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形式花樣迭出 反腐根本一以貫之
時間:2022-11-28 04:07:00
導語:腐敗形式花樣迭出 反腐根本一以貫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紀委《關于嚴格禁止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若干規定》日前發出,其中的八個“嚴格禁止”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謝春濤教授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來形容執政黨這一新規,并指《規定》說明“雖然某些領導干部的貪腐手段趨于隱蔽和復雜,但中紀委的反腐應對措施不斷升級,更加精準”。
自1926年中國共產黨第一份反腐敗文件《關于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以來,81年間“反腐倡廉、拒腐防變”這根紅線貫穿始終。黨對反腐工作從未忽視,幾代領導人也都反復強調反腐敗的重大意義。這種對反腐敗的認識一脈相承,表現在制度上則是每一個年度里的三令五申。八個“嚴格禁止”中,有關“入干股、假投資”等近幾年才出現的腐敗新形式,固然可稱為“新”,但利用權力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本質卻是始終如一。因此,《規定》針對的雖然是“當前查辦違紀案件工作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但對黨員提出的這些紀律要求本身卻只是“再次重申”。
我們無須回避腐敗的時代特征,腐敗的潛滋暗長往往是制度性的,而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改革開放以來腐敗的蔓延,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沿用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打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新舊體制轉換中的漏洞為腐敗留足了空間。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推行價格體制改革,生產資料價格實行雙軌制,大量尋租性腐敗機會也由此而產生。其時,通過“走后門”、“批條子”而爭相“尋租”的行賄受賄、投機詐騙、倒買倒賣和“官倒”等腐敗現象一度猖獗。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價格雙軌制的逐步取消,與此相聯系的腐敗現象也隨之逐漸消失,但以貸款謀私利,以賄賂求“上市”,貪污或挪用公款從事“炒房”、“炒地”、“炒股”、“炒期貨”等現象日益嚴重起來。今年股市瘋狂,炒股中的內幕交易、挪用公款等等自然是“新情況、新問題”。我們不回避不同時代腐敗的不同表現形式,但究其實質而言,任哪種腐敗形式都可表現為“利用權力謀取不正當利益”,腐敗本身并無新意可言。
在腐敗與反腐這一對矛盾體中,反腐在明,腐敗在暗,“道高一尺”,自然緊接著就會有“魔高一丈”。反腐敗的特征之一就是追著腐敗跑,我們既需要追得上,最重要的還應扛得住。在手段上,反腐敗永遠無法趕超腐敗,我們可以順應時代的特征去完善一些預防腐敗的措施,防止出現新的腐敗形式。我們卻不可能違背歷史規律,趕在時代的前頭,去提前“反”了新的腐敗形式。
對現階段的腐敗手段進行一番總結,并外化為預防文件加以指引人們的行為,的確為防腐所必須。但我們畢竟不能從技術層面一一列舉應當“嚴格禁止”的所有內容,在我們這個以成文法為主要淵源的國家,立法總是盡可能抽象化以保持其穩定,這種抽象無疑也傷害了可操作性。因此才有了對腐敗的種種細化——我們總跟在腐敗的后面,進行分析與總結,進而推出一些預防措施。但由于這些有具體針對性的舉措僅僅限于方式本身,而忽略了對“權力腐敗”這一實質性的制度防范,使得一種腐敗形式即便真被“嚴格禁止”,也會有另一種腐敗形式脫穎而出,成為新的待總結的對象,并很可能出現在下一個“嚴格禁止”中。
因此,八個“嚴格禁止”無論如何“新”,這種事后總結也僅僅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策。至于“30天內交待問題將從寬處理”更非新規,類似的舉措紀檢機關沒少用過,當類似的規定被龐大的“犯罪黑數”所吞噬時,它的再出臺于公信力而言就又減弱了一分。反腐敗貴在堅持不懈。不管形勢政策如何翻來覆去,有腐敗就得查,有違法就得有責任追究。如果短期內的“嚴打”能夠收效明顯的話,也許只是因為相關部門在“嚴打”之外的日子里放松了反腐的神經,導致了平日工作的懶散和得做且做。我們固然不需排斥三令五申的“嚴格禁止”與對腐敗者有限豁免的喊話,但我們更需要日常的反腐工作,以及對腐敗本質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