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在顧問聘任儀式發言
時間:2022-03-18 08:17:00
導語:市長在顧問聘任儀式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今天似乎又找回了在科技部工作時的狀態,那時經常搞這種務虛的討論,每次感覺都象是一種“精神大餐”。到地方工作后,接觸到大量具體事務,像陀螺一樣從早轉到晚從未停歇,時間長了就感覺心里發虛、腦子發空。因此,我認為經常舉辦今天這樣的座談會大有益處,盡管時間很短,但收獲很大。首先,我要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與會的市政府特別顧問,也是我非常尊敬的領導、專家和企業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為什么要做聘任市政府特別顧問這件事情?我以為這是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需要。應該說,我們能夠走上領導崗位的同志都是有智慧的人、有能力的人,可是在這個信息海量奔涌的社會里,在這樣一個時刻都在變化的時代,即便我們窮盡個人智慧,也還有很多問題是我們不能充分認識、不能準確把握的。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機制或者一種平臺,更多地利用、借助外腦,達到信息交互、思想碰撞,幫助我們提升境界、深化認識、完善決策,我認為這非常重要,是明智之舉。
是一方神奇的土地,神奇在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神奇在豐富的自然資源,神奇在人民群眾的仁義、寬厚、包容與友善。我來到這里與大家一同奮斗,感覺非常幸運、幸福。圍繞今后的發展,各位特別顧問都講了很好的意見,這也是我們一直在關注和思考的重大問題,希望與會的各級各部門領導同志認真領會吸納。下面,我結合對幾位特別顧問講話的理解,就未來發展需要做好的幾篇大文章談些認識和想法。
一是結構調整的文章。剛才幾位顧問都提到這個問題,這對來說的確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了。是資源型城市,煤炭開采還有10年的黃金期,而今年上半年53%的地方稅收來自煤電,這就意味著我們還沒有完全走出資源依賴的經濟發展模式。早在2007年,市委、市政府就高瞻遠矚地提出加快推進經濟戰略轉型,這篇文章究竟應當怎么做?我想特別應該把握兩點。首先,結構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世界上一些資源型城市成功轉型的經驗表明,一座城市完成轉型通常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長時間,目前還沒有短時間內完成轉型的先例,特別是在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實現轉型更不可能。所以,我們在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必須要有長期的心理準備,必須對經濟規律有深刻的把握,如果不愿意或不能夠承受轉型之后帶來的陣痛,這都是不現實的。其次,要加快推動產業升級。具體來說就是堅持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高技術化兩條腿走路。所謂傳統產業高技術化,就是促使傳統產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這個問題對于我們來說尤為重要。今天我們談某一個產業的發展,不是談你生產什么,而是談怎么生產,這是更為關鍵的。比如電視機曾經被認為是中國從引進到消化吸收最成功的一個產業,從最早引進生產線,再具體到引進顯像管的生產線,幾乎把彩電95%的價值鏈都轉移到了中國,單從這個產業本身來說是非常成功的,但問題在于任何產業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當面板電視誕生后,傳統顯像管電視機就以摧枯拉朽之勢一夜之間陷入沒落。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創新能力,我們不能參與到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中去,或者我們沒有機會參與其中,所以當這個產業出現轉型時我們只能束手無策,只能看著大量投資變成廢鐵。所以不論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還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最核心的部分都在于創新,如果我們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只是扮演一個“擰螺絲釘”的角色,即便產品都在你這里生產,也不能說在高新技術領域爭取了主動、擁有了優勢、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在這樣一個層面上我們要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
二是深化改革的文章。改革對于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改革的過程卻是步履維艱、阻力重重。因為只要改革就涉及到權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再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愿意把自己的蛋糕做小,都希望改革能讓自己得利。但如果大家都是這種思維,我們的改革就無法推進。有人講改革是自下而上的,也有人講應當自上而下,但我認為,改革要來自我們每一個人的自覺,我們都要參與改革,也不要排斥成為被改革者。比如政府改革,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發展環境、發展條件、工作對象都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我們的思維模式、管理工具究竟發生了多大變化呢?我不敢說沒有變化,但是這種變化與我們面臨的環境相去甚遠。以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為例,我們常說決策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那么怎樣確保我們的決策是科學的、民主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這個應該成為我們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在這方面顯然做得還不夠。
三是對外開放的文章。發展的實踐證明,凡是發達地區、成功企業,必定是走在對外開放前列的。比如兗州的太陽紙業、華勤集團,以及兗礦集團、如意集團,這些企業都是對外開放的先導者,其發展理念、資源聚集方式乃至營銷市場都是開放式的。反之,一些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企業,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開放度不夠是一個重要癥結。目前我們利用自身的資源不夠,利用外部資源更少,利用資本市場吸納優質要素的能力就更顯不足。剛才幾位顧問談到了資本運作問題,使我們看到了自身資源與外部資本對接帶來的機會與產生的效益。我們的高新區同樣如此,他們做創業資本已經有了良好開端,原來很多企業想拿一、二百萬元貸款都很難,但是有了創業資本以后,只要它認可你的技術和團隊,就可以幾千萬、甚至上億地往里投。此前在只有英菲尼迪1家創投公司,現在已經確立的有3家,今年可能有5-8家落地。如果我們能有5家創投公司,那就意味著他們可以對50家企業進行創業投資,更重要的是它能夠通過創業投資對這個企業進行輔導、引導,這對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再比如人才問題,我們強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但是我們在這方面又做了多少工作呢?我們可以花很多錢、花很大成本去招商引資,但是當看到一個優秀人才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能夠表現出同樣的興趣、同樣的決斷力呢?徐冠華部長在科技部工作的時候多次強調:“不惜一切代價吸引優秀人才,不論國籍、不論膚色。”現在國家層面上已經邁出了很大的步伐,那就是實施“千人計劃”。我們把眼光放到國外,人才興國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新加坡有什么資源呢?在“彈丸之地”建成了一個美麗富饒的國家。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國民素質,靠的就是人才。日本也是個資源短缺的國家,但卻是一個人才薈萃的國家,因此才有了二戰后的經濟騰飛。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創造了這樣一種經驗和模式,形成了一種規律,我們為什么不能去更多的吸收、更多的借鑒呢?所以要發展,關鍵是不能封閉自己,不能在自己相對充裕的資源環境里自得其樂,在對外開放、資本市場對接和人才引進上,我們必須做更多的工作。
四是縣域發展的文章。現在的發展還面臨兩大問題,或者是兩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即城市建設問題和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急需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城市組群建設。我認為,這是遲早要做的一篇大文章,而且是越早越好,關鍵是怎樣邁出第一步。多年前就提出要建設組群結構城市,而不是追求一城獨大。劉太格先生對此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是冥冥之中上天賜予的一種機緣。我也多次談到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的規模,而在于它的功能。如果我們能夠借助現有基礎,對公共服務、基礎建設、產業布局,包括商業綜合體開發等方面進行完整規劃和布局,在自身的城市發展或者城市化進程中,就會創造一個自己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會帶給我們廣闊的發展空間,也能夠真正把的縣域經濟帶動起來。與此同時,要加快城鎮化進程,特別是搞好鎮村規劃建設。現在我們的城鎮化已遠遠落后于工業化,有人還爭論為什么要讓農民上樓、讓農民進城,我曾開玩笑說,不要提這個問題,讓你再回到農村你愿不愿意?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但很多公共服務、公共產品都不能讓大多數農民共享、受益,這明顯是個悖論,因此,我們仍然要在鎮村建設上尤其是農民住宅及社區建設上加大支持與服務的力度。二是推進均衡發展。12個縣市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全省140個縣市區,我們列在100位之后的有5個,列在倒數后10位的2個。盡管現在的地方財政收入在全省列第5位,經濟總量列第6位,但是有5個縣市區在全省是墊底的,財力最好的縣和最差的縣收入相差10倍之多,而且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看,差距還在不斷拉大。這個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很難想象最終會帶來什么結果。三是發展特色產業。特色就是競爭力,現在談縣域經濟發展,基本上都是一個模式,你招商我也招商,你搞高新技術產業我也搞,大家千人一面。這樣一種格局,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來說,到底有多大的合理性,值得我們深思和質疑。我前段時間去泗水給縣領導講,希望你們能耐得住寂寞,不要盲目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泗水是泗河的源頭,自然資源在魯西南地區有自己的優勢。這樣一個地方,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它的功能定位究竟應當是什么?確實值得深入思考。如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去搞招商引資,結果造成生態惡化,這個代價是難以承受的。所以我認為從某種角度講,泗水的GDP增長慢并不一定是一個壞事情,更多的是看你到底付出了什么樣的努力。延伸到產業層面同樣也是如此,如果大家不是追求創新,不是依托獨特稟賦,而是“一窩蜂”搞同質化建設,最后形成的局面就是大量的產能過剩,這樣就形成了我們經濟中的一種特有現象,即中國買什么什么貴,中國賣什么什么便宜。所以我認為,特色發展對于縣域經濟來說極為重要。
五是保障民生的文章。這些年我們在醫療、養老、教育、生態這些方面投入逐年加大,成效也越來越明顯。農村醫療保險成為全國的先進典型,“先看病后交費”舉措引起媒體關注,中央電視臺做了報道,新華社也在熱議這個話題。養老方面實現了60歲以上農村老人全覆蓋,今年已經有95萬人領取了養老金。教育經費占到全部財政支出的22%,這個指標在全省是靠前的,而且我們還在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水、大氣環境質量逐步改善,尤其是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微山湖水質從劣五類變成現在的地表三類水,盡管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我認為也是值得的。但是也要承認在民生問題上我們還有很多欠賬,最近我就媒體報道的幾個事件做出批示,責成有關縣市區研究解決這些具體問題,也許有些問題不是制度性的、不是普遍的,但哪怕是個案,也要認真解決。比如,有個老太太養著一個癡呆兒子,養了四十多年,在一個家徒四壁的環境下勉強維持生計,政府可以做點什么呢?再比如,有個學生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但沒錢交學費,我們同樣要伸出援手。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說明我們在公共服務方面還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在保障改善民生上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最后我要說,今天幾位顧問的講話時間雖然很短,但我和的同志們都深受啟發,我們會很好地進行領會和消化,也希望這種專家咨詢機制能夠成為一種常態、能夠制度化,最終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再次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 上一篇:領導在水污染防治表彰會發言
- 下一篇:土地勘測規劃隊上半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