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農村局工作要點
時間:2022-09-15 03:14:55
導語:市農業農村局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21年,市農業農村局將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五中全會精神,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障能力,突出產業引領,加快產業融合,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支撐;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著力補齊短板弱項,持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一、聚力穩產保供,著力提升重要農產品保障水平
1.抓牢糧食生產不放松。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防死守107萬畝耕地紅線,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0萬畝以上,產能穩定在80萬噸以上。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推進項目,加快完成9.8萬畝建設任務,年內再開工建設15萬畝,探索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建立健全“建管護一體化”機制,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以全市糧食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項目為抓手,加快4個小麥玉米品種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篩選高產穩產糧食品種,創新探索一條適合的糧食種植模式和高產規程。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規劃建設小麥良種繁育基地2萬畝、玉米高產攻關試驗田100畝、優質小麥品種推廣種植70萬畝,帶動全市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2.抓好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穩步擴大蔬菜、食用菌、果樹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標準化、精細化、智能化種植模式,打造優質“菜籃子”“果盤子”工程。全年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9萬畝以上,產量35萬噸,其中設施蔬菜3.2萬畝;以九戶、臺子、臨池為重點,打造特色食用菌生產基地2處。持續推動傳統果園品種改良和提檔升級,不斷擴大水杏、臺子無花果、臺子黃河蜜梨、灃碩園獼猴桃栽培規模,全年果樹種植面積穩定在4萬畝以上,打造高標準現代果業精品示范園2-3處。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不斷提升水杏、長山山藥、紅芽香椿等傳統優勢特色產品知名度、美譽度,同時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初深加工研發力度,提升產品附加值。因地制宜,發展中草藥種植、林下經濟、水產養殖等特色種養業,培育農民更多增收致富新動能。
3.抓緊畜牧業轉型提速。穩定恢復生豬產能,突出抓好牧原現代化生豬養殖項目建設,力爭上半年完成一、二分廠全部投資建設任務,實現滿額生產,協助其加快籌建新基地,上規模增產能。同時,圍繞打造優勢特色畜牧業產業集群,年內重點抓好韓店永強牧業、臺子七畝地、九戶和潤牧業、臨池宏潤、孫鎮榮英5個重點養殖項目建設,加快形成100萬頭生豬、500萬只肉禽、400萬只蛋雞、3萬頭肉牛、1萬頭奶牛養殖規模。積極引導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形成養殖、繁育、屠宰、加工于一體的閉合式全產業鏈布局,著力打造高品質肉豬、肉牛、肉鴨、肉禽食品生產基地。力爭2021年全市規模化養殖占比達到89%,畜牧及相關產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
二、突出產業融合,著力提升農業發展綜合效益
1.培育多元化融合載體。全力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借助我市蔬菜和玉米深加工產業優勢,積極爭創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百億級玉米油產業集群。依托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牧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助推設施蔬菜、設施牧業發展,2021年爭創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3處、農產品加工示范園1處。引導優質項目落戶產業園區,以項目建設為核心,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同步創建一批省市級產業強鎮,評選10個縣級“鄉土產業名品村”,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力爭在申報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上有突破。全力推進齊魯樣板示范區建設,重點抓好好生街道齊魯樣板示范區打造,推進明集、韓店和高新、焦橋、九戶等片區建設。
2.培植多樣化融合模式。因地制宜,促進農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電子商務、物流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依托南部山區自然環境資源、北部黃河特色文化、東部高速路服務區“月季·花海”省級田園綜合體三大資源優勢,以原生態鄉村美景為核心,以特色節慶和地域文化為載體,加快發展農家樂、采摘園、森林旅游、濕地觀光、健康養生等生態旅游,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創建一批特色旅游村和精品路線,打造“田園風光、美在”旅游品牌,積極爭創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市區)。
三、堅持綠色引領,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1.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創建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為契機,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建設,年內完成2個鎮(街道)省級示范鎮街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建設任務。強化農畜水產品監測力度,強化禁限用農獸藥和非法添加物監測力度,確保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畜禽產品獸藥殘留檢測合格率、水產品檢測合格率均保持在98%以上。推廣實施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深入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持續開展私屠濫宰、“瘦肉精”專項整治行動,加強部門聯動和行刑銜接,嚴打違法犯罪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2.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穩步提高中高端農產品供給,培育打造一批規模大、知名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名優特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以“三品”認證體系建設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作為農業品牌創建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農業品牌主體,年內新增“三品一標”認證5個以上。同步加快推動農業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建設,健全農產品品牌創建保障機制,不斷提升品牌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度、美譽度。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年內創建縣級標準化示范場5個、生態養殖示范場10個。強化動物疫病防控,全面推行強制免疫“先打后補”,完成省級無疫區創建任務。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努力擴大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面積。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面積穩定在160萬畝以上,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面積新增2008畝。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耕地環境質量提升實驗示范項目,探索一條適合我市土壤污染修復和耕地環境質量提升的成功模式。
3.加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完成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建設,建成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建立收集、清運、處理體系,構建長效治理機制,不斷提高規模以下養殖場戶糞污處理能力,年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大力實施秸稈還田、秸稈生產有機肥、秸稈飼料化、秸稈基料化等先進技術,逐步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和效益,2021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5%。多措并舉,切實抓好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努力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助推綠色發展。
四、強化科技興農,著力增強農業發展驅動力
1.強化高素質農民培育。健全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統籌用好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年內培育高素質農民200人以上。同時,緊扣鄉村振興總目標,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培訓活動,全力提升農民整體素質,打造一批種養能手、“土專家”、能工巧匠等鄉村實用人才,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全面支撐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定期舉辦“農業大講堂”,組建“壟上行科技為農志愿服務隊”,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
2.強化農業裝備提升。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加大農機農藝新技術、新模式、新型機械的推廣應用力度,持續提升全市農機裝備現代化水平。探索農機作業規范、農藝技術標準和機藝融合模式,形成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和技術體系,建成一批“互聯網+農機作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農機農藝示范基地,促使良種、良法、良田、良機配套,2021年創建1-2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加強新型農機具操作技能培訓,培育一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新型職業農機手、經營者和農機合作社帶頭人,打造一支會農機、懂農藝的一線農機人才隊伍。強化農機安全監管,確保實現農機安全生產較大事故起數、農機事故死亡人數“雙零”。
3.強化智慧農業建設。加強益農信息社建設管理,充分發揮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平臺效益,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使每一位信息員達到熟練操作,真正解決信息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問題。推廣明集鎮智慧農業服務平臺的成功經驗,加大對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村智慧農業設施條件,爭取年內建成集智慧農業、智慧畜牧、智慧農機、生資交易、產權交易、鄉村治理數字化、電視直播、網絡帶貨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縣級智慧農業服務平臺,提供基準技術指導使我市智慧農業服務水平走在前列。2021年新發展智慧農田6萬畝。
五、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優化農村發展環境
1.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強化部門協調聯動,突出抓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規范升級等重點任務,深入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年內打造清潔村莊150個以上。突出建管并重,聘請第三方實時開展暗訪評估,著力構建長效管護機制,全面提升農村環境面貌。按照“以點帶面、連片打造、全域提升”的思路,實施美麗鄉村片區化打造,年內在完成2020年度15個市級以上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任務的基礎上,聚力打造美麗鄉村示范片區2處。高標準推進林水會戰,打造精品觀摩路線和觀摩點,力爭2021年在林水會戰觀摩評比中再創佳績。
2.深入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堅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確保2021年完成省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創建任務。借助專業力量及時總結提升整體鄉村治理品質和內涵,打造一條集基層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有力、經濟管理完善、公共設施優化、村莊和諧宜居、社會化服務健全,可推廣、可復制的鄉村治理模式。
3.深入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實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升工程,使其成為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年內計劃創建各級示范合作社8家、示范家庭農場20家,發展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同時,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落實優惠電價等措施,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田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推進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骨干冷鏈基地建設,補齊物流、倉儲等設施短板,提升肉奶、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供應能力。
六、持續深化改革,著力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1.深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始終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鞏固應用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各項成果,全面筑牢鄉村振興制度根基。穩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健全風險保障機制,推動全市土地流轉良性發展。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穩慎開展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探索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辦法,加快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
2.釋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動能。持續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推進實質性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職能的發揮,指導各鎮街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發揮好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功能作用。努力提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增收能力,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區位優勢,將確權到合作社的閑散地、商鋪等發包出租,增加村集體收入,年內打造10-20個增收示范點。
3.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加快培育各類服務組織,充分發揮不同服務主體各自的優勢和功能,圍繞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大力開展以“統一供種、統一深耕、統一病蟲害防治”3個重點環節的社會化服務。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拓展服務內容和服務范圍,積極推進農機合作社聯合社建設,全面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能力,2021年創建市級以上示范社會化服務組織8家。積極爭取農業生產托管項目資金,探索農業生產托管直接服務農戶和農業生產的多種有效形式,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的問題。
4.形成農業政策疊加優勢。落實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做到應補盡補。深入開展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提高糧食作物參保率,力爭年內達到85%以上。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擴面、增品、提標”,2021年推廣玉米“保險+期貨”試點2萬畝、生豬“保險+期貨”試點20000頭、肉牛保險5000頭,探索增加山藥、韭菜、水杏等地方特色保險險種,不斷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用好各金融單位服務鄉村振興意向授信額度,發揮好魯擔惠農貸作用,切實解決小農戶發展的資金問題。
七、加強隊伍建設,著力提升為農服務水平
實施“1+3+6+N”的工作機制(即建設一個黨建品牌、打造三支隊伍、創建“六型”機關、落實N項工作),持續建設“初心紅·為三農”黨建品牌,力爭使其成為市“三農”工作的一張靚麗名片。持續轉變工作作風,以黨建促業務,以業務強黨建,打造三支隊伍,一是打造一支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隊伍;二是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三農”干部隊伍;三是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農業專業技術隊伍,從廣度、深度上全面提升為農服務質效。以創建學習型、團結型、服務型、創新型、實干型、清廉型農業農村局為抓手,堅持實干為上、實干為本、實干成事,聚焦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強力推動落實,確保2021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臺階,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 上一篇:實行包保責任片區制度實施意見
- 下一篇:街道水域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