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用工市場中招工難

時間:2022-08-24 03:50:00

導語:勞務用工市場中招工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務用工市場中招工難

當前,我省勞務用工市場遇到了企業招工難、農民工荒的問題。一些企業正為用工短缺而苦惱,甚至反映不敢接訂單,擔憂影響今年生產經營安排。為了解農民外出務工和企業招用農民工情況,2月份我們對全省2450戶農民就業狀況進行了調查,并了解了南昌市等市縣部分企業招用農民工情況,現就如何應對勞務市場招工難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一、企業反映招用農民工難

這次企業遇到招用農民工難的問題,始于2009年三季度。2009年10月,對南昌小蘭工業園區和豐城市工業園區50家當月已招工或有招工計劃的企業調查表明,50家企業缺工30%左右,企業招工難開始在局部地區出現。隨著經濟加快恢復,今年企業缺工問題進一步擴大。據對南昌市調查,春節后市工業園區企業缺工達2萬多人,多為普工,主要集中在制造、電子服務行業。宜春調查隊調查反映,新春伊始,園區企業新招工人數超過去年同期15%,但專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熟練工難招,呈現短缺。在縣級工業園區同樣面臨企業招工難問題,據安福調查隊調查反映,到2月20日,全縣企業招工計劃完成不到60%,70%的企業存在普工和現場作業人員缺口,平均缺口在40%。裕元(安福)制鞋公司計劃招收1400名普工,實際招收到700人,完成招工計劃的50%。為了招到農民工,緩解用工之急,各地企業對農民工工資福利提高了10%左右,不少企業紛紛降低文化程度要求,年齡限制由18-35歲放寬到18-40歲,以解決用工緊張的問題。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有關支持企業招工的政策,但仍滿足不了眾多企業的用工需求。招工難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據安福調查隊調查,一些企業由于遭遇用工不足,原定的生產計劃很難完成,已經影響了這些企業在安福縣的生存發展,甚至影響了全縣招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縣招商引資工作的進程。因此,如何緩解企業招工難成為當前各地勞務用工市場中的主要問題。

二、引發企業“招工難”的原因

1.社會用工需求增加

2009年我國4萬億元的投資,采取了“就業優先原則”,一般性投資由45%降至7%,而建筑和服務業領域投資分別升至76%和17%,從宏觀上擴大了就業面、調整了就業結構、增加了就業崗位。近年來,我省大力抓重大項目,做強做大工業園區,促進工業經濟發展,就業吸納能力不斷增強。去年,雖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但全省工業園區從業人員達到139萬人,增加4.3萬人,增長3.2%。今年以來,國際國內市場需求進一步轉旺,企業訂單充足,產能得到較好發揮,工業園區經濟增長加快。今年1至2月,全省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5%,增速比去年底快25.6個百分點。特別是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全省工業園區企業加大投資力度,一批重大項目相繼提前開工投產。1至2月,全省園區有157個項目開工投產,比去年同期新增52個,增幅接近50%。隨著各地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力度加大,利用外資增加,經濟增速加快,社會用工需求明顯增加。如,安福縣引進了裕元(安福)制鞋有限公司、海能實業(江西)有限公司、安泰電子廠等一批知名的科技型、勞動密集型發展潛力較大的企業,并在2月正式投產,預計首期需招收員工5000人。社會用工需求明顯增加是引發企業招工難的主要原因。

2.農村本地務工吸引力增強

在擴大內需政策刺激下,農村公益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農民住房和小農田水利建設等投資大幅度增長,新增加了農民在本地就業機會。以農村新建住房為例,2009年,全省農村新增建房面積人均0.86平方米,增長了75.49%。每平方米造價為486元,以工價不低于造價的15%計算,一個平方可為農村勞動力提供約70元的勞動報酬,推算全省可新增加20多億元的農村就業崗位。目前農村建房用工不再是親戚朋友間的互相幫工,基本上是直接花錢請工。這些工作對農民技能和文化素質的要求比較低,農村普通勞動力就可勝任,所以對農民特別是一些中老年的農民吸引力大,幫助了他們本地就業。此外,新建住房拉動了農村磚瓦、沙石生產和建筑材料運輸等行業的增長。由于農村基本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投資大幅度增長,農民在本地做短工的工價上漲到60元/天以上,有的縣達到80元/天,工價增長10-15%。以目前本地務工這樣的工價和企業普工1000元左右的月薪比較,企業招工沒有了優勢。農民在企業務工的機會成本較大,加上城市生活成本高于農村,企業招工的吸引力減弱,本地務工對勞動力就業的吸引力增強。

3.部分農民工等待外出

據農民工監測調查,今年2月份正處春節期間,回家過年的農民工正在陸續返城過程中,部分農民還在等待外出務工。2月末,包括要返城的農民工和新增外出務工農民在內的等待外出務工農民,全省有50萬人左右。部分農民因春節而延遲外出務工,導致在外務工人數比正常時間偏少。2月末,全省在外務工農民人數分別比去年11月末、12月末減少7.6%和5.9%。一方面企業訂單增加,急需招工;另一方面,部分農民工還在等待外出,加劇了企業“招工難”。

4.用工信息不夠暢通

據對安福縣調查,部分企業認為解決“招工難”問題是政府的事,存在等待觀望的心態,習慣于等政府“說媒”,依賴政府組織的招聘會,而農村很多可轉移的富余勞動力又不了解外地用工需求情況,導致企業與求職者信息脫節。

5.工業園區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

安福縣反映,園區眾多企業不包吃住。有些企業提供吃住的場所,但費用由員工自行承擔。以安福縣某制鞋有限公司為例,該廠為員工在縣城租好房子,租金一月45元,一日三餐7元,一月上班25天光吃住就要支出220元。由于園區遠離縣城,交通、醫療、商務、娛樂設施滯后于員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園區務工子女就近上學難,進縣城小學距離遠,交通不便。這些問題影響了農民進工業園區務工。

三、農民工市場供求分析

盡管目前企業招工難,但農村勞動力仍然富余,農民工總體上是供大于求。企業招工難不是農民工短缺,是企業與農民工雙方選擇過程出現的一種動態的、結構性失衡,是招工難與找工難并存。

1.農村勞動力供給結構發生變化

我省現有農村勞動力1700多萬人,其中在本地從事農業的900萬人。根據動態分析,在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基礎上,除已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外,尚有150萬左右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未來農業科技發展還將釋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今后10年內農村勞動力總體上處于富余狀態,但是,農村勞動力結構中,農民工適齡(16-40歲)人數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人數增速不斷下降。2003-2009年,全省農村勞動力人數由1588萬人增加到1700萬人,增長7%。2009年,全省16-40歲的農村勞動力為833萬人,比2003年的930萬人下降了10%左右,占農村總勞動力的比重由58.6%下降到49%,下降了9.6個百分點。從農村勞動力總量、結構、使用變化看,農村勞動力總體上處于供大于求與農民工適齡人數下降并存的狀態。

2.企業和農民工雙方選擇中的期望偏差擴大

老一代農民工已基本成為有經驗的員工,有技術和人脈優勢,選擇條件好的就業機會多,可能性大。新增農民工主體是80、90后的農村適齡勞動力,自身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基本上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家庭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改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有很大變化。他們已由過去的生存型務工基本上過渡到了發展型務工,就業觀念發生變化,對就業期望要求更高,不愿意做普工,希望從事有技術的勞動,更注重發展機會,或者服務類工作,能開闊眼界,或者工資高的工作,能過上體面的生活。所以,農民工對工作條件和薪酬的期望在不斷提高。然而,企業提供的工作崗位結構大體上沒有變化,大多數是高強度、條件較差、低工資的崗位,必然會導致其招工難。同時,企業在改善農民工待遇方面,仍然停留在過去對待農民生存型務工的觀念上,缺乏有效解決農民工這些訴求的途徑,與當代農民工期望的矛盾越來越大。據調查,目前我省外出農民工所在單位或雇主為其繳納了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費的分別占3.6%、6.79%、18.2%、0.9%、0.3%;企業工資待遇低,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較長,一半多的農民工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0個時;中小企業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員工培訓機構和體系,缺乏企業文化。企業和農民工選擇之間存在著期望偏差。這種越來越大的期望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企業招工難與農民找工難的供求結構性矛盾。

3.勞務用工需求結構發生變化

目前勞務用工市場中,低端、高端的勞動力仍然難找工作。各地產業正在不斷升級,文化素質偏低的農民工無法勝任技能型工作。與此同時,高端勞動力同樣存在就業難的現象。據全國統計公報,2009年全國有37.1萬研究生畢業生需要就業,有480萬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畢業生需要就業,有619.2萬各類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需就業,有184.2萬普通高中畢業生等待就業,有93.8萬初中畢業生進入社會需要就業,2009年共計新增1400多萬需要就業人口。但2009全國就業人員779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15萬人。總的來看,勞動力等待就業的比例較高,一邊是企業用工喊渴,一邊是人才空閑浪費。

四、破解勞務市場中招工難的建議

曾在2006年前后,沿海地區甚至包括我省在內的部分中部地區出現過企業招工難。之后因發生金融危機,經濟增長下滑,出現大批農民工返鄉。目前經濟恢復后,企業招工難再次發生并且發生面比上次更大。這種現象折射出勞務用工市場發生了趨勢性的變化,由過去的供大于求的單一結構狀態轉變為招工難與找工難并存的復雜結構狀態。今后一個時期,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勞務市場這種供求結構性的失衡將會越來越突出,值得我們未雨綢繆,積極應對。

1.強化市場機制作用。企業招工和農民務工是市場化的一種行為。目前,企業招工難與工資待遇低有直接關系。積極改善和提高農民工工資福利待遇是遵從市場規律的必然選擇。用工企業應及時根據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調整工資福利水平,以薪留人。積極改善工作生活環境,為職工解決生活問題。做好農民工養老和失業保險工作,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以保障留人。

2.發揮政府服務作用。完善企業招工和勞務輸出組織體系,提高組織程度和信息網絡化程度。目前,我省外出農民工中,通過政府組織或中介組織的所占比例很低。政府要在組織農民外出務工中發揮積極作用。建立和實施農村勞動力就業狀況基本信息登記制度、企業招工信息制度,利用現代信息傳輸手段,把信息網絡延伸到鄉村和企業,減少農民外出務工和企業招工的搜尋成本,提高對接成功率。比如可以直接將務工信息發送到各登記的求職者手機中,比一般的公布和廣告有效。同時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完善農民工的養老保障制度,解決農民工身份問題,政府可以通過降低農民工落戶門檻、解決其子女義務教育、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等吸納農民工。公務員之家:

3.加快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工業園區是農民務工集中地。目前,園區大多離城市較遠,交通生活設施配套不完善。為此政府應充分發揮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積極改善交通生活條件。

4.加快企業用工方式的轉變。建立企業穩定使用農民工的機制,把農民工由目前臨時工性質的產業工人,建設成為較為穩定的產業工人。改變對待農民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理念,不能把農民工當成隨時可以要,隨時可以不支付任何成本辭退的臨時工。在農民工技能、職業道德培訓方面,大中型企業應建立自己的職工培訓體系,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增強農民工自身發展能力,使農民工能夠穩定、安心工作,以情留人。

5.加快企業產業升級。企業招工難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由于產業技術偏低,經營效率不高,過去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得以生存。現在由于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不高,對求職者難有吸引力。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招工難,必須推動企業產業技術升級,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通過產業技術升級,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工資水平,改善生產經營環境,使企業真正走上依靠勞動者素質提升和企業科技創新的集約發展之路,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6.加強對低端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各地可采用政府發放實名學時培訓卡,持卡人可選擇籍貫地或就業地的政府定點培訓機構學習,技能專業也可靈活選擇。培訓機構必須嚴格按照學習考核標準認定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