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農村衛生工作要點

時間:2022-01-15 09:41:29

導語:全區農村衛生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區農村衛生工作要點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市衛生工作會議精神,根據全省、全市農村衛生工作部署,結合我區實際,特對2014年全區農村衛生、新農合和社區衛生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指導思想

2014年全區農村衛生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主線,以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為核心,以提升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為目標,突出工作重點,強化工作措施,切實加強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工作,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新農合制度,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障水平,促進全區農村衛生事業全面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

按照2345的思路,通過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目標責任制管理和村衛生室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抓好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四化”鄉鎮衛生院、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項創建,推進農村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新農合制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四項改革,開展鄉鎮和社區全科醫生轉崗培訓、鄉村醫生項目培訓、鄉鎮衛生院院長及學科培訓、藥品電子監控培訓及鄉村醫生技能培訓五項培訓,使我區農村衛生工作能力和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具體指標如下:

1.全區農村衛生工作達到全省先進創建標準,省級“四化”鄉鎮衛生院達到3個以上,力爭小溪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全國創建標準。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機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達標率分別達到100%、75%、95%。

2.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340元/人,參合率達99.5%以上,政策范圍內住院補償比達75%以上,實際補償比力爭達到60%,住院補償封頂線達15萬元,門診統籌補償比達50%以上。

3.鄉鎮和社區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年度任務和鄉村醫生項目培訓年度任務全面完成。

4.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65%,合格率≥80%,使用率≥50%;高血壓患者管理率≥45%,規范管理率≥50%;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45%,規范管理率≥50%。

5.村衛生室基本藥物目錄和配送制度進一步完善。

6.以“八統兩分”為主要內容的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全面落實;繼續推行衛生工作綜合目標制管理,嚴格業務績效考核。

7.85%以上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并積極推廣中醫適宜技術。

8.村衛生室信息網開通率達到95%以上。

三、工作任務

(一)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服務能力。

1.以創建為抓手,全面提高標準化建設水平。一是積極開展省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創建活動,力爭通過省衛生廳考核驗收。二是根據鄉鎮衛生院綜合實力,針對性地開展“四化”鄉鎮衛生院(建設標準化、業務規范化、管理科學化、運行信息化)創建活動,力爭3個以上鄉鎮衛生院達標。三是全面開展標準化創建工作。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機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達標率分別達到100%、75%、90%以上;推進小溪塔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科一堂一室”建設(標準化公衛科、標準化國醫堂、標準化全科診室),并通過國家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評審。

2.以改革為推手,有效激發基層醫療機構活力。一是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進一步鞏固基本藥物制度、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健全穩定長效的多渠道補償機制。二是進一步鞏固“八統兩分”的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全面理清村衛生室的財務、藥品、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管理。三是繼續開展城區醫療衛生技術骨干支醫下鄉幫扶鄉鎮衛生院制度和城鄉醫療機構聯動帶教工作制度,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四是探索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首診負責制,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深入開展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巡回醫療等服務。五是繼續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臨床路徑試點工作,進一步擴充臨床路徑管理病種數量。六是加強全科責任醫師團隊建設,探索家庭簽約服務,開展“家庭醫師進萬家活動”。

3.以信息為支撐,切實提高農村衛生工作效率。一是實施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全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聯互通。二是進一步提高村衛生室網絡接通率,根據上級安排做好新農合卡與居民健康卡的銜接以及與城鎮醫療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大病保險信息管理系統的連接和數據共享工作。三是進一步擴大視頻會議覆蓋面,開展“直通培訓”,提高農村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效率。四是建設藥品(疫苗)電子監管信息系統,建立藥品質量追溯體系,確保群眾用藥安全。

4.以建設為基礎,切實改善基層衛生機構診療條件。龍泉、三斗坪、分鄉衛生院通過國債建設項目,進一步改善醫院環境和診療條件,要求今年9月底前竣工投入使用。

(二)鞏固完善新農合制度,繼續提高保障水平。

1.進一步提高醫療保障能力。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340元/人,科學調整補償方案,住院補償封頂線提高到15萬元,確保全年政策范圍補償比例達到75%以上,實際補償比例達到60%以上,門診統籌補償比例提高到50%以上。

2.大力推進大病保障工作。貫徹落實《衛生部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居民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工作的意見》,將苯丙酮尿癥、尿道下裂納入重大病保障范圍,全面開展兒童先心病等22種重大疾病保障工作,新農合實際補償比例提高到70%以上。根據全市統一要求,穩妥落實新農合市級統籌和委托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大病保險等工作。

3.深入推進支付方式改革。按照統籌兼顧、科學測算、分類實施、全面覆蓋、加強監管的原則,大力推行門診總額預付,實行分鄉鎮包干使用。鄉鎮衛生院進一步完善住院按床日付費管理,區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探索實施住院按總額預付與按床日、病種、人頭付費相結合的混合支付方式,醫院按病種付費的病種達到50種以上。積極推進分級診療,進一步規范新農合雙向轉診,區外轉診率控制在10%以內。積極推行首診定點醫療機構簽約服務。

4.加強新農合基金監管。嚴格執行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管理辦法,完善定點醫療機構準入、考核評價與退出管理,省、區級定點醫療機構目錄外費用分別控制在20%、15%以內,區、鄉級住院實際補償比例分別達到60%、75%以上,全區實際住院率控制在9%以內,住院總費用增長控制在3%以內,次均住院費用增長不超過同期CPI,政策范圍外費用控制在總費用的15%以內。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行為的督導檢查,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弄虛作假套取新農合基金等行為,保障新農合基金運行安全。

(三)加強公共衛生服務管理,切實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1.加強項目規范管理。落實《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工作規范(試行)》,啟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規范化管理年”活動,積極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先進縣(市、區)創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30元,認真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任務的分解和測算,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服務標準化和操作規范,強化項目管理的培訓、指導、督查、考核工作,考核結果與補助資金掛鉤。

2.提高項目服務質量。進一步鞏固現有服務項目,擴大受益人群覆蓋面。在進一步提高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的同時,加強健康檔案質量管理,對信息不全、內容不規范、更新不及時的檔案進行修訂,重復檔案進行核對刪除,促進健康檔案的有效利用。進一步提高六類重點人群規范管理質量,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券,城鄉居民重點人群管理手冊(含服務券)持有率達到80%。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機制建設。一是督促各單位成立農村衛生工作相關組織機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二是以綜合目標責任制管理為重要抓手,切實明確各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農村衛生、新農合、社區衛生、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任務,堅持以公益性為導向,建立以服務質量和效率為核心,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機制,采取日常督導和重點檢查相結合的辦法加強跟蹤管理,確保工作任務全面落實。三是全面落實鄉村醫生補償政策,將40%的公共衛生任務交由村衛生室承擔,考核后撥付;充分發揮新農合對村衛生室的補償作用,新增的門診統籌資金有50%左右用于村衛生室;落實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專項補助,持續推進鄉村醫生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二)加強人員培訓。一是采取集中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鄉鎮和社區全科醫生轉崗培訓,進一步擴大全科醫生隊伍。二是根據農村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培訓項目安排,認真實施鄉村醫生項目培訓,全面提升鄉村醫生整體素質。三是針對性開展鄉鎮衛生院院長及學科培訓,有效提升鄉鎮衛生院綜合管理能力。四是全面開展藥品(疫苗)電子監控培訓,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安全用藥。五是結合農村衛生工作實際開展鄉村醫生技能培訓,提高鄉村醫生適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能力。

(三)加強宣傳引導。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與重大公共衛生服務、新農合、農村衛生、社區衛生工作的宣傳,引導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關心、理解、支持和參與,提高群眾知曉率、服務利用率和群眾滿意率,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衛生改革給他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實惠,使廣大衛生工作者增強責任感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