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思想匯報

時間:2022-12-22 03:05: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思想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思想匯報

敬愛的****:

****剛剛勝利閉幕,大會修改了黨章,在新黨章中正式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我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發展是第一要義,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已經***年了,在這***年里我們始終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國家的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在這***年里,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經濟的增長速度令世人矚目。而且我們從一個工業落后的國家發展成了現在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國,到處工廠林立,工業水平也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大中型城市數量日益增多,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把經濟增長速度放在第一位,只注重gdp的增長。因為當時國家百廢待興,經濟發展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很少考慮到社會、環境和資源等因素。但我認為這是工業化進程的一個必經階段,西方發達國家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對于一個經濟、技術都很落后的國家而言,要做到經濟和社會、環境、資源協調發展是不切實際的,只有首先把經濟建設好了,才有能力推動社會的發展,更好的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的經濟實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強,但是各個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觀念還沒有轉變,因此資源大量消耗、環境嚴重污染、生態進一步惡化;城鄉發展越來越不平衡,“三農”問題嚴重;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重;社會風氣、道德變壞,精神文明建設落后。黨中央及時認識到了問題,提出了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更是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這次****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作為我黨的指導思想之一,是我黨總結了改革開放***年的經驗,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發展要義、發展本質的進一步深化和創新,是在堅持、鄧小平和同志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科學發展觀是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客觀要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難點在農村,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在城市里也有兩三千萬居民生活水平較低。怎樣才能讓城市和農村中生活困難的群眾過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只是追求gdp的指標,它還應包括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發展。

但是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又是擺在我黨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首先必須糾正一些地方和領域中的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的價值;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福祉的偏頗。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提出科學發展觀,并不意味著經濟建設不重要了。因為目前我國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同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相對落后狀態。因此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財富的增長,始終是發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沒有物質的快速增長,其他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社會目標就很難實現。

因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定要做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要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當前,存在于某些地區和部門領導干部頭腦里的發展觀念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地理解為"增長是硬道理",有的依舊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視為"以速度為中心",還有的不惜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追求產值,甚至弄虛作假,貪大求洋,熱衷于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要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因為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和中國新《勞動法》的頒布,我們制造的產品成本上升,在國內外市場上價格優勢越來越小,而且現在是信息社會,是科技社會,只有擁有高技術才能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才能獲得更大的利潤。而且現在是綠色時代,我們的產品要講究環保,健康。因此,一要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二是要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標,加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文明消費,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三是以科學技術為依托。

要進一步轉變經濟體制。要著力推進以下幾項改革:

一是要深化財稅、金融和投資體制等改革,從體制上解決產業結構趨同、增長方式粗放、低水平擴張的問題。

二是要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有序推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引導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合理配置,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

三是要深化社會領域的改革,推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體制改革,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四是要推進勞動就業和社會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為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創造條件。

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要抓緊建立對工作實績進行考核評價的新的指標體系,不應僅僅考察gdp的增長,還要同時考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等其他指標,引導各級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要進一步轉變各級干部的工作作風。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堅決克服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注意在實踐中形成新思路,在群眾中尋求新辦法。要著力解決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