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部門預算和綜合財政預算改革會上的發言
時間:2022-11-05 11:46:00
導語:在全市部門預算和綜合財政預算改革會上的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當前的現狀
⒈綜合預算還沒有真正實現。雖然在年我縣就開始進行綜合財政改革,但沒有將預算內、外資金等所有收支編入了預算,預算外收入并沒有形成政府的統籌財力。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基于預算外資金是單位“自有資金”的習慣理念,預外資金雖然進入了財政專戶管理,只是對部分單位的預外資金進行一定比例的政府統籌,絕大部分預外資金最終還是返還給單位,學校等單位的預外資金還是分毫不差地返給單位。
⒉科學的定額標準體系尚未建立。近幾年來,我們不斷完善了財政支出的管理。但是,科學合理的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體系尚未建立起來。還有,公用經費、項目支出運用“零基預算”分配模式難度較大。特別是農業、教育、科技及衛生等項支出,由于上級提出了年度增長幅度或占財政支出比重的法定要求,實質上就是“基數加增長”,與“零基預算”有矛盾。
⒊項目支出預算管理難。()項目支出預算數額大、可行性研究時間緊,難以保證其科學性。()項目支出管理具有較大的彈性和伸縮性,為部門提供了一個與財政討價還價的余地。()項目支出要求根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縣委、縣政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及部門工作等重點工作來編制,具有前瞻性,但是長期以來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間安排資金,缺乏科學的分析預測工作,沒有很好地將預算編制與經濟預測結合起來。()編制下年度的預算時,政府的工作重點和發展方向及部門工作計劃尚未出臺,許多專項支出難以細化準確,導致執行中追加追減的情況經常發生。
二、對部門預算和綜合財政改革實施的總體設想
⒈進一步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在非稅收入管理改革的基礎上,對部門單位的行政事業費和其他預算外資金收入不僅要統管,而且要做到統籌,按照統一的標準,根據部門履行職責需要核定部門預算,切實做到收支脫鉤管理,逐步改變預算外資金是單位自有資金的錯誤認識,將預算外資金納入到政府宏觀調控范圍之內。
⒉逐步建立科學的預算定額標準體系。根據財力可能和事業發展情況,合理劃分部門單位的類檔,既滿足部門單位工作需要,又不浪費財政資源。開展調查、分析、測算和論證,對部門實際開支水平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對比,研究特殊部門的特殊支出需求,逐步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定員定額標準體系,為實行真正的“零基預算”提供依據。
⒊加強項目支出預算管理。()及早開展項目研究和可行性論證,建立項目數據庫評審制度。由于部門預算編制時間相對較緊,一些項目又具有專業性,需要與之相關的專業人才才能進行可行性分析論證,因此,必須建立項目數據庫專家評審制度。()部門報送的項目支出預算要附有可研性報告。今后編制部門項目預算支出時,做好可研性報告,需要說明要干哪些事,怎樣干,能夠取得什么效果以及項目資金預算等,都要在可研性報告中詳細說明。()部門報送的項目支出預算,要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縣委、縣政府工作重點緊密配合,否則財政不予安排,以改變部門、單位套取財政資金、把難題推向政府的問題。()要建立預算追加審查制度,以強化預算約束力,切實減少預算追加。
三、實施部門預算和綜合財政改革的大體安排
由于部門預算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在這方面又沒有經驗,為了穩妥的推進這兩項改革,我們準備在時間安排上,年先選擇有代表性的個單位進行試點,然后再全面輔開。
(一)建立預算編制工作機制,增強預算編制合力。
⒈建立鏈條式管理機制,理順各環節工作關系。初步建立了一個以部門為依托,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評價一脈貫通、相互促進、層次分明的“鏈條式”預算管理機制。在試點的時間安排上,今年月前制定改革試點方案,設計規劃實施步驟并統一部署,月份對單位的收支和成本費用情況進行摸底,并完成“一上”,月底基本確定預算盤子,明年月份按規定程序向縣委、縣政府匯報,明年⒉月份報縣人大審議通過后批復執行。工作實施中,預算股和有關股室、單位共同協作,密切配合,推進部門預算和財政綜合預算改革順利進行。
⒉實行“內外有別、兩步到位”的預算分配辦法,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在預算編制主體上,局外以“主管部門”為主體,履行好對所屬單位統一平衡、匯總責任,把好初審關;內以“業務股室”為主體,把好分管單位上報預算審核關口。在預算安排上,采取“內外有別、兩步到位”的靈活辦法,即財政內部由預算股根據預算內、外綜合財力情況算大賬,財政對外由各業務股室按照部門預算的要求算細賬;在內部資金分配上“分兩步走”,先確定下達初始額(基本支出及常規性項目支出),再根據財力確定法定支出增量及必保的專項支出項目,分兩次切塊。除必保支出項目外,業務股室根據分管部門特點和收支實際,按照綜合預算的原則,統籌安排支出,有效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
(二)構建預算內外資金運籌機制,深化綜合預算改革
⒈對縣級預算外收入進行政府統籌調劑。在報經縣政府確定后,爭取在年對單位取得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收入,除國家明文規定不得調劑的項目外,統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集中調劑,打入預算財力,由財政統籌安排支出。
⒉用部門預算的方法核定單位支出盤子,用財力包干的辦法強化管理。現在單位類型復雜,財政負擔很重。如何合理界定縣財政對事業單位的補助范圍、方式,是編制好縣級部門預算首要解決的問題。從這幾年的財政改革實踐看,我們應按照綜合預算的要求,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出發,對單位經費補助方式進行了不斷改進。()對部分有條件的單位,試行財政補助“零增長”或“負增長”,逐步減輕財政支出壓力。()對預外收入資金較多的部門試行“細化算賬、包干補助、節約留用、超支不補”的辦法;對一般事業單位,實行“按要素核定收支,財政定額或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補助方式。()對自行組織收入較多、經費自給能力較強的事業單位,在核定單位收支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財政補助總額包干”,減人不減資,增人不增資,優化分配結構。變“以錢養人”為“以錢辦事”,推動“事業”變“產業”。通過改革,節減財政開支,調動主管部門當家理財的積極性,促進事業發展。
(三)構建人員經費保障機制,完善基本支出管理
⒈構建了預算單位基礎信息庫。在對預算單位人員、資產、收支等情況進行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構建了涵蓋預算、決算、審計監督、人事部門等不同資料來源的基礎信息庫,并初步實現動態管理,為規范人員支出,維護基本支出預算的真實準確提供了有效保障。
⒉建立分類分檔的基本支出定額標準體系。按照力求統一規范、公平合理的原則,根據單位特點和預算管理形式,分別采取定額法、定額控制法和非定額法測算其基本支出。對納入定額法的的行政單位實行綜合定額,實行“人員支出按實際、公用支出按定額、項目支出按可能”的預算安排方式;事業單位制定了基本支出開支審核標準,實行財政補助定額。對行政事業單位劃類分檔,分別確定標準定額。為統一規范單位支出標準,優化支出結構,逐步均衡單位供給水平,合理編制基本支出預算奠定了基礎。
⒊適當增加部門機動經費。考慮到受預算編制時間提前等影響,各部門難以準確預計所有的收支增減因素,為確保預算順利執行,允許各主管部門在部門預算中預留部分不可預見經費,規模控制在本部門日常公用支出以內,主要用于單位不可預見開支。但這部分資金原則上由主管部門在下半年動用,開支項目報財政局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