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
時間:2022-07-16 04:48:00
導語: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金融在市場資源配置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離不開農村金融提供連續持久的支持。在目前的新形勢下,重構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有效發揮農村金融在農業經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農村金融體系的基本現狀
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以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正規金融為核心,民間金融為補充的農村金融體系
這種體系初步改變了我國縣域金融機構長期以來存在的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功能混淆不清、機構單一的局面。但是,我國農村融資難的困境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問題反而更加突出。集中表現在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資金流向城市趨勢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采取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的政策措施,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薄弱環節”的地位并沒有改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抵御自然災害和風險的能力不強,農業綜合生產效益低下,農村金融環境總體上看仍然比較差。主要表現:
信用缺失。其一法制環境不完善,金融債權缺乏保護。農村與城市法律環境相比,仍存在著許多問題:普遍存在著“法律行政化”的問題,“勝訴率高、執行難”的問題普遍存在,農民可擔保資產不足,沒有一部《合作金融法》來保護農村信用社的合法權益。欠缺完善的法制環境,必然挫傷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投入的積極性。其二農村信用管理滯后,征信體系不健全。誠信環境的缺失是導致農村金融環境惡化的直接原因。其三信息披露失真,銀企關系變異。農村企業和個人依賴金融部門貸款較為普遍,但私營個體企業財務制度極不健全,做假賬、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上報政府產值高、上報稅務銷售少、上報銀行效益好、上報法人是實效”的現象普遍,金融機構難以掌握企業執行國家會計和審計準則的真實情況和企業運行的真實質態,信息不對稱、貸前調查難的問題客觀存在,給信貸留下了風險隱患。特別是由于金融同業競爭日益加劇,金融機構為謀求資金使用出路競相降低貸款門檻甚至違規操作,給金融行業自律和合規經營帶來了致命傷害。其四經濟金融錯位,誘發金融風險。中央一再強調支持“三農”發展,但一些銀行卻競相在農村爭搶存款份額,支農信貸投放逐步縮減,直接導致農村發展資金被不斷抽調,加之金融部門之間發展極不均衡,非正規金融活動極不規范,不僅給農村金融生態的自我調節帶來障礙,而且造成信貸投放與農村發展資金需求不相稱,為農村發展帶來阻礙。
保障體系滯后,抵御風險的能力弱。農村經濟受自然條件、市場環境、政策因素的影響較大,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弱,客觀上導致銀行投入的信貸資金的風險較大。面對存在的風險,卻在風險的控制上缺乏必要的手段。目前我國尚未開辦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而農村種養業商業保險業務因多重因素的影響發展仍非常滯后。
缺乏有效的貸款擔保手段。農民的資產主要是房產和一些生產資料。農村的房產一方面變現難,另一面屬生活必需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不具備抵押擔保的條件。農民的生產資料比較復雜、難定價,也不能作為抵押擔保物。
金融秩序不容樂觀。農村是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加之農民缺乏金融常識,法律意識淡薄,這就給非法集資和民間高利貸的產生有可乘之機。
當前農村金融體系對新農村建設的不利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金融環境的好壞將影響資金的流向,由于農村金融環境較差,對資金的吸引力較弱,已嚴重影響農業的發展,也對新農村建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商業銀行淡出農村金融市場。過去我國的金融改革沒有充分考慮農業的利益,商業銀行改革后沒有顧及支農的信貸需求。商業銀行深化改革,信貸資金講求安全性和效益性。但由于農業的脆弱性和承貸者的信用度差,貸款風險大,商業銀行對農業貸款的積極性不高。伴隨著企業改革,商業銀行對農業服務機構的支持也在減弱,如過去的農資、供銷部門改制后許多變成個體經營,很難取得銀行貸款,致使農民購買的化肥、農藥、種子等農用物資不僅價格高,而且質量難以保證。商業銀行逐漸退出農村金融市場,收縮機構,保留的機構也只是以吸收存款為主,很少貸款,把吸收的存款上存到上級行以獲取較高利潤。
農業政策性銀行支農的作用不大。農發行是我國惟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農業銀行等商業性銀行逐步退出縣以下農村金融市場后,應彌補農村金融市場的缺陷,承擔起支農的重任。但由于農發行目前存在著職能定位不明,運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業務范圍受到限制,影響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發揮,對農業的信貸支持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農村資金向城市轉移,制約了對農業的信貸支持。隨著交通的便捷,再加上中國農村怕露富的觀念,許多較為有錢的人往往把錢存到城里。加上農村信用社結算渠道不暢,而郵政儲蓄、國有商業銀行由于人員素質、結算網絡、服務質量的優勢,使農村信用社存款份額逐年下降。
農村信用社的貸款種類單一。農村是以農戶為基本單位占主要成分,農、工、商、貿等經濟組織并存的經濟結構。目前農村信用社主要以發放農戶信用貸款為主,信用村鎮推不開的地方發放擔保貸款。這些貸款主要支持農業季節性生產的需要,屬于低層次的資金需求,解決的只是溫飽型的資金需求,而并非小康型的資金需求,因而,無法滿足新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是要增加農村地區的信貸投入,促進信貸資金向這些地區傾斜。國家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時,應考慮到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切實困難,對農經濟發展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如增加政策性貸款投入、實行城區差別利率政策等,以扶植促進發展,實現經濟的均衡發展。二是要督促金融機構加強貸款營銷,建立貸款營銷的激勵約束機制。督促各金融機構要在完善貸款風險約束機制的基礎上,積極研究創新貸款營銷的激勵機制,建立客戶經理制,科學合理地制定信貸人員發放、回收貸款的綜合考核辦法。在加強貸款質量考核的同時,要加強對利潤和資金周轉速度等指標的考核。對不良貸款的責任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和認識,發揮金融業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主渠道作用。三是爭取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積極創辦新型的“社區銀行”,改變貨幣政策傳導過分依賴國有銀行的局面。
明確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定位。通過改革進一步完善農業發展銀行的體制和機制,明確農發行的職能定位,拓寬其業務范圍,完善其支農功能,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同時按照現代銀行和管理理念、經營模式,實現自身的轉變和跨越式的發展,逐步成為集政策性和開發性服務于一體,具備綜合性金融服務功能的現代農業政策性銀行。
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改革。首先,遏制商業銀行的機構、業務萎縮,各家商業銀行在縣域范圍內保留相當數量的機構,發揮其為“三農”服務的功能;同時商業銀行要在強化管理、防范風險的基礎上減少資金上存,適當下放基層行的貸款審批權,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積極開展適合縣域經濟需求的金融產品創新,增加金融服務內容,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其次,組建地方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該機構可由地方政府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縣級分支機構牽頭,農信社、企業以及個人等均可出資,采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風險自擔、自我發展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主要服務于縣域工商企業,來彌補國有商業銀行退出后的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缺陷,更好地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需求。
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發揮金融主力軍作用。農信社是面向中小農戶、個體企業和小型鄉鎮企業的,貸款靈活方便、網點較多,并深入基層,具有地緣優勢。針對目前農村金融現狀,為擴大和提高農村信用社的自身能力和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應對農村信用社由于體制、政策形成的歷史包袱給予一定的政策核銷,使其輕裝上陣,并擴大農村信用社的利率改革試點范圍,使其經營靈活,擴大來源,增加投入,給予其當前在農村環境下發展壯大的有利條件。
構造有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對一般商業貸款,形成農村信用社、地方商業銀行和農業銀行競爭的局面;對到戶貸款和小額信貸,形成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小額信貸組織競爭的局面。只有競爭,才能形成一個較為合理的資金價格和利率水平,引導社會資金通過這些金融機構投入到農業經濟。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引導民間借貸,發揮民間借貸對正規金融體系的補充作用。
允許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合法化。由多元化制度供給主體而形成的農村金融二元結構是與農村二元經濟格局相適應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對發展中國家研究發現,正規金融組織對農戶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往往不足農戶總數的20%,大量的農村金融服務需要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或民間金融來滿足。我國也不例外。對民間金融的規范管理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要把高利貸與正常民間借貸區分開來,用法律保護合法的民間金融活動;二是對規范的又具有一定規模的民間金融,政策上允許在自愿互利的條件下,按照合作金融原則組建比較規范的民營信用社;三是通過加強對金融中介的監管和存款保險體系來防范和控制風險,積極發展各種民間金融組織,吸收社會資本和民間資金,拓寬農村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資金需求。
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一是要加快農村社會征信制度建設,建立正向激勵和逆向懲戒機制,促進銀企融資良性循環。對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信用企業等在資金上給予重點傾斜;對金融信用等級度差的,在信貸支持上實行疏遠政策。應通過媒體公開曝光,實施停止貸款、停止開戶、停止結算等措施予以制裁。二是以信用檔案為基礎建立農業經濟信息系統,為農民提供準確、實用、及時的農業市場、經濟、科技信息,確保支農資金放得出,收得回,周轉快,有效益,真正發揮支農資金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村保險制度。應當由國家組建專業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貫徹國家農業保護政策,經營管理國家農業風險基金,為農業信貸機構提供風險保障,監督和管理眾多農業保險基層機構。在農業保險實施方式上應采取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相結合的方式,以降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對關系國計民生的農作物保險實施強制保險,其他險種則可實行自愿保險。在險種設置上,要注意針對農民不同層次的保險需求,不斷開發適合農民需要的險種;要提高保險服務質量,尤其要改善理賠狀況,這樣才能提升保險在農民心中的形象,加快農村保險業的發展。
建立農村信用擔保制度。農民和農村中、小企業作為特殊的信貸群體,難以提供可用于抵押或為他人擔保的財產,且收入不穩定,缺乏顯示自己信用的衡量標準。農村信用擔保制度的缺位阻礙信貸資金流向“三農”。政府在繼續鼓勵農戶自愿互助擔保的同時,應通過制度安排,財力扶持,催生一批專業性的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多渠道籌集擔保基金,解決農民和農村中小企業大額貸款擔保難的問題。
精品范文
10構建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