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縣長在煤炭工作會講話稿

時間:2022-06-14 10:56:00

導語:副縣長在煤炭工作會講話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副縣長在煤炭工作會講話稿

同志們

安排布置今冬明春全縣煤炭平安生產工作。剛才,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省、地煤炭生產經營及其建設相關會議和文件精神。縣政府辦黨組書記吳克華同志組織大家學習了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煤電油運保障工作的通知》黔府辦發〔2010〕252號)銅仁地區行政公署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做好煤電油運保障工作的通知》銅署辦發〔2010〕189號)精神;縣工貿局副局長、煤炭局局長楊錦昌同志傳達了貴州省2011年重點煤炭供需銜接會議精神,通報了縣煤礦技改、建設及電煤供應情況;縣工貿局黨組成員、煤炭局副局長張加勝同志安排安排了今冬明春全縣煤炭工作。與會同志要認真領會會議精神,并抓好貫徹落實。下面,再強調五點意見:

一、正確掌握煤炭工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認清形勢。

煤炭的生產和供應為全縣經濟社會繼續、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要素支撐。同時,煤炭是縣主要的能源資源和支柱產業。煤炭工業是縣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局部,對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和引領作用。近年來,縣工業經濟繼續增長,特別是最近三年連續保持25%以上的增速,其中煤炭工業產值就占較大份額,可以說,煤炭工業對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內產業從東向西加快轉移已成為趨勢,即將跨入“十二五”國際、國內經濟結構仍將發生深刻變化。縣煤炭工業仍處于大有可為的發展戰略機遇期。一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工業強省戰略,為我縣煤炭工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今年10月份,省委召開全省工業發展大會,并出臺了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決定》省委十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明確的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將統領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全過程。同時,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編制的貴州省工業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已把煤電產業作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十大產業之一重點打造,要求進一步加快小煤礦升級改造,擴大規模、保證供應;積極開展煤矸石、煤泥、煤層氣(煤礦瓦斯)與煤共伴生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規模化、規范化、集團化發展。2015年,全省煤炭產量達到2.5億噸,工業總產值1500億元,累計投資1800億元。二是縣煤礦理論儲量2億噸,產量、儲量在全區占較大比重,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大力打造,煤炭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全部煤礦已技改擴能為年產9萬噸,具備了發展煤炭工業的基本條件和優勢。三是煤炭及其化工工業仍將成為我縣“十二五”期間工業發展的重點產業,從政策、環境等方面將制定具體的措施促進發展,以此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激進生產經驗仍占一定市場,但我也要清醒認識到縣煤炭工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一是煤炭生產平安壓力大。縣煤炭基礎單薄。容易發生平安事故,煤炭生產平安面臨較大壓力。二是產能小。縣所有技改建設煤礦僅設計年產9萬噸,屬于小煤礦,離國家、省對煤炭年生產能力的要求有較大差距,隨時都面臨產能淘汰的風險。三是生態環境接受壓力大。煤炭生產由于歷史的粗放式開采導致了地質、生態遭受不同水平的破壞,生態環境脆弱,治理難度大,煤炭健康發展推進難。

各產煤鄉鎮和相關部門要能夠搶抓機遇、克服困難,面對煤炭工業發展的有利形勢和不利因素。掌握發展方向,把思想統一到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重大決策布置上來,充分利用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空間,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以此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科學跨越。

二、切實抓好煤炭基礎平安,全面落實煤礦企業的平安主體責任。

切實承擔煤炭生產平安的主體責任,煤礦企業要認真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煤礦平安生產工作的意見》黔府發〔2010〕18號)精神。確保生產平安。一是嚴格規范生產經營建設行為。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平安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規定,全面落實企業平安生產主體責任,煤礦企業必需依法取得相關證照,依法依規從事生產經營建設活動;必需堅持不安全不生產和不建設,嚴禁超能力、超強度、超定員組織生產;依法建立健全平安管理機構、規章、制度和責任體系;全面開展平安質量規范化創建活動;嚴格按要求配備“五職礦長”和平安管理人員;嚴格平安目標考核。二是深化瓦斯治理。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必需嚴格執行防突規定,確保實現通風可靠、抽采達標、監控有效、管理到位、隱患排除、綜合利用。三是加強水害防治。煤礦企業必需認真開展水文地質調查分析,完善相關水文地質資料,編制礦井防治水方案,組建專業探防水隊伍,配備專用探放水設備,堅決做到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四是嚴格落實隱患排查排除演講制度。存在重大隱患的必需停產停建整改、及時上報并制定整改措施,確保整改措施、責任、資金、時限和預案五落實;整改結束后,進行隱患整改效果評價,達不到要求的嚴禁恢復生產和建設。五是嚴格落實礦級領導帶班下井制度。煤礦企業要認真執行《煤礦領導帶班下井及平安監督檢查規定》貴州省煤礦領導帶班下井及平安監督檢查實施細則》建立健全煤礦領導下井帶班制度,切實做到礦級領導下井帶班并與工人同時下井、同時升井,切實履行帶班職責,發揮帶班作用。六是積極采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提高煤礦采煤機械化和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加快推進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所有技改建設礦井還要同時依照環保“三同時”高標準、高要求建設環保項目,加快進度,按期試運行,盡早發揮效益。

三、全面落實監管責任,加強煤炭平安監管。推進煤礦平安與建設。

事關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平安生產事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平安工作不能缺位、失位,要常抓不懈。機構“三定”方案未確定前,縣煤炭局要切實履行煤礦行業主管職責,強化對煤礦安全的管理和指導,做到組織、人員、監管到位,并按照“權責對等”原則,承擔相應的平安管理責任;進一步加強平安生產執法力度,加大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認真做好煤炭市場管理、電煤調運、煤化工產業等工作,推動全縣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各產煤鄉鎮和縣安監局要切實加強煤礦平安監管,從嚴要求,確保平安生產;縣國土資源、供電、公安、環保等部門要認真履行部門管理職責,加強監管;縣級領導及其相關部門、鄉鎮要認真貫徹落實煤礦企業包保責任制,形成全方位立體監管網絡,確保不發生平安事故。煤礦企業要正確對待各監管部門的履職,實現生產平安;要認真處置好與當地群眾的關系,通過適當方式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實現礦區和諧。

四、平安生產,依法建設。守法經營,樹立優秀煤炭企業家形象。

要在確保平安的前提下,煤礦企業負責人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加足馬力建設生產;同時要守法經營,不得短斤缺兩、摻假使假,服務和服從政府調控,做一個合法經營的優秀企業家。一是要做好電煤供應和電煤調運工作。國火電占85%比例,沒有火電支撐,煤炭銷售就成問題,煤炭產業發展就緩慢。今年,縣電煤供應任務僅完成2.5萬噸,尚欠任務7.5萬噸,工作很不理想。各產煤鄉鎮、相關部門和煤礦企業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全力做好電煤供應工作。由縣工貿局(煤炭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以企業為主體,千方百計完成電煤供應任務。要結合煤炭價格調節基金,加強綜合管理。即日起,凡屬電煤供應的不征收煤炭價格調節基金;縣內其他用煤,按每噸50元先征后返;省外用煤按100元征收煤炭價格調節基金,必要情況下可按每噸200300元征收煤炭價格調節基金;技改、建設礦井工程煤和保管老系統生產煤一律供應電煤。二是要足額繳納稅費。煤礦企業要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按時足額繳納相關稅費,不得偷稅、逃稅。三是要按“三同時”落實環保治理措施,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譙家煤礦區污水處置廠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各煤礦企業要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和年初制定的治理方案,多方籌措資金,確保污水處置廠順利投運,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今后的煤炭采掘中,也要切實采取環保措施,確保不破壞生態環境。四是要切實做好“兩季”兩節”兩會”煤炭供應,維護社會穩定。兩季”兩節”兩會”歷來是縣電煤保障的重點和難點。兩季”指冬春季,因天氣寒冷電力需求旺盛,水電喪失調峰能力,必需依靠火電支撐,電煤消耗隨之上升,加之群眾生活用煤量增加,煤電保證供應難度增大。兩節”指元旦和春節,關系到人民群眾能否過上歡樂祥和的節日問題,且春節各煤炭企業放假停產面大,煤源不足,購煤困難。兩會”事關國家政治生活大事,兩會”期間不能因供煤和供電影響社會穩定。因此,這幾個特殊時段,各煤礦企業要服從大局,保證供給。同時,煤礦企業要未雨綢繆,隨時儲藏100噸煤炭,以備不時之需。五是要按時足額發放工資。務工人員工資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國務院三令五申不得拖欠務工人員工資,縣里也經常強調;各煤礦企業要及時發放工資,不得拖欠,確保務工人員正常生產生活和社會穩定。特別是當前春節來臨,更要按時足額發放工資,讓他過上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六是煤炭企業要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回饋社會。今年底,縣要組建慈善總會,希望大家積極參與,扶貧濟困、安老助孤,為社會多獻愛心、多做貢獻。

五、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強化服務。

省委、省政府已經確立了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為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十二五”即將來臨。縣擬將煤炭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各產煤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將思想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決策布置上來,加強服務,協助煤礦企業排憂解難,為煤礦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縣煤炭局要指導和協助煤礦企業料理建設、試運行等一些必備手續,盡快驗收生產;縣供電局要保證煤礦電力供應;縣安監局要加強日常監管,監督煤礦企業做好平安生產,并協助料理各種手續;各產煤鄉鎮和縣公安局要切實維護煤礦企業的生產秩序,依法打擊影響企業生產的違法行為,確保企業生產正常;其他部門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依照各自職能職責,寓監管于服務中,加速推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