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

時間:2022-05-28 06:05:00

導語: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關鍵。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黨支部的做法目前遇到了一些難題,農村支部書記人難選、素質不適應的矛盾比較突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增強黨組織在農村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一、充分認識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的必要性

優化農村生產力布局對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山西省忻州市有200萬農業人口,就有4971個行政村。不少村存在布局散、規模小、建設亂、配套少、環境差、功能弱的問題,如果以一村一莊謀劃建設新農村,會造成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因而在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加強統籌規劃,突破現有村域、鄉域的界限,在更大區域范圍內對農村現有的產業、資源、市場要素等進行重組,優化配置,促進農村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土地節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必須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對傳統設置模式進行創新調整,才能在新農村建設的戰場上充分發揮發動群眾、組織引導、統籌協調的作用。靜樂縣根據經濟落后、人口分散的實際情況,通過綜合改革,集中聯片開發,圍繞重點村進行整合,在重點村設置黨總支,下轄若干村支部,對聯片村莊統一規劃、統一開發,取得了以強帶弱、共同發展的效果。

部分村級班子自身的素質低對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干部本來難選,加上近幾年許多黨員外出打工,致使不少農村特別是偏僻小村很難選出合適的村干部,只好“矮子里面拔將軍”。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的復合性工程,農民迫切需要村干部成為發展生產的組織者、農民致富的帶動者、鄉風文明的倡導者、村容整潔的管理者、民主管理的推動者。這就要求黨組織及時采取措施,調整創新設置方式,拓展選任范圍,拓寬用人視野,提高這支隊伍的整體素質。五寨縣梁家坪鄉的兩個村莊相距不到3里地,兩村人口都比較少,人才缺乏,村支部幾經調整,仍不能選出好的支部書記。鄉黨委針對這兩個村的實際情況,擇時對其黨支部班子進行了調整,合并為一個班子,通過選舉,包聯這兩個村的一名副鄉長當選為聯村支部書記。兩村聯建后,財力、人力都比過去有明顯增強,各項社會事業都得到了發展。

村與村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對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差異等原因,各村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性的特點。在一些地方,村與村之間還出現了貧富分化加劇之勢。同時,強村富村在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拓展發展空間,解決用地緊張、勞動力不足等問題,而經濟薄弱村則在具有相對富余的土地、勞動力等優勢的同時,面臨人才短缺、技術短缺、資金短缺等問題。雙方迫切需要優勢互補,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這就要求根據強弱雙方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進行黨組織設置方式的創新。河曲縣文筆塔鎮岫蜒峁村緊鄰山西魯能河曲發電公司,先后引資2.7億元,建起了11個股份制企業。2006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00元,是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7倍。而相鄰的一個村各方面基礎較差,村支書多次調整,但基本狀況沒有多大改變,群眾意見很大。鎮黨委決定兩村建立聯合支部,由岫蜒峁村原村支書擔任聯合支部書記,在不長時間內,岱岳殿村年久失修的道路得到了整修,多年來積累的一系列矛盾也逐步得到化解,村里工作蒸蒸日上。

二、科學構筑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的新格局

我們借鑒各地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實踐和經驗,對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進行調整,根據實際構建新的黨組織設置方式。具體形式分為以下幾種:

實行村與村、村與企(鄉鎮企業)、村與居(居民委員會)之間聯合建立黨組織,以實現優勢互補或以強帶弱,促進共同發展。一是村村聯建。以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為目標,針對有些相鄰村發展不平衡,彼此有較強互補性的特點,因勢利導,實行村村聯建,建立聯合黨支部。在組織上實行統一領導,以建立穩定的互利和幫扶關系,形成以強帶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二是村企聯建。以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共同發展為目標,突破行業界限,將村鎮骨干企業與經濟薄弱的村通過村企聯合建立黨組織的形式聯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三是村居聯建。在近郊農村和小城鎮建設比較發達的村,可將村黨組織與居民區黨組織合并,建立聯合黨支部,統一領導村、居工作。

按產業、行業劃分建立比較專業化的黨組織,或按產業跨村跨鄉、跨行業建立經濟聯合體黨組織,促進經濟建設和黨的建設雙加強。隨著農村產業化進程的加快,為了充分利用村域、鄉域間經濟互補優勢,形成綜合經濟優勢,以產業化的龍頭企業為主建立黨組織,或以產業化的規模基地為主建立黨組織,或以產業化經營市場為主建立黨組織,從而實現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建立起跨村跨鄉、相對獨立、比較穩定的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經濟聯合體,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五臺縣東冶鎮四個大興村都種植大棚蔬菜,鎮黨委及時加強引導,在北大興成立了黨總支,按照產業鏈下設三個黨支部,帶動四個大興村發展起了30多個大棚,年創產值30萬元。

在加強對本地務工的農民黨員進行組織化教育管理的同時,改變對流動黨員管理比較薄弱的狀況,著力創建流動黨員黨組織。隨著農村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外出務工的黨員越來越多,而且有的地方外出黨員又相對集中,形成了農村黨員的特殊群體。為了加強對外出務工黨員的管理,鄉、村或聯村為單位在外出務工的黨員群體中建立黨組織。由外出務工的人員建立的黨組織受村、聯村黨組織或鄉鎮黨委領導,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委托務工所在地黨組織領導,或者實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共同負責的雙向管理機制。

三、正確把握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應遵循的原則

村級黨組織設置方式的調整創新是一項探索性的工作,必須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有利于加強黨的領導的原則。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的調整創新,應根據黨員的從業結構、流動狀況、村情民意,按照地域相鄰、行業相近、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消除盲區等基本要求來進行。力求通過調整,建立一個能覆蓋各個區域、每個黨員的較為完善的黨組織和黨員管理體系。

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原則。對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進行創新,并不是要對傳統組織設置模式進行全盤否定,而是適應這一根本任務的需要,按照“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濟”的思路,努力尋求組織設置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最佳結合點。

有利于密切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原則。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的調整創新必須以有利于密切黨同農民群眾聯系為立足點,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做好對基層廣大黨員群眾的組織、宣傳和思想政治工作,并深入其中了解村情民意,善于汲取群眾的智慧,制定出為最廣大黨員群眾所支持所贊同,能夠密切聯系廣大黨員群眾,密切聯結黨心與民心的最佳調整方案,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