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工作講話
時間:2022-03-20 02:22:00
導語:科技創新工作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在秋高氣爽的泉城濟南,參加第*“華交會”的工商和科技界精英們相聚在一起,分享知識、智慧、激情和責任。作為一名法制工作者,我很高興以這樣的方式與諸位相識,并與大家分享我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理解和認識,一起回顧中國法治建設的歷程,展望中國法治建設的未來。
大家知道,法治是政治文明成熟的標志,凝結著人類智慧,是人類向往和追求的價值。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和選擇,是13億中國人正在進行的偉大實踐。在法治建設發展的道路上,中國經歷過顛簸和迷茫,現在終于邁向了健康發展的坦途。30年來,中國的法治建設伴隨著經濟騰飛和社會進步而扎實推進。據統計,從*年到年8月底,除憲法和4個憲法修正案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通過了380件法律、14個法律解釋和140個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制定了1110件行政法規。目前,除憲法外,現行有效的法律229件、行政法規663件。可以說,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經做到了有法可依。下面,我想從憲法的與時俱進、市場的規則塑造、政府的依法行政和人權的基本保障等4個方面,向各位展現中國法治建設的不同側面,并就中國法治建設的未來發展,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憲法的與時俱進
憲政是法治的脊梁。針對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團體要有一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根本大法。用憲法這樣一個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使全國人民有一條清楚的軌道,使全國人民感到有一條清楚的、明確的和正確的道路可走。”
“五四憲法”作為新中國第一部根本大法,奠定了中國憲政制度的基礎。年和8年兩部帶有明顯“”烙印的憲法,標志著中國的法治建設陷入了低谷。*會以后,中國的憲政建設撥亂反正,實現了戰略轉折,憲法也因此獲得了新生和尊嚴。1982年憲法以1年憲法為基礎,全面規定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公民權利等各方面的總體框架和基本路線,成為中國人民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年憲法制定后,到目前為止,先后進行了4次修訂,縱觀歷次修訂的內容,可以發現憲法與時俱進的基本脈絡:
*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第一個憲法修正案。這個修正案共兩條:一是肯定了私營經濟的地位;二是規定了土地使用權的依法轉讓。這兩項關乎所有制多元化和土地權益流轉的規定,極大地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大發展。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第二個憲法修正案。這個修正案共9條,主要內容有:一是明確了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二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明確規定堅持改革開放;三是確定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些規定體現出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國家堅持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決心,為保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走回頭路,提供了重要保障。
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第三個憲法修正案。這個修正案共6條,主要內容有:一是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二是確定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這是法治的字眼第一次出現在憲法中,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第4個憲法修正案。這個修正案共14條,主要內容有:一是確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二是確定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三是發展擴大了統一戰線的力量;四是完善了土地征收、征用及補償制度;五是規定了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監督和管理;六是完善了私有財產保護制度;七是增加規定了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八是增加規定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九是完善了緊急狀態制度。
上述4個修正案,核心內容都是圍繞經濟體制完善、法治國家建設、基本權利保障以及發展理念更新等主題,這些規定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指南針。憲法與時俱進地修訂,使得憲法越來越獲得至上的權威和尊嚴。如今,憲法不但在制度上成為現實,而且在情感上也成為現實,憲政理念已經根植社會、根植人心。
二、市場的規則塑造
曾經有人這樣說:在作用于人類的所有力量中,如果不考慮愛的力量,競爭無疑是第一位的。市場就充分體現了競爭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如此巨大,如果不能有效地規范,就可能會有違經濟的繁榮和人類的美好期待。因此,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塑造市場規則當然就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使命。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中國的法治在塑造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法律制度方面,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表現在:
---在基本民事制度方面,我們制定了《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和《物權法》等一系列民事基本法律,建立了完善的債權制度和物權制度,確立了合同自由原則以及物權法定、物權平等保護原則,形成了各種所有制經濟合法共存、平等競爭的格局,締造了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獨立、平等、自愿、公平的和諧法治生態。
---在市場主體制度方面,制定并完善了《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商業銀行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企業破產法》等法律以及規范法律、財務、信息咨詢等市場服務組織的法律、行政法規,豐富了市場主體的組織形式、完善了市場主體的內部治理結構。
---在市場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直銷管理條例》、《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規范了市場競爭行為,促進了壟斷行業的改革,加強了政府的監管和社會的監督;制定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制度,切實保護了消費者利益和保障了產品質量;還制定了《保險法》、《證券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外匯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確立了公開、公平、公正的行業監督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風險。
---在宏觀調控制度方面,制定了《預算法》、《審計法》、《政府采購法》、《價格法》、《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稅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小企業促進法》、《中國人民銀行法》、《統計法》等法律,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促進了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方面,制定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提供了科技創業、知識創新的優質法制環境。
---在對外經貿合作方面,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和《對外貿易法》等一系列法律,為境外投資者在中國投資提供了多種模式、多種組織形式的選擇,充分保障了境外投資者在中國投資、開展經貿活動的合法權益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們修訂了《對外貿易法》,建立了既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透明的對外貿易制度。與此同時,我們對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行政法規進行了集中清理和修改,取消了要求外商投資企業自行保持外匯收支平衡,自產產品全部或者大部分出口,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開發新產品替代進口以及在中國購買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燃料、配套件等一些限制性措施,從而賦予了外商投資企業更大的經營自主權,進一步改善了外商來華投資的法律環境。我們還適時調整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并不斷加大對外商投資的開放力度。目前,鼓勵類外商投資項目由186個增加到了262個、限制類由112個減少到了75個,放寬了外商投資的股比限制,并將原來禁止外商投資的電網和一些城市的燃氣、熱力、供排水等管網列為對外開放的領域,且進一步開放了銀行、保險、商業、外貿、運輸、會計、審計、法律咨詢等服務貿易領域,并鼓勵外商投資西部地區。
中國經濟在30年里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這與法治建設中塑造市場規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又反過來積極促進了法治的進步。可以說,中國的法治建設與市場經濟動靜互根,形成了良性的相互促進機制。
三、政府的依法行政
法學家約翰.富勒曾對法治有過這樣的表述:法治的意思必然是,在百姓發生作用的時候,也同樣對政府發生作用,法治如果不是這個意思,也就沒有任何意思!依法治國,首先是要依法規范政府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法治權、依法治吏、依法治官。政府是否能夠嚴格依法行政,是能否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關鍵因素。在依法治國方略確立后,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實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先后頒布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等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原則、要求、任務和措施。
保障政府依法行政,需要法律制度的依托。在這方面,主要確立了以下基本制度:
一是在規范政府共同行政行為方面,制定了《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并在抓緊制訂《行政強制法》,籍此進一步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確保政府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合法、公開、公正、便民,值得信賴,從制度上杜絕亂審批、亂發證、亂罰款等政府違法行為,并且盡可能地給民事主體的意思自治、市場的競爭機制以及行業的自律管理等留置更大的空間。此外,《憲法》、《物權法》關于征收、征用的規定,對于制約政府行為,保護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二是在行政監督、行政違法救濟方面,制定了《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法律,真正使得政府用權花錢受監督、濫權要擔責、侵權要賠償;使得“民告官”有了切實的制度保障。
三是在國家公務員管理方面,制定了《公務員法》、《人民警察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公安機關督察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對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提高公務員素質和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在政務公開方面,制定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開設政府信息網站,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百姓享有對自己政府的知情權,讓為人民服務不但成為能夠被人民感受到的服務,也是能夠被人民看得見的服務。
四、人權的基本保障
基本人權,是權利的靈魂。在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保障人權是法治的第一要務。生存權、發展權以及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都是中國基本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人權發展追求的目標。中國憲法明確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以憲法為依據,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有關保障人權的法律制度,這些制度主要有:
一是在生命權的保障方面,制定了《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安全生產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在堅持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原則的前提下,保留了死刑。
二是在人身自由和尊嚴方面,《憲法》、《立法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法法》、《民法通則》等都有保障性的規定。在中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非經司法機關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法律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公民的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等人格權受法律保護,公民的尊嚴不受侵犯。
三是在政治權利、自由和信仰方面,制定了《憲法》、《選舉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集會游行示威法》、《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信訪條例》、《宗教事務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保障了公民的選舉、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權利以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
四是在勞動、經濟、社會、文化等權利方面,制定了《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就業促進法》、《義務教育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母嬰保健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還制定了《工傷保險條例》、《失業保險條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等行政法規,目前正在研究制訂《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慈善法》法律等,這些將共同構筑起權利保護的法制之網。
此外,公開審判制度、合議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刑事辯護制度、訴訟制度、回避制度、行政復議制度、行政訴訟制度、司法調解制度、司法救助制度以及法律援助制度等法律制度,都為人權的全面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法制擔保。
女士們,先生們,在保障人權的問題上,中國不但放眼世界,而且扎根民族傳統。在提出發展權后,中國人權理論界又提出了和諧權的概念,這是個飽蘸中國文化元素的人權視角。和諧權的概念,體現在個體層面,強調身與心的和諧平衡;體現在社會層面,強調人與人的和美共榮;體現在國際間,強調國與國的和平共處;體現在人與自然關系上,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同韻合律。這些中國元素,重在彌合與超越,其關注的不再是局部而是整體,強調的不再是競爭對抗,而是和平共處。我們堅信,在人權的問題上,中華民族一定能夠依靠自己的智慧,開創新局面、開拓新境界。
五、中國法治建設的展望
女士們、先生們,在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任重道遠可想而知。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形成一個穩定而有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必要性和挑戰也隨之而來。這一體系應當能夠包容、引導作為發展結果而出現的多元利益和各種社會力量,解決發展生存的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樣的法治結構,應當能夠鼓勵健康的理想、自由的創造和真誠的努力;這樣的法治結構,本身也應當具有自我完善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準確地判斷中國未來的法治走向,需要更寬廣的眼界和更深切的洞察力。但有一點我們可以堅信,中國的法治將會在既定的軌道上健康前行。在今后的時間里,中國法治建設必然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從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自覺守法等方面扎實推進。在立法數量增加、法律體系完善的同時,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完善法治運作機制,提升公眾對法治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將越來越成為法治建設的重心。
女士們、先生們,“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在今天的千佛山下、大明湖畔,我看到的是名士云集、群賢畢至。我們相信,第*“華交會”一定會更好地增強交流與合作,更多地增加投資和創業;我們更相信,這樣的合作交流不僅會有益于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也同樣會有益于中國法治的進一步發展。
- 上一篇:DOS圖形編輯軟件設計論文
- 下一篇:Windows圖像顯示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