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賓遜漂流記的所得所感

時間:2022-10-30 06:29:00

導語:讀魯賓遜漂流記的所得所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讀魯賓遜漂流記的所得所感

魯賓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笛福的著作,該故事講述了他去南美洲探險時,遇上狂風暴雨,船沉沒了,孤身一人被沖上了無人小島,一個人在這座荒無人煙、遠離大陸的孤島上,獨自在生活惡劣艱苦的環境中生活了二十多年。他以無比頑強的毅力,和一雙勤勞的手重新生活,克服種種困難,把小島經營成樂園。

魯濱遜長達二十幾年對生的希望讓他自力更生,不畏艱險,成為“島主”,在逆境中成就了事業。魯濱遜的人生經歷真可謂是“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但是再讀后卻發現魯濱遜的人生經歷也可以說是“有了彩虹,還去經歷風雨!”魯濱遜出生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當地可以稱得上是名門望族,這種優裕的生活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為之奮斗終身的。魯濱遜的兩個哥哥一個戰死,另一個失蹤,他是家產的唯一繼承者。“父母在,不遠游”,承受喪子之痛的雙親更需要他的照料。可這個魯濱遜就是不懂得安分守己,好好的福不去享非去遭罪,真是叛逆。倘若這么想一定會被魯濱遜瞧不起的。魯濱遜的不安分固然有追求新鮮、刺激的冒險因素,更多的是不滿足于現狀,是銳意進取、積極開拓、和命運挑戰的魯賓遜精神!平靜、安逸的生活反而令他“對一切都不敢興趣”,父母的忠告、哀求和初次航海的可怕經歷動搖不了他熱衷出海闖天下的愿望不甘平庸的他“明知大難臨頭,還自投羅網”。公務員之家

故事的時代背景是18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正處在不但擴張、不斷攫取原始積累時期,《魯賓遜漂流記》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向海外殖民擴張的意識,著名學者伊安·瓦特在《小說的興起》一書中指出:“魯賓遜的‘原罪’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的能動傾向本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魯賓遜也可以稱得上是西方擴張思想的代言人。而中國人歷來尊崇隱忍、謙讓,《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被傳誦至今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安分守己,見好就收,知足常樂被當作民族文化的精髓,恪守我不犯人,人不犯我。可是西方列強的對外擴張無情地打破了中國人美好的幻想,屈辱的近代史告訴我們:閉關守成永遠挨打,中國近代史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觀念的落后!《國防大學教授馬駿談西方戰略思想》說過這樣一句話:擴張是西方戰略思想永恒的主題。擴張去除掉侵略成分,就是可貴的進取精神。古今中外的歷史史實說明了一個深刻道理,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就會落后挨打,由繁榮走向衰亡。進取精神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國之進取精神寓于民之進取精神。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振聾發聵地寫道:“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同樣,少年進取則國進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培植進取精神于學生心中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