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指導三農工作開展
時間:2022-12-16 09:19:00
導語:科學發展指導三農工作開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破解“三農”問題,對基層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特別是對一個經濟欠發達縣,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理清思路,找準定位,挖掘優勢破解“三農”難題,對加快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仙游地處東南沿海,區域面積1815平方公里,70%的地域是山區,可利用的耕地、工業用地少,70%的人口聚集在30%的平原、沿海鄉鎮。從仙游發展情況來看,這個有106萬的人口大縣,目前經濟還欠發達,農村發展仍然滯后,農民增收依然較難,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在這樣一個欠發達縣,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改善民生任務十分艱巨,保護生態的責任十分重大,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探索一條經濟欠發達縣破解“三農”難題之路,顯得尤為迫切。
縣域經濟的這種特點,決定了我們是“三農”工作的重點縣。近年來,我們圍繞破解“三農”難題,結合縣域經濟實際情況,運用中央、省、市“三農”政策,進行認真探索實踐,提出了解決“三農”難題的思路和運作辦法,為解決“農業振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難題找到了一條路子。
首先,立足縣情充分挖掘后發優勢。一是生態比較優勢。仙游山區占全縣面積的70%,旅游、能源、林業、生態等比較優勢明顯,可以向生態型轉變,念“山”字經,打生態牌。二是農業升級換代的空間優勢。仙游農業正處在轉型升級階段,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能夠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三是仙臺農業合作的潛在優勢。仙臺農業稟賦相似,資源條件類同,對臺灣良種、資金、技術的引進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別是仙游臺灣農民創業園經過幾年創業已初具規模,合作開發效益已經顯現。四是低成本勞力構成的競爭優勢。仙游人多地少,全縣每年轉移勞力30多萬人次,形成一個低成本勞力資源市場。這些都是破解“三農”的基礎資源。
其次,要確立破解“三農”難題的目標任務和根本思路.就是立足縣情發揮比較優勢,整合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經濟。通過生態、旅游、文化、農業等資源的轉化,開發生態旅游的最新形式,以新體驗新旅游來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具體來講,實現新體驗新旅游新農村的發展目標,要采取“三變”的措施,來破解“三農”問題。
一是變農業為旅游業。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并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并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觀,把農業變成旅游業,不僅有利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調整農業結構,而且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破解農業振興難題。
二是變農村為景區。農村臟亂差現象一直存在,只有新房沒有新村,所以推進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就是要整治村容村貌。建設和諧秀美新農村,把農村變為景區,營造鄉村氣息濃厚的生活新環境,使農村真正形成“人在景中、房在樹中、村在綠中”的鮮明特色,既能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又能破解農村繁榮難題。
三是變農民為股民。靠單純農業,農民增收有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個體農民,還是一部分群體農民,根本無法解決市場價格風險和農產品技術風險,因此,農民增收非常難。農民外出務工,也只能解決一時的增收,況且大多數農民工還是要回到農村去,他們一旦失去就業機會,工資性收入就沒有,更不用說財產性收入。因此,把農民變為股民,既能夠增加農民農業性收入,又可解決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破解農民增收難題。
其三,要確定破解“三農”問題的具體辦法。
一是推動農業變旅游業,要堅持規模化、市場化、品牌化。
1、規模化。讓農村土地流轉起來,進行規模化經營。只有規模的農業,才能增加農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才能提高農業技術改造的能力,實現規模效益。一二畝油菜花不足以吸引游客,只有百把畝油菜花才可能吸引旅客;一二棟菇房難以吸引游客,只有百把棟菇房才能吸引游客。顯然只有規模經營,才能帶來規模效益。社硎鄉引進臺商從臺灣引種30多萬株阿里山櫻花,計劃建成集觀賞與櫻花花果加工于一體的臺灣阿里山櫻基地,并且發動群眾在村道兩旁、房前屋后等地栽種10萬株櫻花,全力打造全省獨一無二的“櫻花之鄉”,為當地群眾開辟一條生態型農業旅游增收新路子。
2、市場化。把農業轉變為旅游業必須按市場規律來運作。要把農業轉化成一個個旅游項目,通過市場化來招商開發。目前雖然無法做到完全的市場化,但是我們至少可以采取盡可能完善的措施,保證群眾的農業與旅游交*形成一種新型旅游產品,給農業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書峰鄉樹立“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收益”的理念,鼓勵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伙等多種方式參與鄉村農業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建起了蘭石、百松、錦峰3個“生態文化體驗旅游”示范村,每年吸引幾萬名游客走進書峰,“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促進書峰生態旅游業健康發展,給當地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3、品牌化。品牌是無形資產,打造農產品品牌的過程就是實現農產品增值的過程。仙游落實各級政府優惠支農政策,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名牌農產品。目前,“仙游”牌金沙薏米、“書峰”牌枇杷、“度尾”牌文旦柚等均已獲得“福建省名牌產品”稱號,還有“仙溪”牌烏龍茶、“松花”牌中源皮蛋等在國內外均有名氣,為游客提供優質優價的農產品,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公務員之家
二是推動農村變景區,要堅持綠化、美化、景化。
1、綠化。仙游以構建特色宜居鄉村為目標,全力推進綠化建設工程。近年來,各鄉鎮發動農民在房前屋后栽種降香黃檀、巨尾桉等林木,農村綠地面積持續增長,綠化水平不斷提升,營造了鄉村“自然氧吧”。在促進農村綠化發展上,仙游充分考慮經濟效益,鼓勵群眾選擇豐產的用材樹種或經濟林樹種,提出的“戶栽百株黃檀,創下百萬家財”的口號,在仙游鄉村廣為流傳,不僅增加農民收入,又調動了綠化積極性,使山村成了一片綠色林海。
2、美化。結合“清潔家園行動”和“省級衛生村”創建活動,美化農村環境,改變村容村貌。石蒼鄉高陽村為改變街道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臭氣沖天狀況,對街道進行水泥硬化及衛生清理整頓,安裝了路燈,采取補貼方式鼓勵村民在自家庭院鋪上水泥,種上花草,保持好房屋周邊衛生,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像高陽村發動村民美化家園的做法,已在全縣324個村逐步推開。縣委、縣政府對達到省級“衛生村”標準,并獲得考核命名的村,給予補助3000元,用于衛生設施建設。
3、景化。這些年來,仙游縣在新農村建設中,注重鄉村景觀規劃和設計,體現出當地建筑風貌和建筑文化,體現當地風俗習慣和地域風情,體現休閑功能和設施配套,促使鄉村景觀化。當你走進龍華鎮貂峰村,就能看到莆田市最大的蓮花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當你走進書峰鄉錦峰村,就能看到古民居、水庫垂釣、野外燒烤、觀光果園、農家飯莊,體驗“森林人家”樂趣。目前“一村一景”鄉村景觀化已開始在仙游各地鋪開。公務員之家
三是推動農民變股民,要堅持資本化、專業化、利潤化。
1、資本化。農民可以把自家土地、林權、閑置房屋等折價入股,使之成為資本參與經營,也可以用農機具等存量資產拆價投入,參與發展生態旅游經濟,變“死錢”為“活錢”,為破解“三農”難題提供雄厚的民間資金,不僅盤活了農民資產,還可真正做到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2、專業化。按照“明析所有權,搞活經營權”的要求,宜買則買,宜租則租,宜聯則聯,進行公司化運作,規范化經營,確保農民資產實現保值增值。眼下仙游縣先幫助農民創辦合作社,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自愿組成,依法注冊登記,民主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目前,全縣共有種植業、養殖業、藥材業、林業、市場營銷業等農民專業合作社23個,為農民生產提供了各類專業服務,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因此吸引社員3020人。
3、利潤化。農民通過資本運作,從土地里多掙錢,有相對穩定的就業,既可獲取農業性收入,又能獲取財產性收入,從而形成持續的增長機制,分享了農業變旅游業、農村變景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農民參股賺到錢,實現利益最大化,又能吸引更多農民變股民,提高開發生態旅游的積極性,實現家門口致富奔小康的愿望。
總而言之,通過以上有益的嘗試和持續落實,能夠為農村新一輪經濟增長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和發展空間,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并不斷以新理念催生新舉措,以新舉措帶來新變化,以新變化促進新發展,從而可以有效地破解“三農”難題,實現仙游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
- 上一篇:農村改革深化依法治村實施方案
- 下一篇:鎮領導班子自查剖析報告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