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三農問題4
時間:2022-07-20 11:46:00
導語:如何解決三農問題4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效益,關鍵要在調整農業結構。我認為,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必須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創新理念、創新思維。簡單的講就是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又必須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合理配置資源,確立主導產業,重點發展市場容量大、單位產出高、經濟效益好的區域優勢產品。一是依托市場,定位產業。清遠是一個欠發達貧困山區,起步較晚,但這里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也是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所以說,清遠有一塊廣闊的豐富資源等待我們去開發,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不斷培育和優化我市的主導產業。而當前我市農業重點要發展的是水果、蔬菜、水產養殖、雞、鵝、豬、茶葉、竹木和筍竹等八大農業主導產業。二是整合資源,布局產業。按照不同的地理優勢和資源條件,做好特色經濟文章。三是打造品牌,壯大產業。清遠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不多,沒有很好的充分利用。
為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優勢,圍繞創“品牌”這一環節,積極調整產品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名、優、特、稀、新品種,使之盡快成為我市的品牌,以整體形象去參與市場競爭。
二、注重化解和規避結構調整中的各種風險。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風險,主要是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自然風險,必須積極化解和規避這些風險,讓農民在調整中得到實惠。
1、著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積極化解市場風險。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步入新階段后,很大多數農戶還處于單打獨斗的境地,“小而全”的生產方式和小型分散的經營形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面對變化的大市場,亟須一種經濟載體把千家萬戶的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實行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提高整體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農業產業化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途徑,龍頭企業能把千家萬戶聯系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既能解決生產經營小而散的問題,解決農產品加工難的問題,還能有效地化解規避市場風險。
2、加大技術培訓,推廣和服務的力度。著力化解技術風險和調整結構意味著必須掌握新的技術,化解技術風險是結構調整中必須越過的一道坎。
3、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努力規避自然風險。在結構調整中,我們力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減輕自然災害所帶來的風險,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發展避災農業。
三、要確立新的定位、新的定型。根據我市的實際和發展戰略,我們應把農業重點定位于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保障國家食品安全、創造就業機會、保持社會穩定和保護資源與生態環境這五大功能,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以土地使用權資產為前提,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償流轉體制;以“龍頭企業”為主導,整合鄉鎮企業;以“名、優、特、稀、新”為標準,優化農產品結構;以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從而,為本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在農業的定型上,要著眼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目標,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結合,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生態環保型效益農業。有了這樣的定位、定型,確定發展新的思路就有了明確的思考依據。
四、抓住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確立新的方向、新的目標。根據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新形勢、新任務,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攻方向,就是圍繞“三增一穩”(即: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縣域經濟實力增強,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基本目標,突出抓好“三精產業”,即精細種植業、精品畜牧業和精深加工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應服務于農產品加工業,因為農產品加工業一頭聯系市場需求,一頭聯系農戶生產,它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組織生產,也就能指導農業生產,成為市場需求和農業生產的中間環節。農產品加工把農業生產作為第一車間,通過加工生產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再通過銷售實現商品價值,這就形成了產工貿的經濟鏈,三者之間存在著制衡和循環關聯,成為一種新的農業體制,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專業化生產規律由小到大、產業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由弱到強,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由低到高、農產品加工轉化和產品質量由粗到精的歷史性轉變,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建立和完善中介組織,建立和完善中介組織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五、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關鍵是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放活農村經濟。必須發展優勢產業,實現主導產業率先突破;必須注重發展民營經濟、民本經濟、民生經濟,鼓勵科技能人、經營大戶加快發展,實現優勢群體率先突破。還要加快小城鎮建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必須建設農產品優勢產區,形成優勢產業帶,使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的雙重優勢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增強農業發展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作為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徑,作為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不斷創新機制,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還必須精減鄉鎮機構,減輕農民負擔。目前,農民負擔最重要的不是“皇糧國稅”,而是教育雙達標、水利建設、鄉村道路和電網改造等集資收費。針對上述問題,必須進一步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逐漸使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