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大會講話范文

時間:2022-02-09 11:32:00

導語:縣域經濟發展大會講話范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經濟發展大會講話范文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可以說是我國的“民生經濟”、“國本經濟”,肩負著固本強基的重大職責,自大提出“壯大縣域經濟”以來,各省市的縣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從目前來看,總體經濟形勢回升向好,縣域經濟發展既處于有利的機遇期,但也面臨著較大的挑戰。新城區是一個轄有城區和農村的市轄區,以城市經濟為主,立足這一實際,我區經濟的發展既要按照完整的縣域經濟去謀劃,又要把握好城區經濟的特性切實研究。今后一個時期我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繼續以優化和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切實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大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努力培育“新興服務業、高科技工業、現代農業”三大產業體系,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三化水平,努力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的經濟發展新格局。為此,需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對外交流與協作,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區域經濟關系是在區域相互開放、市場一體、產業相聯、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的開放系統;傳統的行政界限被打破,中心城市和發達地區經濟主導力量擴散效應正在不斷加強;區域的競爭、城市群的競爭已成為一種新的競爭。在這樣新的形勢下,發展縣域經濟就要敢于跳出縣域行政邊界,將縣域經濟置身于大的區域當中,從大的區域空間來謀劃自身的發展,在更廣的領域尋求協作和獲取資源。加強經濟協作、大力招商引資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在優化自身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對外交流與協作,最大化的發揮自身優勢,將自身優勢轉化經濟優勢,更多地吸納外部的,甚至于是國際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來發展自己,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開放格局,以大開放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實力的增強。當前,我區對外經濟交流協作的力度不斷加大,積極引進符合我區產業定位的主導特色產業和知名企業,狠抓項目的儲備、建設和培育,全面實施項目拉動戰略,為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提供重要保障。

二、把培育主導產業和發展特色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提升經濟發展的競爭力。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具備特有競爭力的優勢經濟,對地方經濟起到支撐作用,關鍵在于有特色,有競爭力。我們要抓住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在培養主導產業和發展特色經濟上實現新的突破。我區作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核心城區,三產服務業資源集中,優勢明顯,一直以來,是發展服務型經濟的優勢區。我們將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抓住首府深入實施服務型經濟發展戰略的歷史機遇,首先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的產業領域,提升產業層次,完善產業功能,把服務業培育成我區最具競爭力的特色經濟,重點圍繞現已初具規模并且覆蓋整個城區的“七橫一縱”8條特色商貿街區,大力發展金融電子、餐飲娛樂、建材裝飾、汽車貿易、體育休閑等產業,形成“一街區一特色產業”的城市經濟布局。其次是依托呼包鄂地區國家級“兩化融合”創新實驗基地落戶我區鴻盛工業園區,大力引進高科技工業項目向園區集聚,形成高科技工業產業集群,發展具有集聚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第三是立足我區既有農區又有城區的實際,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城帶鄉的方針,圍繞“為城市服務、靠城市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經濟,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扶持發展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逐步形成以林果種植、畜牧養殖、花卉苗木等為主導的各具特色的優勢農業產業基地,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三、堅持“環境制勝”,打造良好發展環境。發展環境的優劣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發展環境是“第一資源”和“第一推動力”,一個地區有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可以充分吸引外部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向其流入,反之,即使本地各種資源充裕,也會外流。特別是向我區這樣的市轄區,良好的發展環境既要有完善的城市服務功能,又要有開放、公平、高效的體制環境。所以,我們今后要繼續把優化發展環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是要抓好硬環境建設,正確處理好城市建設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在強化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升城市服務水平上下功夫,加強城區商業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會展中心、體育中心及休閑中心的建設;另一方面是要抓好軟環境建設,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切實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消除制約經濟發展的機制障礙,理順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營造低成本運行的投資環境,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努力為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四、注重持續協調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規劃先行,在全市“一核雙圈”的整體規劃之內,找準自身的優勢和發展定位,科學編制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合理安排產業布局,形成多個功能性區域,形成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一體化格局。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隨著城區經濟密度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平面擴張增長方式已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必須突出三次產業互動發展。三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節約用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扎實推進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嚴格執行能耗和環保標準,對新上項目嚴格評審,全面落實加強土地調控和管理的各項措施,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