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活動
時間:2022-03-10 10:44:00
導語:世界地球日活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門市級課題“綠色教育與科學探究”子課題
繡品文化背景下的環保教育
三星中心小學課題組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環境保護,教育為本。教育界在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與教育改革,把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建立對環境的正確價值觀,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以及當今素質教育研究的新課題。實施本課題研究是開展素質教育,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貫徹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
我校地處全國家紡繡品名鎮-海門市三星鎮。這里個私經濟發達,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星羅棋布,這里95%以上的家庭從事繡品加工與經營,形成了獨特的繡品大市場。但隨著家紡繡品產業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主要表現在:
大氣污染:繡品帶動了一方經濟,富裕了一方百姓。老百姓手里有了錢,機動車也急劇增加。然而,機動車排放的尾氣卻嚴重污染了大氣;一些繡品加工戶隨意焚燒繡品邊角料,污染空氣;大量私企的出現,煙囪林立,排放的廢煙、廢氣也污染大氣;特別是多家印染企業排放的污水氣味更給大氣造成了污染……
水質污染:隨著繡品產業的發展,外來人口急劇增加。大量人口產生的生活垃圾、特別是繡品垃圾倒入河中,污染水源;一些印染企業偷排污水嚴重污染水源;一些私企為了擴大經營面積或為圖交通方便,隨意填埋河溝,造成水流不暢,從而水質變壞……
土壤污染:飄散的包裝袋造成嚴重"白色污染";拋棄的繡品邊角料造成新的"彩色污染";焚燒的化纖品殘渣使土壤板結僵硬等……
諸如此類的繡品垃圾污染直接危害著本地人們的健康生活,同時也制約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喚起本地區人民的環保意識,加強環境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與研究意義:
1、開展環保教育是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需要。我國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培養的是跨世紀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專們人才,特別是面廣量大的三星本地人才,他們當中大多數的學生將來在三星這塊土地上生息、發展。這些人才必須符合鄧小平同志的“三個面向”的要求:把我們的接班人培養成具有現代意識的人,而環保意識是現代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環保教育是培養本地合格人才的需要,是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需要。
2、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全國環境宣傳行動綱要》中提到:“要根據大、中、小不同特點開展環境教育,使環境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環境教育過程特別注重向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關心他人利益教育,全社會協作治理污染的協作精神教育,關注自然,保護自然,熱愛自然的教育,這些教育恰恰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在進行環保教育過程中還可以向學生進行環保知識、自然科學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科學探究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態度等。因此.環境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開展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3、環境教育與科學探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小學科學課中,存在許多可用來幫助學生形成環境意識或環保意識的題材。發掘綠色教育中適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小課題,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認清環境保護的迫切性,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獲取有關的環保知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同時,通過環境教育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環境教育可以豐富少先隊活動的內容。在《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中指出:“中小學要利用活動課教學時間,組織好環境保護活動,通過夏令營、冬令營、競賽和征文等課外活動,使學生受到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通過一些具體的大隊活動,使環保宣傳和少先隊活動緊密的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共同關心人類,熱愛生活的觀念。
環境教育是本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關系到本地經濟是否進入到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的大問題,也關系到教育是能否培養出高素質,并具有現代意識人才的問題,開展環境宣教勢在必行,進行環境教育意義深遠。
三、課題研究的設計:
1、研究對象:
根據本課題的特點,我們選取全校三~六學生作為這一課題的研究對象,必要的時候把研究對象擴展全體學生及村小學生。
2、研究設計:
本課題實施與九年義務教育的《課程標準》相配合,采用行動研究法,采取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策略,以結合現行教材與《繡品文化校本課程》進行課堂滲透環保教育及社區考察研究、宣傳為主,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是:現狀調查分析、制定課題實施方案——組織學習、明確研究目標——實施行動計劃、積累搜集資料——組織研討交流、階段總結調整——后期測試分析、完成總結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課題的目標是從學科的知識和特點出發,通過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活動,培養小學生的環境意識,以及參與環境保護行動的能力;并探索出一條在小學階段以科學探究進行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從而使小學生養成環保意識,培養小學生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同時提高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
1、豐富學生的環境知識,讓學生形成并不斷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
所謂環境意識,就是人們關于環境和環境保護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懂得最基本的環境科學知識,能掌握有關環境、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
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二是懂得人與環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辨證統一關系,能正確理解“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設施、同步發展,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的戰略方針。
三是懂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當代和后代的嚴重危害,對我國和全球的環境問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2、不斷提高學生的環境覺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一是具有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把保護環境看作是一種人人有關、人人有責、義不容辭的社會公德。
二是具有為維護良好環境而約束自己行為的自覺性,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是具有關心和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在自己活動范圍內宣傳和推動保護工作。
四是具有與污染、與破壞環境的行為作堅決斗爭的勇氣,對環境違法行為敢于進行制止或檢舉、控告。
3、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學科學的中心環節是探究。學生們通過參與到環保主題的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對自然界有所認識。對從學生們所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通過環抱教育的過程提高探究能力。
另外,通過研究,促進學校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積累和形成環境主題特色的校本課程。學校形成有特色的環境教育課程框架,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推動本地區的環境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