性工作。進一步加快相關立法工作,對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職責作出更加明確、具體的規定,將高技能人才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同時,繼續做好高技能人才師資培訓、教材開發、教學研究、教學手段革新以及信息化建設等工作,夯實高技能人才培養基礎。
- 上一篇: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研究論文
- 下一篇:燃氣燃燒器具管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