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起源

時間:2022-03-09 04:51:00

導語:清明節的起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又稱三月節、踏青節,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農事紀慶節日。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為節日的節氣。《歲時百問》解釋清明的取名緣由:“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曰‘清明’。”節日最早始于周代,秦漢禮制規定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個節氣等日要到祖陵祭祀供奉。至唐明皇開元年間,下詔改制廢止了除寒食節(清明前一日)以外其他的拜掃活動。在宋朝以前,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個次要日。它的重要性,甚至比不上另一個陰歷三月上旬的上巳節。而清明節掃墓,更是宋代以后出現,盡管如此,由於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日期相當接近,彼此的習俗便互相滲透、重疊,漸漸地不再有明顯的劃分,這才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所以,在討論清明節的起源時,同時也要對上巳及寒食有所了解。

寒食節與清明節的傳說

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有兩位公子,長子申生,次子重耳。國君的寵妃名叫驪妃,她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避驪妃加害,代領部分大臣逃離晉國。

一日,重耳山中迷了路,好幾天都找不到東西吃。重耳便絕望得嘆了口氣:“重耳餓死事小,只怕晉國的老百姓沒有好日子過了。”大臣介子推一聽,想到重耳在落難中仍不忘自己的子民,將來必定是個賢明的君主,便下定決心要全力輔佐重耳登上王位。於是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吃。重耳知道這件事后,感動得流下淚來,說:“你這樣對我,我該如何報答你呢?”介子推回答:“我不求公子的報答,只希望公子記得我今天割肉事君的一片忠誠,日后能多關心百姓疾苦,做一個清明的國君。”

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終於回國當上國君,也就是后來的晉文公。并對流亡期間跟隨他的大臣都一一封賞。由于介子推還鄉探母,竟然被晉文公給忘記了。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抱不平,他才猛然想起舊事,心中愧疚。連忙親自代人到介子推的老家綿山探望,卻找不到介子推的蹤影。

這時,有人獻一條計策說,介子推是個孝子,不如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跑出來的。晉文公便下令左右火燒綿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始終看不見介子推走出來。等火熄滅以后,人們才發現,介子推背著他的母親,被活活的燒死在一棵柳樹下。并在介子推的尸體下發現是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寫了幾行字: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看罷,便珍重的將這片衣襟放入衣袖中,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死諫,他就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通知全國,禁止用火,寒食一日。

第二年,晉文公又率領群臣到綿山致祭。一行人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的那棵柳樹,已經長出了翠綠的嫩條。晉文公看了,心中忽有所感,便走上前去,掐了一絲,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隨從的臣下看了,也紛紛仿效他折柳插頭。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寒食節與清明節習俗

掃墓

掃墓,即祭墓,到墓前祭奠先人。出于對先人尊崇懷念之情,祭墓時人們皆先剪除荊草,修整陵木,添土培墳,故而稱之為婦墓。古代掃墓的景況,在許多古籍中都有具體、生動的記載描繪。《帝京景物略》述道:“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樽盍,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此種風俗,至今不衰。至于一些不便掃墓的人家,往往入夜在通衢大道吊慰亡靈,焚燒紙錢。據傳說,冥間鬼魂也需吃飯穿衣,故而陽間的親人要燒些冥錢,以供亡者日用之需。

踏青,春游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尋春。古時以農歷二月二日為踏青節。是日,人們紛紛出城采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后來,由于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游春訪勝的踏青。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游自晝及暮,笙歌如癡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其他活動

南北朝時的寒食節,盛行斗雞。此俗直到唐朝仍很盛行。唐玄宗在位時,甚至在宮中設置“雞坊”。精挑細選長安城中千余只的雄雞,并選五百名兒童來加以訓練。這五百名兒童的首領是一個年方十三歲的男童賈昌。因為賈昌擅長訓練斗雞,所以很受唐玄宗的寵愛。“金帛之賜,日至其家”。當時有人便作了一首歌,唱道:“生兒不用識文事,斗雞走馬勝讀書。”

拔河,又名牽鉤,也是唐朝宮中十分風行的清明活動。《新唐書》“中宗紀”記載:景龍四年(七一○)清明節,唐中宗“令中書省門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并諸學士等,自芳林門入,集於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與皇后、公主親往觀之”。唐玄宗時,也曾多次舉辦拔河之戲。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據王讜約一一○○左右的(唐語林)卷五描述:“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動地。蕃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駭”。據說拔河有祈求豐收的意味。(隨書)“地理志”下:“俗云以此牽鉤厭勝,用致豐穰”。清明時值春耕播種的時節,因此拔河的游戲,一直受到歷代帝王的提倡。

寒食節與清明節食俗

醴酪與環餅

《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鄴中記》也說:“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種以麥芽糖調制的杏仁麥粥。一直到隋唐時,都還是寒食節的主要食品。另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的食品—環餅。“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面”。油炸至金黃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相當近似現在的點心。

棗錮飛燕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種燕子形的面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還會留下一部分的棗錮飛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據說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青精飯

陳元靚(約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零陵總記》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饑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郎瑛(一四八七—~一五六六以后,杭州人)的《七修類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節時吃的“青白團子”。這種青團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則多為棗泥或豆沙。放入蒸蘢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熱后色澤翠綠可愛,又帶有蘆葉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

這些清明節的節食都有—共同特色,就是皆可冷食。顧祿的《清嘉錄》卷三按語中說:“今俗用青團,紅藕,皆可冷食,猶循禁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火遺”。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中所記的“寒食佳品”有香樁芽拌面筋、嫩柳葉拌豆腐,也都是涼拌菜。就連后來在閩粵流行的清明節薄餅,也都是以冷食為原則。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寒食的習俗已經式微,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