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組織理論看農民經濟組織

時間:2022-07-17 05:51:00

導語:從組織理論看農民經濟組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組織理論看農民經濟組織

經濟建設是順利推進農村民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基礎,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此,建設農民經濟組織,完善農村市場主體建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就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內源性動力。新農村建設不僅需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遷移和流動,以及農業的機械化、科技化,土地的規模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農村經濟組織,以之來傳達農民自己的聲音、代表農民自身的利益,提高農民在各類市場上的討價還價能力。可以說,新農村建設、農村扶貧開發的一個關鍵所在就是建立農民經濟組織。

由于農業生產方式與工業生產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農產品與工業品相比,在生產方式及生產周期方面差異較大,這使得農民的生活狀態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比如,在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農民個人的行為與市場的聯系并不十分緊密,還保留著一些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此外,他們的市場交易在地點上和時間上還具有間斷性和不連續性的特點,從這一點上來看,農民還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交易主體。另一方面,農民的生產狀態又具有農業企業的特征,農民作為一個生產單位既是一個家庭又是一個企業,他們的生產主要依靠家庭成員的勞動,在市場價格不變的條件下,家庭農業生產勞動的邊際成本為零,但不是無效率。他們的消費又往往直接來自于自己所生產的產品,有些勞動是非市場性的,比如,自己種菜自己吃,農民之間的物物交換等。此外,由于農民數量眾多且競爭激烈以及與市場的聯系不強,他們沒有多少動力積極參與市場,從而在與市場上其他主體進行討價還價時難免處于劣勢地位。從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建立農民經濟組織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夠以農民自身所擁有的勞動、資本、產權等財富為主要依托,從事生產、銷售、知識傳播、技術創新等工作,對市場信號作出靈敏反應并進行獨立決策。

當前,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基本制度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土地的規模化、農業的機械化面臨著不少困難。筆者認為,建立農民經濟組織,能夠在不改變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具體來講,讓農戶參與農民經濟組織,可以獲得如下收益:

一是拓展分工范圍,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更大范圍的公平。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分工而不是把全部勞動力限制在土地耕作上,這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的解放過程,這有助于收入的公平。

二是減少交易次數,節約農戶獲取市場信息的成本。農戶通過組織間接地與外部市場進行交易,這不僅減少了交易次數,節約了交易成本,而且,也節省了單個農戶搜集大量市場信息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

三是獲得規模經濟收益。首先,農民經濟組織可以將土地連片,通過購買一些不可分割的大型設備和機械進行耕作,減少單個家庭的投資成本,實現生產的規模經濟;其次,有了農民經濟組織之后,農戶對待新的技術就不必采取邊際試錯的策略,而是可以采取選擇能人、規模實驗、規模推廣的策略,這既減少了失敗的概率,降低了失敗的成本,又提高了技術推廣的成功率,增加了技術收益;再次,農民經濟組織具有比單個家戶更大的信用度,從而可從金融部門獲得農村建設項目貸款等外部資源。

四是減少經營風險。從經濟方面來講,農戶的脆弱性主要體現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上。在自然方面,主要受水、旱、蟲、冰雹、霜凍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在市場方面,具有準壟斷地位的中間商會利用其壟斷地位侵占農戶利益。通過建立農民經濟組織,當遇到自然災害時,可以相互幫助,集思廣益。另外,組織也可向保險公司繳納一定的投保基金,化解各種風險。

經濟建設是順利推進農村民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基礎,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此,建設農民經濟組織,完善農村市場主體建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就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內源性動力。新農村建設不僅需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遷移和流動,以及農業的機械化、科技化,土地的規模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農村經濟組織,以之來傳達農民自己的聲音、代表農民自身的利益,提高農民在各類市場上的討價還價能力。可以說,新農村建設、農村扶貧開發的一個關鍵所在就是建立農民經濟組織。

由于農業生產方式與工業生產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農產品與工業品相比,在生產方式及生產周期方面差異較大,這使得農民的生活狀態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比如,在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農民個人的行為與市場的聯系并不十分緊密,還保留著一些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此外,他們的市場交易在地點上和時間上還具有間斷性和不連續性的特點,從這一點上來看,農民還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交易主體。另一方面,農民的生產狀態又具有農業企業的特征,農民作為一個生產單位既是一個家庭又是一個企業,他們的生產主要依靠家庭成員的勞動,在市場價格不變的條件下,家庭農業生產勞動的邊際成本為零,但不是無效率。他們的消費又往往直接來自于自己所生產的產品,有些勞動是非市場性的,比如,自己種菜自己吃,農民之間的物物交換等。此外,由于農民數量眾多且競爭激烈以及與市場的聯系不強,他們沒有多少動力積極參與市場,從而在與市場上其他主體進行討價還價時難免處于劣勢地位。從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建立農民經濟組織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夠以農民自身所擁有的勞動、資本、產權等財富為主要依托,從事生產、銷售、知識傳播、技術創新等工作,對市場信號作出靈敏反應并進行獨立決策。

當前,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基本制度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土地的規模化、農業的機械化面臨著不少困難。筆者認為,建立農民經濟組織,能夠在不改變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具體來講,讓農戶參與農民經濟組織,可以獲得如下收益:

一是拓展分工范圍,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更大范圍的公平。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分工而不是把全部勞動力限制在土地耕作上,這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的解放過程,這有助于收入的公平。

二是減少交易次數,節約農戶獲取市場信息的成本。農戶通過組織間接地與外部市場進行交易,這不僅減少了交易次數,節約了交易成本,而且,也節省了單個農戶搜集大量市場信息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

三是獲得規模經濟收益。首先,農民經濟組織可以將土地連片,通過購買一些不可分割的大型設備和機械進行耕作,減少單個家庭的投資成本,實現生產的規模經濟;其次,有了農民經濟組織之后,農戶對待新的技術就不必采取邊際試錯的策略,而是可以采取選擇能人、規模實驗、規模推廣的策略,這既減少了失敗的概率,降低了失敗的成本,又提高了技術推廣的成功率,增加了技術收益;再次,農民經濟組織具有比單個家戶更大的信用度,從而可從金融部門獲得農村建設項目貸款等外部資源。

四是減少經營風險。從經濟方面來講,農戶的脆弱性主要體現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上。在自然方面,主要受水、旱、蟲、冰雹、霜凍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在市場方面,具有準壟斷地位的中間商會利用其壟斷地位侵占農戶利益。通過建立農民經濟組織,當遇到自然災害時,可以相互幫助,集思廣益。另外,組織也可向保險公司繳納一定的投保基金,化解各種風險。

必須指出的是,農民經濟組織是農民以自己的財富為依托組建起來的集體,這并不排除組織外部資源的利用,如國家扶貧資金在組織內的綜合利用。農民經濟組織是為了經濟目標而組合起來的,有別于一些地區的維權組織和文化組織;農民經濟組織主要是對市場信號作出反應,而不是對政府指令作出反應,因此,村委會和村黨支部不是規范的農民經濟組織;農民經濟組織能夠獨立決策,通過集體決策活動對組織與環境、組織內部各成員之間的活動進行合理的安排與協調,使組織能夠完成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農民經濟組織是市場的主體,作為市場主體它必須得到法律的認可,并在經濟上是有效率的。沒有法律的認可和保護,它就不是完整的市場主體,在使用銀行貸款等正常的經濟手段時勢必受到諸多限制。另外,農民經濟組織在經濟上還必須是有效益的,即它取得的收益必須大于其支付的成本,否則,組織將難以維持。

在農民經濟組織形式的選擇上,一是考慮組建專業化的農業生產型企業;二是建立農業物資貿易流通組織;三是嘗試建立農村金融合作組織;四是建立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機構;此類經濟組織與傳統農民經濟組織的本質區別在于,它以市場化機制為基礎組建,實行專業運作。筆者認為,建立農民經濟組織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它有利于提高農民與外部市場主體的談判能力,最終實現城鄉和諧發展。

在農民經濟組織形式的選擇上,一是考慮組建專業化的農業生產型企業;二是建立農業物資貿易流通組織;三是嘗試建立農村金融合作組織;四是建立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機構;此類經濟組織與傳統農民經濟組織的本質區別在于,它以市場化機制為基礎組建,實行專業運作。筆者認為,建立農民經濟組織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它有利于提高農民與外部市場主體的談判能力,最終實現城鄉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