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城市構建和諧社會根本在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
時間:2022-03-21 03:31:00
導語:資源型城市構建和諧社會根本在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的戰略決策,也是全國所有城市正在努力實現和追求的目標。作為有困難有壓力也有機遇的資源型城市包括大慶市,同樣都要不懈努力,堅定地去實現和諧社會的建設任務。
資源型城市有其特殊性,建設和諧社會任務更加緊迫。我國初步界定資源型城市118個,占全國城市總數的18%,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2.4%,其中東北三省資源型城市就有30個,占東北三省城市總數的33%。目前很多資源型城市進入資源開發中后期,大致的特點都面臨著很多社會的和經濟的問題,如經濟結構單一、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大、農民耕地相對減少、生態環境不同程度受到相對破壞、人才相對匱乏、存在一些社會不穩定因素等等。
資源型城市如果順其自然發展,結果只有資源衰竭城市衰退一條路,如果積極地轉型,那么就能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新境界。而轉型的過程是艱苦的、艱難的,尤其是資源開發的后期。轉型的問題,不是我國資源型城市特有的問題,而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過程必然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積極的轉型,正是我國資源型城市要努力實現的建設和諧社會目標。
資源型城市作為國家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地,只有實現社會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資源的穩定供給,才能確保石油等戰略能源的安全。因而,資源型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其任務更艱巨、意義也更大。
資源型城市構建和諧社會困難大,機遇也多,所有問題的關節點就是城市的未來希望問題,也就是能不能解決好可持續發展問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立足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和人的發展的可持續。總的就是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引,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未來;既要滿足當代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又要保證子孫后代持續生存發展的需要,努力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使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協調起來,走科技支撐、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科學發展之路。那么如何實現資源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呢?
第一,搶抓機遇,選準方向,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努力在經濟發展上實現可持續。
經濟是城市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社會和諧很大程度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資源的衰退必然導致生產力水平的下降。確保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一方面要科學合理開采資源,另一方面就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積極轉型。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過程,大致都要經過資源主導、資源和接續產業并舉、接續產業主導的三個階段。
資源型城市在資源開采最佳時期轉型,有主業的支撐,轉型成本較低,容易成功。因而,抓住歷史性機遇,大力發展接續產業是資源型城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大慶在石油開采鼎盛時期,就開始考慮城市未來,幾屆班子都在研究和推動新興的接續產業問題,尤其近幾年,一方面在創建百年油田上下功夫,加大后備資源勘探儲備,穩步發展主業;另一方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已經在接續產業發展上有了重大突破,超千億元的石化產業和新型材料、農副產品深加工等10余個數百億或幾十億的產業規模正逐漸形成,大豆產業等20多個工業園區蓬勃發展,已經成為黑龍江“哈大齊”工業走廊的中堅力量。經過不懈努力,經濟結構石油一柱擎天的局面已有很大改變,石油與非石油經濟比例已由“十五”初的77.1∶22.9調整到目前的64.6∶35.4,力爭到“十一五”末,調整到50∶50,地區生產總值將由去年的1620億元,增長到2160億元,到那時,大慶的經濟增長方式將從根本上得到轉變,產業發展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狀態。
第二,高度關注民生,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努力在社會發展上實現可持續。
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由低層級和諧向高層級和諧的提升是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努力的目標。加快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繼續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逐步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大慶加快和諧社會構建,積極處理好地方與中省直企業的關系、城市與所帶鄉村的關系、城市發展與幫助、扶持困難群體的關系,努力形成地企和諧、城鄉和諧、社會穩定的局面,使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提升。近幾年,大慶社會事業得到很快發展,引進提升大學7所,建成引進科研院所已達91個,高校擁有量和基礎教育質量位居全省前列。“十五”期間新增就業18萬人次,大慶成為全國16個創業示范城市之一。擴大社保覆蓋面,在全省率先啟動農村低保,實行居住、供熱等“七位一體”的綜合救助體系。動遷改造10個棚戶區,建設外來流動人口居住區14萬平方米、廉租廉價房20萬平方米,安置外來務工人員和城市低收入家庭4000多戶,大慶改善低收入居民住房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大慶在“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十二位、在東北三省排在第二位,基本實現了由礦區型城市向現代都市的跨越。
第三,建立長效機制,以法制保證,努力在生態環境發展上實現可持續。
自然環境承載和支持著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資源型城市要充分考慮自然的承載能力,充分認識人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既要關注人的發展,也要關注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資源條件的變化,資源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應從主要為生產建設服務,轉向兼顧生產和生活。要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積極向國家爭取資源開發補償和衰退產業援助的政策,按照國家機關法律法規,使政府在法制的軌道上實現推進政策的連續性。要加大投入,增強城市功能,加強環境整治、保護和修復,為擴大對外開放和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宜居環境。要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粗放型增長方式,大力鼓勵綠色開采、綠色制造、清潔生產、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破壞,逐步形成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
大慶市堅持用現代都市理念,積極完善城市功能,“十五”以來建設城市道路466公里,并建起了立體化現代交通網絡。大力實施主城區退耕還林、草原禁牧、湖泊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工程,地企聯合建設生態園區66個、污水處理廠4座,治理城區大型湖泊8個,新增城市綠地2600多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5%。“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品牌正在全國叫響,大慶是我國內陸首家環保模范城市,并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十佳魅力城市”。
大慶作為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重點和試點城市,擔負著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和為同類資源型城市發揮示范作用的重任,應該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探索上走在全國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