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長在全區循環經濟安排會講話

時間:2022-05-20 06:24:00

導語:區長在全區循環經濟安排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長在全區循環經濟安排會講話

同志們:

根據會議安排,我就全區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工業產業體系講幾個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我區工業發展的現狀特征和面對的挑戰

(一)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食品工業體系初步形成。我區在提出“工業二次創業”以來,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和生態工業理論,以建設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為載體,堅持項目建設同結構調整、資產重組、企業改革、招商引資、啟動民間資本相結合,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一大批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企業正在成為帶動和支撐我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支柱。現已形成酒類釀造、玉米淀粉精深加工、小麥面粉及飼料加工、畜產品加工、調味品加工、果蔬儲運加工、醫藥化工、馬鈴薯加工、亞麻紡織、造紙及印刷包裝業等十大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食品工業體系。

從技術應用上來看,一方面我區食品工業企業具有較為先進的硬件裝備,如面粉生產線、馬鈴薯全粉生產線、葡萄酒生產線、味精生產線等均與國內先進或最先進水平相同步;而在另一方面,全區食品工業技術含量和總體管理水平較低,初加工較多,精深加工較少。利用食品工業已有的影響和企業已經具有的加工基礎,努力擴大深加工和高附加值食品的生產規模,調整食品工業產業結構,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在大力提升勞動密集型等傳統產品的同時,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產品和附加值高的新型工業化食品,培育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構建食品工業循環體系,無疑是我區工業經濟在較長時間內發展的主要任務。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有效途徑。從我區工業發展的資源環境條件來看,人口密度高,環境承載力弱,資源匱乏,特別是水資源嚴重缺乏,也基本沒有可開發的礦產資源,流域內對污染廢棄物的分解自凈能力非常有限,這與工業增長的矛盾十分尖銳。就目前我區工業發展的整體狀況而言,我區仍有一部分企業技術裝備落后,效率低下,生態產業鏈條短,企業之間共生程度低,關聯度小。區內還有一些企業既是資源消耗大戶,也是污染大戶,表現為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產品成本居高不下,資源高投入和廢物高排放的狀況依然十分突出。這種現狀決定了我們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加快發展循環型工業,徹底轉變工業系統的物質代謝模式,最大限度地實現產業生態化。

近年來,我區較早的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并付諸實踐,區已被確定為全省第一個循環經濟試點區,正在爭取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區,可以說,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我們的理念和認識,應用與實踐已搶占先機。工業產業通過近年來的調整和發展,已有相當規模,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業為主導的地方工業體系。初步建成了、和武南三個循環經濟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皇臺集團等20戶企業全面推行了清潔生產;藥物堿廠等5戶企業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益民公司等22戶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云曉牌熏醋等26個工業產品通過了綠色產品認證。這些實質性工作的開展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工業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微觀基礎。同時,各企業內部,尤其是骨干龍頭企業內部初步形成了中水回收、能源綜合利用、廢棄物和副產品循環利用的初級循環模式,客觀上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前提和借鑒價值。

二、循環型工業建設的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的基石,循環經濟是清潔生產的擴展,經典的清潔生產是在單個組織之內將環境保護延伸到該組織的方方面面。對于產品,清潔生產意味著減少或降低產品從原料使用到最終處置的全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對于生產過程,清潔生產意味著節約原料和能源,取消使用有毒材料,在生產過程排放廢物之前降低廢物的數量和毒性;對于服務,清潔生產意味著將環境保護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清潔生產的主要特點是過程控制和預防為主。清潔生產的目的不是末端治理,更準確一點講,末端治理不是清潔生產的主要目的。如果我們僅著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僅采取使排放的污染物通過治理達標排放的辦法,雖有一定作用,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必須推行清潔生產,將污染物消除在過程之中,實行工業生產的全過程控制。以清潔生產的戰略,推動企業體系和產品認證進程。比如全區的麥芽加工業,通過實施清潔生產,水耗必須降低15%,氣耗必須降低29%,電耗必須降低10%;污水排放量中COD每升不超過85毫克(國家一級標準為100mg/L),懸浮物50mg/L(國家一級標準為70mg/L),氨排放量10mg/L(國家一級標準為15mg/L)。有了這樣的清潔生產指標體系要求,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過程,自然也就成了達到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和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的過程。因此,要以實施清潔生產為手段,加速企業環境、質量體系認證和產品綠色、有機、HACCP的認證進程。

區內所有企業要立足于以上認識,研究開發和引進采用清潔生產工藝,開辟污染預防的新途徑。要把節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作為清潔生產的目標去實現;要把改進工業技術、強化企業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變產品體系,更新設計觀念,作為清潔生產的基本手段去實施;要把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發現排污部位、排污原因,并篩選消除或減少污染物的措施及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等管理工具作為清潔生產的基本方法去應用;要把提高企業自身經濟效益、保護生態和環境作為清潔生產的終極目標去努力。

各鄉鎮、區直有關部門要幫助所在區域內企業從原材料選擇、生產過程控制、產品設計、操作管理、物料和能源的回用等各個環節上指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要堅持把清潔生產審計作為指導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重要促進手段和管理工具。一要幫助企業建立內部清潔生產審計小組,明確內部清潔生產的審計范圍,設計內部清潔生產的審計程序,著眼于企業自身利益,通過節能、降耗、減污措施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改善勞動環境,節省末端治理資金,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實力,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二要建立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企業外部清潔生產審計小組,制定食品加工、酒類釀造、啤酒麥芽、造紙等主要行業的清潔生產目標,規范審計方法、程序、考核和評估辦法,實施清潔生產計劃,分期分批組織專家對企業清潔生產進行抽樣審計,定期公布限制生產、限制淘汰、限制使用的產品名錄和限期淘汰、限制使用、嚴禁采用的工藝和設備名單。

對今年已經確定的全圣紙業公司、皇臺集團、達利公司等20戶推行清潔生產的典型企業,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清潔生產審核暫行辦法》,加快企業環境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和綠色產品認證工作力度,全面推廣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目標的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實施中水回用、能源綜合利用和資源減量化技術改造,構筑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建設廢棄物集中處理和再利用體系,實現污染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切實將這些企業培育成清潔生產典型示范企業,并且總結出一套成功經驗,逐步推行。

(二)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建設新型生態工業園區。生態工業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形態,其發展并不是立足于單一的工業企業或產業的發展,而是建立在多個企業和產業的相互關聯、互動發展基礎上的。區目前已經形成的循環工業體系就是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產業結構構成,通過有目的的規劃和實施,進行多個企業和產業間的連接和組合,在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中形成的。從過去到現在,無疑對全區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優勢發展、經濟高速運行、增長方式轉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建設生態工業,首先必須立足于特色優勢產業中核心企業和龍頭企業的培植,這是推進工業生態化的主體,紅太陽面業和山東威龍的發展就是面粉產業和葡萄酒釀造產業主體帶動相關的發展證明。其次要積極探索建立生態工業發展的模式。主要措施是:一要堅持工業理論生態化。因為工業生產活動本身就是生態系統運動的一個有機過程。生態環境中的物質元素,以資源形式進入工業生產過程,經加工轉換,再以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和消費后的剩余物返回生態系統,加入生態循環,這是一種具體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工業模擬化。二要堅持工業結構的生態化。把整個工業體系的結構、規劃組織成資源生產、加工生產、還原生產三大工業部門構成的工業生態鏈。以全圣紙業為例,橫向三條主鏈(制漿——造紙——產生黑液堿回收——生化處理;制漿——產生中段水——澆灌芨芨草——回用制漿造紙;處理后的中水回用——制漿造紙)耦合,縱向造紙產業鏈、養殖產業鏈、生態旅游產業鏈三條產業鏈閉合,總體上形成了資源共享、產業共生組合,是標準的結構生態化設計。三要堅持工業設計生態化。要改進產品和包裝的結構、體積、形狀、成份,使產品和包裝材料在生產過程中節約資源,要有選擇地利用可更新資源和可降解材料,以便于使用和消費后方便回收或在自然環境中無害分解。

生態工業園區是生態工業發展的最佳組合形式。目前確定的三個生態示范園區的建設,要以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資源使用和環境影響最小化為原則;要運用經濟手段,引導產業關聯的生態化轉型,培育構筑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生態工業體系;要嚴把項目入園關,堅決禁止“兩高一低”項目和不符合園區產業規劃的項目進入園區;要發揮園區內工業企業相對集中的優勢,進行適度的產業重組,形成產業共生的生態工業群落。綜合集成和高效利用園區內的副產物、熱電能源和水資源,努力實現副產品資源再生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和熱電能源梯級利用。

(三)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體系。構建資源節約型工業體系,不僅是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污染友好型社會的基礎和關鍵,更是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不僅是河流域綜合治理的客觀需要,更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防止生態惡化的現實需求。與推行清潔生產和發展生態工業相比,循環經濟獨到之處在于它還能將環境保護引入經濟運行機制,因此,能否將循環經濟的實現途徑、操作方式在節約型產業體系構建中取得實質性突破,將直接決定我區循環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為此,我們要大膽地、理直氣壯地把循環經濟引入和應用于全區工業經濟發展的實踐。要進一步明晰循環工業體系的主體構架,積極推進工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逐步完成由傳統的資源型產業體系向資源高效利用產業體系的轉變,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指出的是,工業結構的調整,除了尊重自然生態和經濟規律外,還要認真分析工業經濟發展與地方稅收的內在聯系,把握地方稅收與工業經濟增長的一般規律,剖析三次產業結構中工業對稅收支撐的彈性程度,最終以調整經濟結構的手段,促進地方稅收與宏觀經濟的同步增長。如果離開這些內容,簡單的就循環濟談循環經濟,這種發展是沒有生命力的。要按照區上即將下發的《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產業體系指導性意見》,從產業選擇、空間布局、產品發展、企業這四個方面入手,圍繞節地、節水、節能、節材和資源回收利用等幾個重點,在不同行業的重點企業內部開展以節水、節地、節能、節材為主的單項示范和綜合示范。比如:在皇臺集團的制糖分公司、全圣紙業等耗水大戶,在推行清潔生產的同時,更加突出節水示范;面對國家土地管制越來越嚴、地方政府自主性越來越小、審批程序越來越復雜的用地現狀,要考慮在謝河工業園開展工業集約用地體系建立的示范等。以此來加速構建資源節約型工業體系。

(四)加快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加大循環型工業項目建設力度。要立足實際,依據市場導向和國家產業政策,大力發展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資源加工型工業項目;扶持鼓勵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的環保型工業項目;堅決杜絕規模小、技術落后、物耗能耗高、產品質量差、效益低、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開發建設產品代謝和產業鏈延伸項目;扶持發展節水型、節能型產品項目;支持發展中水回用和廢水處理等循環型“靜脈”產業項目,降低物耗能耗,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加快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轉型。

三、重點示范,做強做大做亮一批循環工業示范點

清潔生產作為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的主體和本質,是本次試點工作的一個重點。近期,工業循環經濟工作和生態工業建設工作示范的重點是抓緊培育一批清潔生產示范企業,在著力建設清潔生產示范企業的基礎上,重點建設、兩個生態工業集群,即以生態工業為主的園區。有關鄉鎮和經濟主管部門要按照區上即將下發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推進計劃》要求,抓好落實。一是在建設的方法上,采取分管領導牽頭聯系,部門和企業“一一對應”,由部門直接指導操作的方式進行,不再采取多個部門聯系、幫助和指導一個企業開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工作方式。但根據企業的需要,部門之間的互助還是必要的。二是通過考察,由區環保局和區發展循環經濟相關成員單位提出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清潔生產標準,循環經濟試點縣(區)控制指標體系,用指標體系導向試點工作。比如皇臺集團,在圍繞指標體系進行清潔生產以后,其廢渣處理率必須達到100%;污染物排放的達標率必須達到90%;水的充分利用率必須在85%以上。在這種指標體系的導向下,適度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必然建設,就制糖公司而言,噴射冷凝器的回用問題必須解決,這就是指標體系的作用。三是要精心設計不同企業、不同行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和循環型工業園區建設的模式。四是新上項目要對照指標體系進行工藝設計和設備引進及設施配套。五是對正在運營的企業,要參照指標體系的要求,從原材料和能源、技術工藝、設備、過程控制、管理、員工、產品、廢物八個方面入手,嚴格環境診斷程序,依法進行清潔生產審計。通過這些手段,一方面引導一些重點企業主動實施;另一方面,使認識還處于模糊狀態的企業強制入軌。六是要強化對部門領導和業務干部的系統培訓。使他們真正成為指導工業企業和工業園區實施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工業的理論和技術指導員。要改革“一個企業多部門聯系”的那種責任不實,推諉扯皮的做法;這就要求部門領導和業務主辦,不僅要全面了解和系統掌握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方面的知識,而且要有一定的實踐操作和理論講解水平。改變企業廠長經理多頭接受業務指導、多頭接受循環經濟培訓、但最終形成的仍然是“零打碎敲”的知識“片斷”的狀況,這種做法既不利于對實踐進行有效的理論指導,又無法把一些“零散”的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和科學組裝,進而整體地系統地應用于循環工業發展的實踐。從一定意義上講,本次試點,不僅要求企業主動,更要求部門積極,對部門而言,不僅僅是指導,更重要的是檢驗,檢驗大家三年來學習和實踐循環經濟的水平。因此,對企業和相關部門帶有強制性。尤其要通過試點把企業負責人的認識統一到“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工業,發展循環經濟,不是領導者的好高騖遠,而是一種有效地節能降耗,是幫企業辦事、為企業賺錢的有效手段”這樣一個層面上來,確保試點工作在短期內取得實效。

不容置疑,三年前區委、區政府所作出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構思,是超前的思維,大膽的決策。三年之中,循環經濟“名詞”已連續寫入十六屆三中、五中、六中全會的《決定》內容,這作為一種全新的理論和鐵的事實證明了當時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實施循環型工業建設,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進行這種轉變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而是如果我們不能實現這種轉變將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可以斷定,推動這一變革的實踐,不會一帆風順,麻煩和問題肯定很多,困難和阻力也不可低估,更何況人們的認識也不存在那種盡善至美的境地。客觀的現實及三年的實踐告訴我們,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沒有爭論的余地,如果我們還一味地在統一思想上消磨時間,其結果不但會成倍地增加自己的發展成本,而且還會為此付出更加沉重的代價。但我堅信,全區上下會以冷靜坦然,清醒科學的態度去面對它,而且會在已有的基礎上取得更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