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林業局新聞辦公室主任
時間:2022-10-19 10:03:00
導語:專訪國家林業局新聞辦公室主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不久,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局召開的自主新聞工作交流會上,國家林業局的同志介紹在今年風沙肆虐的時刻,新聞發言人到現場召開會,做法很有魄力,吸引了在場中外記者們的關注。
座談會后,本刊記者馬上聯系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曹清堯。記者剛剛把采訪傳真過去,曹清堯的短信已到:“采訪提綱已經收到,會盡快安排采訪時間。”頓時,讓人感覺這個“發言人”對新聞的敏感度以及高度的責任心。
在國家林業局的辦公室里,記者就風沙現場的新聞會、國家林業局進行自主新聞以來的感受和曹清堯進行了坦誠的交流。
走在路上的會
每年4月,是華北地區沙塵暴最嚴重的季節。近幾年來,周邊個別國家一到這個季節就有不明真相的人發出中國沙塵暴威脅其生態,甚至影響其精密產品工廠生產的聲音,激烈到要求中國政府做出賠償。對此,中國外交部和國務院新聞辦就此問題多次作出澄清,但仍有人固執己見。“百聞不如一見”,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曹清堯與外交部新聞司溝通,主動提出請外國記者到河北省張家口市風沙源現場去舉辦一次現場新聞會。4月6日,是歷年來北方地區必有沙塵暴的一天。那一天來自美國彭博新聞社、英國路透社、日本共同社、日本廣播協會、俄羅斯新聞社、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瑞典電視臺、新加坡《海峽時報》等11個國家和地區、34家新聞機構的47名記者,跟蹤而去。
還沒到現場,在前往張家口的路上新聞就已經開始:“我是中國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曹清堯,有關中國防沙治沙的問題大家可以隨時問我。”沒有話筒、沒有發言席,行進中的車廂里中外記者不停地提出各種問題。
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的記者在大巴車上當時就發了兩篇稿子,“今天應該是我在中國采訪效率最高的一天,還沒到目的地有些東西就可以發回去了”。
那么,新聞會為什么要到治沙現場召開呢?
曹清堯解釋說:“中國在治理沙塵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雖然有關部門向外國記者提供了相關的資料和圖片,但外國記者對中國政府治沙決心和取得的成就沒有親身感受。這不能怪他們,這是我們宣傳不夠。提供機會讓外國記者到現場看看,讓他們把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真實情況告訴他們的國人,告訴世界,這是最好的。”
當記者提問有關中國沙塵天氣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時,曹清堯說:“由于歷史和自然原因,中國是一個土地沙化嚴重的國家。中國境內有許多沙源,但中國也受到境外沙塵的嚴重影響。沙塵天氣是個全球性問題,受氣候的影響較大,只要條件具備,總是會發生的。一旦有強勁的氣流,懸浮在高空的沙塵甚至會漂洋過海。人類目前所能做的就是減少其發生次數,以減輕其危害。今年,中國境內共發生8次沙塵天氣,其中3次為沙塵暴,據科學監測,這3次沙塵暴的沙源全部來自境外,因此中國也是沙塵天氣的受害者。中國政府將積極與有關國家和組織開展沙塵暴防治的國際合作,加強監測、預警,爭取減輕沙塵暴帶來的危害。”
在張家口市的治沙現場,當韓國記者問“為什么中國的沙塵暴會傳到韓國”時,曹清堯幽默地回答說:“沙塵暴是沒有國界的,韓國不給我簽證我就去不了你們的國家,但是沙塵不需要護照,也不需要你們簽證,甚至不需要機票,會在國家之間自由來往。因此,治理沙塵暴是一項需要國際互動、大家共同參與的事業。”瑞典記者問:“中國政府能否保證明年奧運會沒有沙塵暴?”曹清堯指著栽好的樹苗告訴他:“土地沙化是中國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今年3月26日至27日,中國國務院召開了全國防沙治沙大會,總理、回良玉副總理出席會議,并對今后一個時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今天各位采訪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6月開始試點,中央政府投資500多億元人民幣,改善北京周邊的生態環境,實現“綠色奧運”的莊嚴承諾。到2006年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完成各項治理任務11523.55萬畝,工程區內的地表起沙得到有效遏制,北京周邊的生態環境改善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現在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還有不到500天的時間,我們將繼續加大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設力度,加快北京周邊風沙源的綠化美化步伐。北京奧運會舉辦時,正值厚密的草木覆蓋大地,奧運會不會受到風沙的影響。”
無論是政策層面的還是實踐層面的防沙治沙問題,曹清堯和當地的工作人員一一回答了記者們提出來的各種問題。曹清堯曾在防沙治沙辦公室擔任過兩年副主任,對防沙治沙方面的工作比較了解。曹清堯在現場新聞的過程中對記者的提問沒有任何回避,得到記者們的一致好評。由于得到許多背景資料,又在現場得到了解讀,所以在防沙治沙的現場,記者們的采訪效率都很高,他們一會兒采訪農牧民,一會兒采訪基層干部,還拍照、攝像,留下了許多現場鮮活的資料。在采訪回京的路上,很多記者還在繼續追問,很顯然,這樣的追問更能擊中問題的要害。
從早到晚,整整十幾個小時,中外媒體得到的“料”很足,國際輿論對此場新聞會的評價也很高,外交部還專門給國家林業局來信贊揚主動。
“真實說話、快捷溝通”
說起新聞工作,曹清堯頗有感觸:“新聞發言人除了要快捷溝通之外,還要說真話實話。要把真實的情況在第一時間通過新聞會等形式告訴媒體,要把政府的聲音、真實的情況傳播出去。”他舉例說:“最近中國林權制度的改革,是中國農村第二次偉大的改革。中國林地面積有43億畝,是耕地面積的兩倍多,林改涉及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產權制度改革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與社會和農民的及時溝通。”
“真實說話、快捷溝通”是要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要了解第一手情況。
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很重視國家林業局組織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宣傳報道活動,指示要抓好“說明”工作。為了深入了解情況,從2007年5月份到7月份,曹清堯外出了14次,親自帶領140多人次的記者到4個省區去采訪,回來后再協調各個部門新聞。由于政策和宣傳到位,社會很快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予以了極大的支持。據福建、江西、遼寧、浙江四省隨機民意調查,已實行林改的地區100%的農民擁護,沒有林改的地區83%的農民很想盡快參加林改。政策和群眾參與是一個互動、雙贏的過程。現在,國家林業局各個司局也都把新聞會看成是一個很重要的平臺,都會主動拿著文件到曹清堯所在的新聞辦公室商談,希望能通過新聞、通過媒體征求社會意見以推動工作。
正在訪談間,一位政策法規司的同志來到曹清堯的辦公室,請他幫助把握一份制止托管造林的文件,曹清堯請他把整體的策劃會同其他司局的相關工作情況給他一份。或許正是具備這種在整體上把握全局的素質,使新聞辦公室得到了其他司局的信任。
回憶起中國新聞發言人的建設進程,曹清堯感慨地說:“中國的新聞制度經歷了內部文件傳達、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新聞會再到部分國家部委進行自主新聞,這三個階段我都是親身經歷者。過去中央開完會幾天以后才公布消息,現在很多重要會議都是現場直播,真正及時告訴群眾。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極力推動新聞制度的初期,也經歷了一個很艱難的過程,過去請哪個部委去開會都勇氣不足。而現在新聞形成了立體的網絡,我覺得這個體系有必要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指導下逐步健全完善起來,從法律法規上面還要明確制度和定位。”
國務院頒布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申明了“公開是原則,保密是特殊”的新聞原則,在曹清堯看來,《條例》不僅使新聞工作有了依據,也對新聞發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久前,中央電視臺《新聞會客廳》欄目制作了一組有關新聞發言人的訪談,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王國慶出席那一期,主持人讓他給目前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打分,他打了60分,認為是勉強及格。這說明建立完善的新聞制度確實需要一個過程。曹清堯對記者說:“首先,要接受新聞制度,這是透明政府、民生政府的體現。其次,作為政府部門,應該把新聞作為推進政府工作、為社會服務的手段。新聞是一種技能,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觀念轉變的過程。”
新聞發言人這個職業剛剛興起,看起來是一份很風光的工作,在媒體上拋頭露面的機會比較多。其實,作為政府聲音的傳播者,新聞發言人的壓力也更大。在2006年國家林業局準備自主召開新聞會的時候,新聞辦公室的同志在開會時就討論,新聞制度做不做?做,別的司局可能會認為新聞辦公室要把別人的工作說了,引起不滿。有一個處長用略帶玩笑的口氣說,那就犧牲你一個,把國家林業局的新聞制度建立起來,習慣了制度,工作也就有推動。在最初的半年里,國家林業局新聞工作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局黨組態度十分堅決,賈治邦局長批示:“要利用好新聞這個平臺,更好地向社會、向世界說明我國的林業。”現在,新聞制度在國家林業局已經被接受了,各司局也希望把新聞會作為推動工作的一個重要平臺。
對于新聞發言人而言,遇到一些突發事件該如何處理?曹清堯認為:“新聞從一個角度來講其實沒有所謂的負面情況。什么叫負面?很多事情都是客觀發生的,比如說森林火災,及時面對媒體真實的情況就不存在負面的新聞。發生森林火災是防火工作中的一個疏漏,但是通過新聞會,告訴社會政府在第一時間組織了多少森林武警、公安、林業撲火隊去滅火,這不就把負面的東西引為正面了嗎?”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姜恩柱在接受本刊專訪時也曾說,對于發言人而言,記者的提問沒有刁鉆和不刁鉆的,只有好回答和不好回答的。“新聞沒有負面的,都是客觀發生的”,這種坦然和真誠,正是新聞發言人所要具備的。
作為新聞發言人,曹清堯總在設身處地為記者著想,“與記者溝通,首先要互相尊重,發言人和記者的工作都是為了事業”。“新聞發言人要和記者平等互動,才能很好地溝通。為記者提供發稿所需要的信息要有原則,但講話不能空。”“新聞廳不僅是發言人工作的地方,也是記者工作的地方。”想象廳里的“長槍短炮”,想象那些尋找端口、寫出稿件的發稿人,心中由衷地升起對他們的感激和敬意。
“敏感、熱點話題直面相對”
林業是一個公益事業,不是一個圍墻式的工廠,或者其他的行業,它需要全社會都來參與。通過新聞會和相關的宣傳活動,提高國民的生態意識,把政府組織動員轉化為老百姓自覺的行動,參加到國土綠化中去,生產更多的生態產品,這樣中國的國土綠化才能夠有真正的動力。
從最初一些國家發出的“中國人口威脅論”到現在的“中國生態環境威脅論”,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林業情況也是國家林業局的責任。18億畝耕地解決了中國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曹清堯說他相信中國43億畝的林地也能夠解決中國的生態問題。
全國人大審議的《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對于新聞發言人而言更具意義,特別是在發生突發事件和敏感事件時,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把中國政府的聲音傳播出去,很可能會給中國的外交和政治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1987年發生在黑龍江大興安嶺的森林火災震驚了世界,20年后的2007年4月30日,大興安嶺再次發生火災,直到5月6日撲滅。這個時候國家林業局說不說?有些同志認為“20年”非常敏感,因為可能會有別有用心的人說20年了你們還搞“紀念”。曹清堯當時向國家林業局領導匯報,認為應該及時準確地向社會。“火災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什么原因就是什么原因,既然是因為有人帶火到那里去釣魚而引發火災的,就應真實地向社會。”
發言人要真實地說,快速地說。這本身對新聞傳播和輿論宣傳都有益,遵循了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作為發言人表態半天,記者還是接不到有用的東西,就實現不了新聞的效果,新聞會也要遵循新聞的一般規律性。2007年1月至9月,國家林業局就自主舉辦了15場新聞會。每場新聞會,記者都說國家林業局的新聞會真有內容,多到了我們消化不了的程度。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的日子,7月的喜慶還在回蕩。在這期間,中央政府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一對大熊貓,更是博得了全港同胞的喜愛。
國家林業局管理著全國的野生動物,所以挑選贈港的大熊貓也由國家林業局負責。作為新聞辦公室主任和新聞發言人,曹清堯參加了選贈的整個過程。
曹清堯似乎與大熊貓有著特別的情緣。2005年6月1日,曹清堯就曾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召開的新聞會上介紹贈送給臺灣同胞的大熊貓的情況。
2007年1月6日,在國家林業局公布贈港大熊貓挑選結果的新聞會上,來了很多家香港媒體,其中電視臺就10家,雖然條件有限,但還是進行了現場直播。當時一名香港記者提問,“中央政府此次贈送給香港的大熊貓如果生了崽歸誰?”這是個事前并沒有準備的問題。按規定,贈送的大熊貓如果生育,下一代滿3歲必須返還,無論在哪個地方生的大熊貓幼子都是中國的,那么,在香港生了熊貓崽后歸誰?“當然是香港,是中國的香港。大熊貓是中國的熊貓,那肯定也是香港的。”曹清堯的回答,令在場的香港記者禁不住地鼓掌。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中國的林業是世界生態的一部分。剛剛由國家林業局和商務部聯合編制完成的《中國企業境外可持續森林培育指南》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針對本國企業境外從事森林培育活動的管理和技術規范性文件,文件剛剛印發,曹清堯就組織向國內外消息,國際反響熱烈,展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世界自然基金會不久前授予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自然保護技術領導獎”,正如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干事詹姆士·李普在頒獎辭中所說:“這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首次頒發這一獎項,中國國家林業局多年來在自然保護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為營造一個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地球、實現可持續發展付出了巨大努力。”
(本欄目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局合辦)
(人民網--對外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